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92~2000) 第一節改革開放大潮的再次湧起(2 / 3)

(3)證券股票熱。1992年,受鄧小平南巡談話的鼓舞,一度冷落消沉的證券股票熱再度出現高潮。2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正式上市,買氣旺盛。4月1日,1992年國庫券和浦東建設債券在京發行,當天即售出國庫券100餘萬元、浦東債券600多萬元。證券股票熱波及海外,衝入機關學府。據統計,1992年1~6月,全國公開發行股票52億元,股票交易額逾216億元,約為上年全年交易額的5倍。除了政府允許的廣東、福建、海南三省和深圳、上海兩市公開發行股票外,一些地方又出現了黑市非法交易,加劇了狂猛爭購的勢頭。

(4)重獎熱。1992年1月,珠海市決定重獎一批有重大貢獻的科技人員,獲獎者將分別擁有一輛奧迪牌轎車、一套高級住宅和30萬元至100萬元不等的獎金,開了重獎之先河。消息傳開,各地紛紛仿效。海口市、江蘇省、上海市、四川省、北京市、浙江省、山東省等先後重獎了一批科技領域的有功之臣。此後,重獎又在體育界、教育界、商業領域展開。7月芬蘭第二十三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得主(五名中學生),8月巴塞羅那第二十五屆奧運會獲獎運動員和教練員均得到重獎。特別是各地普遍掀起的有獎銷售、巨獎銷售活動,有力地刺激了消費,活躍了市場。

(5)房地產熱。我國房地產業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崛起的。隨著國家逐步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和對住房製度進行改革,大力推行房地產綜合開發、發展商品房等措施,使房地產業迅速發展。1987年深圳率先實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隨後各地先後試點並取得成功。1992年各地掀起房地產開發建設、經營、管理以及維修、裝飾等熱潮。到4月底,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實行了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試點,全國已有房地產開發公司3700家,經營公司4700家,交易所1500家,房地產市場體係已經形式。

(6)第三產業熱。第三產業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識。1986年,美、英、日等國的第三產業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0%以上;我國到1991年才達到27%左右。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通過了《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城鄉保險、服務、運輸、公用業等第三產業熱隨之興起。文化娛樂如歌舞廳、錄像廳、卡拉OK廳,文化消遣如書市、畫廊、時裝、健美等方興未艾。中國、交通、農業、工商四大銀行的觸角伸往各個行業。商場、市場、交易中心等在各地蓬勃興起。

(7)個體經濟再度勃發。個體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引人注目的領域。1989年個體工商戶達1450萬戶,此後未有發展。1992年,一度受限製的個體戶在城鄉急劇湧現,商業部取消了國營商店租賃櫃台的禁令,國營小型商店可以轉讓給個體戶經營;各地也出台了保護和支持個體經營者的新法規。1992年新增加的個體工商戶近130萬戶,注冊資金近40多億元。個體經濟主要集中在飲食、服飾、交通、攝影、日用百貨以及公共服務等領域,遍布商場鬧市、街頭巷尾。

(8)國有大中型企業走向市場。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國現有國有大中型企業一萬多個,雖占全國工業企業總數的2.5%,但它們創造的工業產值則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45.6%,上交國家的利稅占60%以上,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政企不分,企業活力不足,效益低下,《企業法》形同虛文。據1992年4月1日《經濟日報》報道,國有企業虧損麵1/3,潛虧1/3,盈利1/3;虧損額高達310億元,這是曆史的最高峰;此外尚有虧損掛賬430億元,潛虧500億元,嚴重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199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轉換企業機製,把企業推向市場的要求。1992年6月30日,國務院召開第10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經深入調查研究、反複征求意見、七易其稿而形成的《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共7章54條,並於7月23日發布實施。條例的基本精神是轉換企業經營機製,推動企業走向市場,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此目標,要求必須堅持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正確處理國家和企業、企業和職工的關係。在保障國家行使企業財產所有權的同時,關鍵是要落實企業經營自主權,強化企業自我約束和自負盈虧的責任,把企業的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職工的所得與職工的勞動成果聯係起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條例的出台,為我國深化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使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波濤中開拓前進。

1992年出現的經濟大躁動,是我國改革開放更上層樓的寫照,但其中也包含著一些消極的現象。如騙人廣告五花八門,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各種走私活動日益猖獗,拜金主義又一次泛起,黃色非法出版物再度盛行,官場腐敗之風有增無減。正是在這種好壞雜陳、泥沙俱下的社會氛圍中,王朔的《躲避崇高》、《過把癮就死》、《讓我一次愛個夠》等反映大眾心態的小說頗為流行,路遙之死更引起文學界對人生與社會變革的重新思考。至於賈平凹的《廢都》、陳忠實的《白鹿原》、電影《霸王別姬》等深沉的現實主義情緒的流露,以及許多諷刺性政治民諺的廣為傳播,都是中國社會變革期綜合症的表現,是對消極腐敗現象的憤滿、譴責和無能為力的排遣、發泄。

