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改革的風風雨雨(1987~1991) 第三節反腐防變和治理整頓(1 / 3)

第七章改革的風風雨雨(1987~1991) 第三節反腐防變和治理整頓

一、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世界格局正在經曆重大變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海灣戰爭以及周邊國家的崛起和世界政治經濟組織的重新分化組合,給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帶來新的挑戰,也帶來新的機遇。

80年代後期,蘇聯和東歐國家興起了一股政治上實行多元化、多黨製,經濟上實行私有製、市場化,意識形態上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改革之風。特別是戈爾巴喬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改革後,使蘇聯、東歐的社會危機日益加劇。1989~1990年,嚴重的動亂席卷東歐大地。匈牙利、波蘭、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共產黨在執政40年之後紛紛垮台,各國迅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東歐的劇變震驚了世界,但戈爾巴喬夫卻未能從中吸取教訓,反而繼續推行削弱共產黨執政地位和蘇聯社會主義性質的做法。1991年8月19日,蘇聯部分領導人成立緊急狀態委員會,下令中止戈爾巴喬夫的總統職務,接管一切權力。但由於軍隊和克格勃不予配合,以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全麵對抗,3天後,這一行動即告失敗。“八一九”事件使蘇聯局勢急轉直下。葉利欽下令強行中止蘇共在俄羅斯的一切活動,查封蘇共中央總部,接管蘇共中央輿論工具。戈爾巴喬夫也宣布辭去蘇共總書記職務,並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8月29日,蘇共被迫停止了在蘇聯全境的活動。建立近90年、執政70多年的蘇聯共產黨瓦解了。“八一九”事件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並在阿拉木圖共同發表《獨立國家聯合體宣言》,宣布蘇聯已不複存在。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被迫辭去總統職務,飄揚在克裏姆林宮近70年的蘇聯國旗悄然降下,這個曾經叱吒世界風雲的超級大國驟然消失了。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曆史上所遭遇的最大挫折,也是戰後最重大的國際事件,它標誌著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潮。麵對如此嚴重的時局,中國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思考、探求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思想和新道路,肩負起振興社會主義的曆史重任。

1990年8月2日夜,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一聲令下,10萬伊軍以銳不可擋之勢侵入富而不強的科威特,次日即占領科威特全境。伊拉克的侵略行徑遭到世界各國的一致譴責。8月7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沙漠盾牌”作戰計劃,並聯合28個國家的軍隊進攻伊拉克。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海灣戰爭爆發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依仗軍事方麵的高科技優勢,以微小的代價擊敗了伊拉克,重新恢複了科威特主權。

硝煙過後,留給人們無盡的沉思。現代戰爭,既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更是科學技術水平的較量。海灣戰爭,是迄今人類戰爭史上最為典型的一場高技術戰爭。美國和西方國家投入的許多高技術武器,不但使伊拉克軍隊無招架之力,也使世界為之震驚。美國通過高性能的偵察衛星和偵察飛機,基本上掌握了伊軍的部署和動向。美國空軍的F-111隱形轟炸機成功地突破伊拉克防空係統,B-52型戰略轟炸機可在萬米以上高空一次投下30餘噸炸彈,誤差僅10米。美國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可在伊拉克高炮的有效射程外,一次發射八枚反坦克導彈,擊毀敵方坦克。美國最新式EC-130H電子幹擾機,可實施電子軟硬殺傷,使伊拉克指揮、控製係統失效。據不完全統計,多國部隊把13類82種精確製導武器投入戰爭。如愛國者防空導彈使伊軍90%的飛毛腿導彈失去作用;戰斧式巡航導彈能避開對方雷達搜索,在1000公裏以外準確地擊中目標;先進的C3I自動化指揮係統,把28個國家的部隊作戰行動和每天數千架次的高強度轟炸協調得井然有序;先進的夜視技術,使多國部隊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作戰能力,使夜間對伊軍坦克的平均摧毀率竟比白天提高了4倍,一舉改變了傳統戰法。相比之下,伊軍的武器係統並不配套,指揮、控製係統落後,偵察、預警手段少、效能低,主要兵器的火控係統、電子係統比較陳舊,抗幹擾能力低,沒有裝夜視器材,無法發揮應有的作戰能力。海灣戰爭再一次告訴我們,隻有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抓住機遇,站在科學技術的最前沿,才能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經濟上有一個長足的發展。

