第八章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92~2000) 第一節改革開放大潮的再次湧起(3 / 3)

五、市場經濟體製的新選擇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是世界上的兩種經濟模式。個人通過市場直接實現自身利益的經濟活動即市場經濟,個人利益在國家幹預下按計劃間接實現自身利益的經濟活動稱計劃經濟。當代發達國家都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並與國家幹預相結合的混合型經濟形式。

我國封建社會長期實行重農抑商、重本抑末的政策,商品(市場)經濟很難孕育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照搬蘇聯模式,建立了一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把商品(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加以排斥和打擊,造成了一係列不良後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探索經濟運行的新體製。中共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製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機製;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製和運行機製。特別是鄧小平南巡關於市場經濟的論述,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區分社會性質的標準的思想束縛,使人們對計劃與市場關係的認識有了重大突破。黨的十四大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艱難的轉變與大膽的抉擇,使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終於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十四大報告認為,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製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同時也要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麵,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我們要大力發展全國的統一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的作用,並依據客觀規律的要求,運用好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導市場健康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在所有製結構上,以公有製包括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都進入市場,通過平等競爭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宏觀調控上,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從以下四個方麵入手:

一是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製,把企業推向市場,增強它們的活力,提高它們的素質,這是建立市場經濟體製的中心環節。通過理順產權關係,實行政企分開,落實企業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並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當前應進一步完善經營承包製,積極試點推行股份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聯合、兼並,合理組建企業集團。國有小型企業,可以出租或出售給集體或個人經營。

二是加快市場體係的培育,大力發展商品市場特別是生產資料市場,培育包括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金融市場,發展技術、勞務、信息和房地產等市場,盡快形成全國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體係。加強市場製度和法規建設,促進和保護公平競爭,加快價格改革步伐,積極理順價格關係,建立起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製。

三是深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統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理順國家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係,逐步實行利稅分流和分稅製。加快工資製度改革,建立符合企業、事業、機關各自特點的工資製度和正常的工資增長機製。積極建立待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製度,推進城鄉住房製度改革。

四是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實行政企分開,這是市場經濟體製建立的關鍵環節。凡是國家法令規定屬於企業行使的職權,各級政府不要幹預。下放給企業的權利,各級部門不得截留。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統籌規劃,掌握政策,引導信息,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進一步改革計劃、投資、財政、金融等體製,強化審計和經濟監督,健全科學的宏觀管理體製與方法,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經濟管理權限,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建立市場經濟體製,就必須徹底擺脫蘇聯模式,正確處理政治權力與競爭主體的關係以及競爭主體之間的相互關係。這就對政治體製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場主體必須平等自由地競爭,實行公平競爭的原則;政治權力必須消除對競爭主體的直接幹預,公正地代表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必須強化科學性。

市場經濟新體製呼喚著民主政治的新秩序。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了遵循市場經濟新體製的原則,十四大確立了近期政治體製改革的四項具體目標:

建立民主的科學的決策製度。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是實行民主集中製的重要環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充分發揮各類專家和研究谘詢機構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學的決策製度。

逐步完善監督機製。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切實發揮職工代表大會、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的作用。強化法律監督機關和行政監察機關的職能,重視傳播媒介的輿論監督,逐步完善監督機製,使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置於有效的監督之下。

完善社會主義法製。加強立法工作,特別是抓緊製定與完善保障改革開放、加強宏觀經濟管理、規範微觀經濟行為的法律和法規,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迫切的要求。同時還要嚴格執法,保障人民法院和檢察院依法獨立進行審判和檢察。

進行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這是建立市場經濟新體製所麵臨的最緊迫的政治體製改革任務。由於黨政機構臃腫,層次重疊,許多單位人浮於事,效率低下,脫離群眾,妨礙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所以,要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下決心進行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切實做到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精兵簡政、提高效率。

無論是搞現代市場經濟還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建設民主政治新秩序,在我國都剛剛起步。這是一個長期變革和發展的過程,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及其基礎上的民主政治新秩序的建設,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正體現。

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共產黨宣言》發表100多年來,俄國十月革命、中國革命和其他一些國家革命的勝利,都證明了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奪取政權是能夠成功的。至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雖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但總的說來在理論上很不成熟,在實踐上多有失誤,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傳統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標識,除了在思想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政治上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以外,還必須具有公有製、計劃經濟、按勞分配三個特征。從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中經列寧,到斯大林、毛澤東的實踐運用,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勢:生產資料公有製越大越純越好,計劃經濟越集中越統一越好,按勞分配越平均越好。並且認為,這是世界社會主義固定不變的統一模式,誰動搖了其中一項,誰就被指控為修正主義或資本主義,誰就是社會主義的叛徒。

但是,隨著社會主義曆史的發展,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在各國的實踐中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困難。從50年代起,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人就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探索,但未能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六七十年代,我國發生了為期10年的“文革”災難,使得鄧小平等第二代領導人冷靜下來,對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進行反思。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和深入,再加上東歐和蘇聯的劇變,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受到越來越嚴重的衝擊和挑戰。於是,在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和文明開放的世界大潮麵前,黨內外、國內外對社會主義產生了種種疑慮、困惑和責難。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亟解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以來,他一麵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作出全新思考,一麵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求。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形成。再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框架和體係最終形成。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這一理論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曆史階段,製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

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判斷各方麵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隻能導致落後。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現代化建設的長過程中要抓住時機,爭取出現若幹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台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下子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在社會主義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麵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群眾的聯係,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製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製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還有其他許多內容,還要在繼續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在實踐檢驗中繼續豐富、完善和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曆史經驗並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鄧小平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善於概括群眾的經驗和創造,敏銳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和契機,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表現出了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氣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巨大理論勇氣,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曆史性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