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92~2000) 第一節改革開放大潮的再次湧起
一、鄧小平的南巡
為了徹底掃清意識形態上“左”的觀念,適應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和新挑戰;為了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前途和社會主義的未來負責,對11億中國人民的命運負責,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不顧88歲高齡,到南方先後巡視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談話,邁開了中華民族昂首跨越新世紀的關鍵一步。
1月19日至23日,鄧小平從武昌來到深圳,在廣東省委書記謝非,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市長鄭良玉陪同下,視察了深圳火車站、國貿大廈、深圳先科激光電視有限公司等單位,發表了重要談話。1月24日至29日,鄧小平又在市長梁廣大等的陪同下,參觀了珠海市生化製藥廠、亞洲仿真控製係統工程有限公司、江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發表了重要談話。1月30日至2月21日,他又到上海視察,受到了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市長黃菊的熱烈歡迎。鄧小平在這裏連續度過了五個春節。2月21日結束南方巡視,北返京城【參見《1992春鄧小平與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版;《大潮新起:鄧小平南巡前前後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
鄧小平南巡談話的主要內容是:
①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傳統觀點認為,公有製、按勞分配、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三大本質特征。鄧小平指出,在堅持公有製、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情況下,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②關於姓資姓社的標準。鄧小平指出,思想要解放一點,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要敢闖,敢試驗,不要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不要為姓資姓社的問題所困擾。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關於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鄧小平指出,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不堅持社會主義,不堅持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他強調說,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長期保持穩定。當然,隨著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
④關於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鄧小平指出,現在“左”、右的東西都在影響我們。右的東西是西方的“和平演變”、自由化和動亂,“左”的東西是黨內的教條主義,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太可怕了,幾十年我們吃夠了“左”的虧。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我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⑤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二屆六中全會以後,黨雖然已認識到商品經濟是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但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階級屬性尚未突破。鄧小平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擺在中國人民麵前的,不是要不要搞市場經濟,而是如何搞好市場經濟。
⑥關於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隔幾年上一個台階。鄧小平指出,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可能高點,要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後退。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要注意穩定、協調地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不抓住機會,不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隻能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⑦關於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鄧小平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硬。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對於幹部和黨員來講,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要靠法製,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搞上去。
⑧關於按照幹部四化原則,培養接班人。鄧小平指出,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後的幾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們的軍隊教育好,把我們的專政機構教育好,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
⑨關於社會主義是曆史的總趨勢。鄧小平指出,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還沒有解決,社會主義經曆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曆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國家出現了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了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更健康的發展【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年版,第370~383頁。】。
對於鄧小平南巡的報道,港澳新聞界捷足先登。從1月20日起,香港新聞機構就把目標對準南巡。香港《文彙報》、《大公報》等以最快的速度、最醒目的標題,份量十足地連篇追蹤報道,並評論鄧小平南巡的目的在於敦促中國改革開放,給改革加溫。幾乎全世界像樣的電台,用20多種語言同時報道南巡的內容。
向來以官方新聞和民間消息兩條腿走路的中國輿論傳播媒介,對南巡一事,民間傳播比官方快,特區比內地快。民間消息在公共場所、街頭巷尾廣泛傳播,而且空前熱鬧,幾近神秘的程度。2月4日,《解放日報》才發表評論,透露出鄧小平南巡的內容。兩星期後,特區新聞界作出強烈反應,大造改革開放的輿論。《深圳商報》發表係列文章“八論敢闖”,《深圳特區報》也推出八篇“猴年新春評論”。直到3月30日,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及各地報刊才紛紛轉發、轉載關於鄧小平在深圳訪問的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從而使全國的改革熱潮再次湧起。
3月9日至10日,江澤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貫徹鄧小平南巡談話的精神,抓住時機,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3月底至4月初,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和七屆政協五次會議相繼召開,代表和委員們群情振奮,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和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決定。中國大地第二次改革開放的高潮到來了。6月9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向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的全體學員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鄧小平南巡談話和3月政治局會議為標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二、全方位開放