在局部戰亂不斷,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時候,中國所處的亞太區域卻在穩步增長。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和地區,都在利用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有利時機,加緊發展自己。

日本是亞洲的經濟大國,在世界十大強國(美、日、蘇、德、法、意、中、加拿大、巴西)中名列前矛。60年代以後,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5.6%,遠遠高於美國2.9%的水平。1990年,日本在世界經濟所占的比重為16%,已達到美國的50%以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23890美元,超過了美國的21690美元,一躍而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超級經濟大國。

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和我國台灣、香港的經濟發展成就和趨勢更令人矚目。60年代初經濟起飛時,台灣、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分別為100美元和83美元。1988年,台灣已超過7000美元,韓國亦有3600美元,香港、新加坡已達8000美元。“四小龍”的經濟水平遠遠超過了歐洲的西班牙、希臘、愛爾蘭。此時,香港、新加坡已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信息、運輸、商品集散中心;漢城因成功舉辦了亞運會和奧運會而聲名遠播;台灣依其天然優勢,在經貿方麵更是身手不凡。

東盟國家除新加坡外,泰國、馬來西亞也力爭成“龍”。60年代後,泰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率高達7%,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0年的100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900多美元,1988年已超過1000美元,1990年達到1400美元。泰國的製造業十分發達,該產業使泰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轉向工業國。進入9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200多美元,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正向工業先進國家的目標邁進。印度,作為一個在人口方麵僅次於中國的世界大國正在悄然走向世界,雖然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排名為倒數19位,但它強勁的發展勢頭不容忽視。印度尼西亞作為亞洲的大國之一也正在崛起。80年代印尼的經濟年均增長5%,而進入90年代,年均增長率提升為7%。1990年,印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86美元,超過了中國的323美元。

近幾年來,越南正從戰爭的困境中走出,越來越重視發展經濟。越南在恢複同中國的關係後,實行對外開放和政治經濟體製的改革,經濟的發展速度呈現出良好勢頭。

周邊國家的崛起對中國既是一大挑戰,也帶來發展的機遇。經濟的紐帶把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緊緊連結在一起,隻有互通有無,才能共同發展。

蘇聯的解體,標誌著兩極冷戰時代的結束,世界處於重新分化組合之中。蘇聯解體,使世界在一夜之間增生了十幾個主權國家;南斯拉夫演變後又分化為許多小國;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統一後,增強了歐洲共同體的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美國、歐共體、日本構成了三個中心,俄羅斯又力圖取代昔日蘇聯的政治地位;中國等社會主義各國的情況亦不相同。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與此相應,世界經濟集團化趨勢也在同步發展。美國經濟地位的相對衰落,日本、德國的崛起,歐共體的發展,亞洲“四小龍”的興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推動著地區經濟集團化的形成。尤其是歐共體、北美、東亞三大經濟區域的發展,更為引人注目。另外,拉美、非洲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增強同北方對話的地位和實力,也加強了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形成了一些地區性共同市場和自由貿易區。

當今世界新格局的另一特征是南弱彼北強。目前世界上最富裕的人口和最貧困的人口各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它們之間的收入差距從60年代的30倍上升到90年代的90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打破這種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同時,當今世界也並不太平,從巴爾幹半島到高加索山脈,直至中東地區,依然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曆史的積怨、領土的爭端、政治的鬥爭、意識形態的分歧、經濟利益的爭奪、宗教的紛爭等到處可見,隨時可能引發局部戰爭。因此,和平與發展乃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激烈動蕩、風雲變幻的複雜形勢下,世界人民對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要求更加迫切和強烈。中國人民正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條件下,把握自己的命運,健步走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爭取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

二、堅持反對“和平演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西方帝國主義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武裝進攻的失敗,它們越來越重視推行“和平演變”的策略,在“民主、自由、人權”的口號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幹涉、顛覆和滲透,妄圖推翻社會主義製度。