四、中共十四大與八屆人大

在改革開放大潮風起雲湧之際,1992年10月5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三屆九中全會,決定10月12日在北京召開黨的十四大。全會討論通過了中央委員會向十四大的報告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並提交十四大審議。全會同意中央政治局關於對趙紫陽在1989年政治動亂中所犯錯誤繼續審查情況的彙報,並決定結束審查。全會為十四大做了充分的準備。

10月12日上午,肩負著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重大曆史使命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2000名代表帶著5100萬黨員和11億人民的囑托出席大會。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無黨派著名人士、黨內有關負責人也列席了大會。李鵬主持開幕式,江澤民代表十三屆中央委員會作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分四部分:①14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②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③國際形勢和我們的對外政策;④加強黨的建設和改善黨的領導。

江澤民在報告中指出,這次大會的任務是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認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

報告總結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14年來的偉大實踐,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曆史性貢獻,全麵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報告指出,90年代我們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報告把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從原定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提高到8%~9%,確立了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此,報告提出了90年代10個方麵的任務: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高度重視農業,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加快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教育,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布局合理化;積極推進政治體製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建設有個較大的發展;下決心進行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切實做到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精兵簡政、提高效益;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新水平;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嚴格控製人口增長,加強環境保護;加強軍隊建設,增強國防實力,保障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曆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兩大主題。中國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報告強調加強黨的建設、改善黨的領導。提出要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增強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密切黨同群眾的聯係,堅決克服消極腐敗現象;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製,維持黨的團結和統一;正式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

接著,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分別向大會作了工作報告。中顧委建議,從十四大起,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

大會經過幾天熱烈認真的討論後,於10月18日下午依次通過了關於十三屆中央委員會、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報告的決議以及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出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89人、候補委員130人;選舉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08人。據統計,十四屆中央委員會成員平均年齡56.3歲,新進入成員占46.7%,55歲以下的占61%;大專以上文化的占83.7%,中級職稱以上的占44.5%。這是一個充滿生機、敢於創新的領導集體。會議閉幕時,鄧小平與新的中央領導集體見麵,他說:“這次大會開得很好,希望大家繼續努力。”

10月19日,召開十四屆一中全會,成立新的中央領導機構。全會選舉丁關根、田紀雲、朱基、喬石、劉華清、江澤民、李鵬、李嵐清、李鐵映、李瑞環、楊白冰、吳邦國、鄒家華、陳希同、胡錦濤、薑春雲、錢其琛、尉健行、謝非?譚紹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溫家寶、王漢斌為候補委員;選舉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基、劉華清、胡錦濤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選舉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全會通過胡錦濤、丁關根、尉健行、溫家寶、任建新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決定江澤民為中央軍委主席,劉華清、張震為副主席;批準尉健行為中紀委書記。

黨的十四大,是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關鍵時刻召開的,是一次承前啟後、繼續開來的大會,是一次充滿改革開放精神和求實奮進氣氛的大會。大會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確立了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確立了加強黨的建設的迫切任務,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健康發展起了強大的推動作用,為黨和國家的史冊增添了新的光輝篇章。

在黨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為了動員全國人民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1993年3月15日至3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2989位代表濟濟一堂,共商國家大計。

大會常務主席喬石主持了開幕式,李鵬代表國務院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回顧了過去五年間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提出了爭取國民經濟再上一個新台階的基本任務,闡述了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步伐、認真進行行政管理體製和政府機構改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社會全麵進步、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和我國的外交工作。李鵬特別指出,根據新的形勢,國務院對“八五”計劃的主要指標作了必要的調整。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從原定平均每年6%提高到8%~9%。保持這樣的速度,在今後五年內,就能夠實現原定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

接著,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鄒家華作了關於199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與1993年計劃草案的報告,財政部部長劉仲藜作了關於1992年國家預算執行情況和1993年國家預算草案的報告,國務院秘書長羅幹作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彭衝作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任建新作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複之作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大會最後批準了政府工作等報告,通過了《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對國家根本大法所作的修改,突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目標確定了下來。大會選舉江澤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家軍委主席,榮毅仁為國家副主席,劉華清、張震為國家軍委副主席;選舉喬石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田紀雲等18人為副委員長;決定任命李鵬為國務院總理,朱基、鄒家華、錢其琛、李嵐清為國務院副總理;決定任建新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思卿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3月14日至3月27日,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李瑞環受大會主席團委托主持了開幕式,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作了政協七屆常委會工作報告。會議最後選舉李瑞環為全國政協主席,葉選平等25人為副主席。

八屆做人大一次會議和八屆政協一次會議的召開,是繼黨的十四大選舉產生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之後,新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最高國務行政機關、最高國家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最高國家武裝力量領導機關以及我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的最高領導機構也都組建完成,這就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全麵實現黨的十四大確定的曆史性任務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