鄧小平南巡談話和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後,“中國要實行大開放”的戰略構想迅速付諸實踐,沿海、沿邊、沿江、內陸齊頭並進,衝破了地緣製約,跨越了自然和曆史的分界,呈現出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嶄新格局。
我國的對外開放肇始於沿海城市。前已述及,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城市試辦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獲得了巨大成功。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采取建國以來最大膽的行動,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這樣,我國東海岸線的15個港口城市全部開放,它們和沿海70多個城鎮共同興辦了10多個經濟技術開發區,並向綜合開發型、貿易為主型、港口運輸型、出口基地型方向發展,成為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結合部,是內向與外向循環兩個輻射扇麵的交彙點。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決定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漳泉經濟開發區。1988年3月又陸續建立了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經濟開發區,完成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麵,由局部到區域連片的沿海開放的戰略步驟。1988年4月,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建立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中央又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國務院也先後批準上海高橋、深圳福田和沙頭角、天津港、大連、廣州等13個付稅區,對外國商品的進入實行付稅,免領許可證,發展轉口貿易。於是我國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逐步推進的開放格局。
1992年年初,開放的大潮終於打破了2.2萬公裏內陸邊界線上多年的沉寂。幾年前邊境地區零星進行的易貨貿易,開始發展成為以邊貿為先導、以內地為依托、以經濟技術合作為重點、以開拓周邊國家市場為目標的沿邊開放格局,中緬邊境、中越邊境、中俄邊境等一躍而進入開放的最前沿。
新疆對外經濟貿易往來頻繁,經濟技術貿易合同大批成交。1992年頭4個月,新疆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額相當於上年同期的2.5倍,貨運量超過1991年全年總和。冷清了幾十年的11個邊關成為繁忙的通商口岸或臨時過貨點。許多經理、廠長都去臨近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等國家開拓市場。1992年6月,烏魯木齊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首都阿拉木圖的國際旅客列車正式運營;7月,雙方的航班也增至每周七個班次。新疆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已形成水陸空立體交流的格局。
內蒙古自治區利用它4200公裏邊境線的地緣優勢建成了14個通商口岸和臨時過貨點,特別是滿洲裏的國際貿易城日趨形成。1992年上半年全區對獨聯體、蒙古及東歐國家的進出口額比上年同期增長76.58%,利用外資項目46項,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項目68項。
西藏自治區也以市場為導向,以第三產業為突破口,走“放、引、聯、活”之路,利用200多條通往尼泊爾、印度、不丹、緬甸等周邊國家的傳統出口和貿易通道,在沿邊10個縣和口岸設立邊境貿易區及外向型經濟開發區,吸引了意大利、德國、日本、美國、尼泊爾及我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打開了利用外資的新局麵。
黑龍江也初步形成了以黑河、綏芬河為窗口,以哈爾濱為龍頭,以沿江(黑龍江)開放帶為前哨,以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等中心城市為依托,覆蓋全省的全方位開放格局。1992年前5個月,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5.5%。
雲南、廣西邊貿全線推開。雲南的17個對外口岸和90多條對外通道已全部向東南亞鄰國開放。廣西也在邊境口岸建立經濟開發區和貿易區。1992年,雲南、廣西的邊貿總額均占本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
沿邊開放和邊境貿易,不僅促進了國境線上的繁榮,而且還通過外引內聯,促成了沿邊區域經濟連片。在西北,新疆、甘肅、寧夏、青海、陝西五省區加強了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一致對外,共同搞活邊境貿易,五省區的省會已成為吸引外商投資的熱點和大西北對外開放的基地。在西南,雲南、貴州、四川、廣西、西藏、重慶、成都組成五省區七方的區域性經濟組織,以開放促聯合,共同開發,借邊出境。1992年共執行協作項目633個,引進外資2.2億元,商貿和物貿總額55.3億元,促進了各方的經濟發展。
沿海、沿邊開放後,沿江開放格局也迅速形成。1992年國務院批準長江沿岸28個城市和八個地區對外開放,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沿岸地區的開放開發得以啟動,長江巨龍的騰飛必將帶動全國經濟的振興。
1992年6月24日至27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規劃座談會,要求以上海浦東開放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為契機,推動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的開放開發和經濟發展。此前,南通港、張家港、南京港、鎮江港已先後對外輪開放。1992年6月,我國又決定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嶽陽、武漢、重慶五個內陸城市。這樣,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沿岸10個主要城市已全部對外開放。沿江各城市、各省區對外開放後,都積極建設沿江經濟帶或經濟走廊,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紛紛上馬,興辦的100多個開發區吸引了大量資金和高新技術項目。1992年第一季度,沿江八省市批準的三資企業項目89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倍多。1992年,我國大部分省會城市和13個陸地邊境城市,如吉林的琿春,黑龍江的綏芬河、黑河,內蒙古的滿洲裏,新疆的伊寧、塔城,雲南的瑞麗、畹町,廣西的憑祥等,也對外開放,實行沿海開放城市的政策,並建立314個邊境經濟合作區。
我國沿海、沿邊、沿江、內陸的全方位開放,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重大步驟。由此,全國呈現出一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雄奇景觀,再次激蕩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洪波巨瀾。
三、社會經濟的大躁動
鄧小平南巡和江澤民的講話,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高潮,引發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大躁動。人才熱、投資熱、證券股票熱、重獎熱、房地產熱、第三產業熱以及個體經濟再度勃發、國營大中型企業走向市場等,一浪高似一浪。機遇產生了躁動,躁動創造著機遇。
(1)人才熱。人才是和事業、金錢、成功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人們越發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於是各地吸引人才的措施紛紛出台,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招聘廣告、人才招聘新聞發布會接連不斷。尤其是東南沿海的優越條件強烈吸引了內地人才,“人往高處走”、“孔雀東南飛”成了一個時期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人才流向那些環境寬鬆、充滿機遇、報酬優厚、可以充分施展才華和能力的地方。這為後進地區的領導者敲起了警鍾,使他們不得不在這方麵轉變觀念,采取新的措施。
(2)投資熱。我國建設事業的發展不但要靠國家和私人投資,而且急需引進外商投資。1991年,我國共批準三資企業42027個,協議外商資金523億美元。1992年外商來華投資形成熱潮,1~6月全國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3052個,協議外資金額146.7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6倍和2.2倍。美、日、德以及港、澳、台商人份份投資於大陸的房地產、公用、商業、金融等領域。同時,國內出現新一輪公司熱。1992年,全國新增工商公司120多萬家,注冊資金10423億元;私營企業增加了4萬多戶,注冊資金均在20萬元以上;個體工商戶也掀起投資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