1953年,艾森豪威爾出任美國總統,在全球遏製共產主義,國務卿杜勒斯首次提出“和平演變”的策略。杜勒斯稱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是“被奴役的人民”,稱資本主義國家為“自由世界”。他說:“這些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問題”,“必須是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這種和平方法“將要發生一種演進性的變化”【《人民日報》1990年2月12日。】。並且把這種希望寄托在社會主義國家第三、第四代人身上。從此,杜勒斯的名字就跟“和平演變”聯在一起,資產階級自由化也與“和平演變”成了同義語。

80年代以來,為了利用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困難和改革開放的機會,加緊推行“和平演變”,布什政府提出了“超越遏製”的戰略。美國改變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對抗的硬的一套傳統遏製政策,而推行政治上緩和、經濟上拉籠的軟的一手,注重發揮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科技的作用,向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蘇聯東歐輸入政治多元化、經濟私有化的西方模式,促使蘇聯東歐國家的“和平演變”。

在中國平息動亂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公開宣布對我國實行“製裁”。1989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布什就下令推遲對華經濟貸款和中斷兩國高層接觸。此後,幾乎所有西方國家均對我國實行製裁。7月14日至16日,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意大利、法國、聯邦德國和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在法國巴黎召開第15屆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會議在7月15日發表的政治宣言中,指責“六四”事件是“中國違反人權的暴力鎮壓”,聲稱要采取中止對華高層接觸和延緩世界銀行貸款等政治經濟的製裁措施,以壓迫中國向西方屈服。會議決定今後“和平演變”要“以東歐為重點”,“以西方的援助來促進和獎賞共產黨國家的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布什宣稱:“誰同我們站在一起,誰就會得到支持。”

麵對西方國家的壓力和東歐局勢的演變,鄧小平提出了“冷靜觀察,隱住陣腳,沉著應付”的方針;中共中央也采取一係列措施,以粉碎國際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陰謀。第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第二,切實抓好經濟工作,奠定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三,下功夫搞好廉政建設和黨風建設,堅決克服腐敗現象。第四,切實轉變領導作風,密切幹部和群眾的血肉聯係。

1989年7月12日至15日,全國高校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會議重申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服務,強調四項基本原則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7月17日至21日,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在京召開,江澤民、李鵬、李瑞環等發表講話,要求深入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把宣傳工作搞上去。7月28日,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黨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西方國家的敵對勢力正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政治、思想滲透,極力宣揚虛偽的“民主、自由、人權”,煽動和支持我國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必須旗幟鮮明地同這種“和平演變”的圖謀和行動作長期的堅決的鬥爭。所以,各級黨委要大力加強對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切實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真正讓社會主義思想占領意識形態領域。8月28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要求各級黨委下決心解決好當前黨的建設中的迫切問題,使黨能經得起執政、改革開放、商品經濟和反對“和平演變”的考驗。9月29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發表長篇重要講話。江澤民強調指出:“國際反動勢力從來沒有放棄敵視和顛覆社會主義製度的根本立場……在他們認為有機可乘的時候,就製造謠言,挑起事端,策劃動亂,進行顛覆活動。階級鬥爭已經不是我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國際敵對勢力也正是從這裏找到他們實行‘和平演變’戰略的根據。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鬥爭,是長期的。對於這一點,全國各族人民、全黨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人民日報》1989年9月30日。】。

十三屆四中全會後,《人民日報》發表一係列文章,一方麵揭露動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的險惡用心和罪惡活動,對學潮和動亂進行冷峻的反思;另一方麵,批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各種言論觀點,闡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正確和必要。1990年2月22日,《人民日報》轉發了中宣部部長王忍之《關於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講話,較為全麵地闡述了自由化思潮出現、發展、泛濫的過程,總結了反對自由化鬥爭的經驗教訓,指出要把這項鬥爭進行到底。針對一部分黨員、黨組織嚴重不純的狀況,1989年秋冬和1990年,中央要求各地對動亂、暴亂中重點的人和事進行了一次認真的清查、清理。兩清工作結束後,又對全黨進行了一次做合格黨員的教育,並在部分單位進行了黨員的重新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