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改革的風風雨雨(1987~1991) 第三節反腐防變和治理整頓(3 / 3)

懲治腐敗、掃黃和除“六害”鬥爭,是深得人心的舉措。由於各級黨組織、政府部門和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恢複了黨的威望,淨化了文化市場和社會環境。

四、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是1988年9月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但許多措施一時難以收到明顯的成效。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勢頭並未減退,社會需求繼續增長。同上年相比,1988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5%,城鄉居民平均每人可用於生活消費的收入分別增長22.2%和17.7%,遠遠高於國民收入11.1%的增長幅度;全國工業生產總值增長20.7%,加工工業的增長速度過高,超過了能源、原材料工業的承受能力,工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交通運輸的緊張狀況進一步加劇;農業因自然災害頻繁和政策上的失誤,糧食、棉花、油料都有不同程度的減產;在社會需求膨脹的壓力下,貨幣發行量大幅度增長,財政赤字增加,導致零售物價指數出現多年未有的18.5%的漲幅。這種情況,給1989年的經濟發展帶來困難。1989年政治風波的幹擾以及隨後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行經濟製裁,更加重了我國經濟的困難。

十三屆四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在下大力氣抓政治穩定的同時,認真抓治理整頓,以求實現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1989年11月上旬,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決定從1989年算起,用3年或者更長一些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的任務。為此,全會要求:①繼續控製社會總需求和堅持財政信貸雙緊方針。控製社會需求要繼續壓縮投資總規模,堅決整頓投資結構;切實控製消費需求的過快增長;逐步緩解分配不公的社會矛盾。堅持財政信貸雙緊方針,要在努力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大力壓縮財政支出;中央銀行必須管住票子,控製住信貸總規模。②加強農業等基礎產業,調整經濟結構。③認真整頓經濟秩序,特別是流通領域。進一步清理整頓公司特別是流通領域的公司,逐步消除流通領域秩序混亂的狀況;堅決整頓市場秩序;逐步解決生產資料價格雙軌製問題;加強市場管理和物價管理;堅決製止和糾正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現象。④千方百計提高經濟效益,深入開展雙增雙節運動。同時,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並切實加強黨對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領導。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全會還明確提出經濟建設必須長期堅持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方針,並明確提出過幾年緊日子的號召。

由於全黨統一了對經濟形勢的認識,國務院及各級政府認真貫徹壓縮社會總需求和財政信貸雙緊政策,使治理整頓工作到1990年就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市場趨向穩定,通貨膨脹得到控製。1989年9月3日,全國財政、稅收、物價大檢查開始,至12月底,共查出應交財政餘額88.2億元,已補交入庫66.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79.7%和14.37%。夏秋之後,市場開始趨向穩定,搶購風減弱,社會集團購買力趨緩,物價漲幅逐漸回落。1989年10月,物價漲幅降至10%以下,1990年全國零售物價僅比上年上漲2.1%。人們的消費心理回歸正常,由盲目搶購變成了冷靜選擇。

產業結構調整開始起步。幾年來經濟增長過熱的現象出現降溫。農業、能源、交通運輸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的投資比重上升,生產性投資比重上升,樓堂館所及其他非生產性建設得到控製。到1989年11月底,全國壓縮投資規模368.5億元,停建緩建項目9597個,許多基建工地被封禁。

流通領域的混亂現象得到初步整頓,經商辦公司熱得到控製。1989年9月8日,田紀雲掛帥的全國清理整頓公司領導小組成立。1990年底,全國撤並公司10萬多個,占原來各類公司總數的35.2%;黨政機關辦的公司絕大多數已經撤銷或者同機關脫鉤,機關幹部在公司兼職或任職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國民經濟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速度。1989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3.9%,1990年增長5%。糧食生產1989、1990年連續獲得豐收,扭轉了前四年徘徊不前的局麵。工業生產也在經曆1989年下半年和1990年上半年的市場疲軟和生產低速增長之後,從1990年下半年逐步恢複到正常年的速度。1989年和1990年,工業生產年均增長8.1%。

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繼續發展。1989年我國出口貿易總額增長10.5%,1990年增長18.1%。工業製成品,特別是機電產品出口比重顯著上升,高檔消費品進口得到控製;進出口商品結構改善。利用外資保持著適當規模,國際旅遊業逐步恢複。由於進口的壓縮和出口的增長,以及非貿易外彙收入的增加,外彙收支由前幾年的逆差轉變為順差,國家現彙結存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對周邊國家的開放邁出了新的步伐。新開辟了上海浦東開發區。

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新技術成果的普及和推廣有新的進展。重點科技攻關取得許多重要成果。亞洲一號通訊衛星和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發射成功,五兆瓦低溫核供熱試驗堆建成並投入正常運行,大秦線萬噸級組合列車運行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又一批科學技術成果達到國際水平。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繼續發展。1990年,在勒緊褲帶的情況下成功地承辦了第十一屆亞運會,振奮了民族精神。

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是統一的。這一時期,經濟體製的改革是圍繞並服務於治理整頓而進行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係開始發展。企業承包經營責任製不斷完善,企業集團的組織有明顯進展。以逐步實現外貿企業自負盈虧為主要內容的外貿體製的改革,以調整煤炭、運輸、糧食、食油等若幹種重要商品和勞務價格為主要內容的價格改革,邁出了重大步伐,並且取得了預期的成功。我國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繼續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繼續上升,這對於維護治理整頓期間經濟的繼續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推動下,到1990年底,“七五”計劃勝利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絕大部分完成或超額完成。“七五”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7.8%,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7.5%,均超過“七五”計劃的要求。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7%,超過了4%的計劃指標,農、林、牧、副、漁全麵增長,物質裝備水平有所提高。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3.1%,超過7.5%的計劃指標,是繼“一五”和“六五”之後的第三個高速增長期。工業生產能力擴大,技術水平提高,主要工業產品平均年產量,都比“六五”期間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5年間,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年均實際增長4.1%,農民人均年均實際增長2.4%。即使在後兩年治理整頓時期,也保證了全國城鄉大多數人生活水平不降低,甚至繼續有所提高。

雖然治理整頓取得一係列成果,“七五”計劃也如期完成,但是,財政信貸的雙緊政策又帶來一係列負效應:市場疲軟、經濟蕭條、大量產品積壓、商品削價讓利銷售戰此起彼伏。盡管物價上漲幅度回落,但通貨膨脹仍然存在。1989年,全國35.8%的城鎮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財政補貼快速增長,1989年國家財政用於物價補貼就高達400億元,政府不堪重負。企業資金短缺狀況進一步加劇,緊縮後不但補不上缺口,而且銀行對貸款實行到期收回,使企業陷入困難,結果形成三角債連環,發動的清欠運動也收效甚微。眾多的國營大中型企業半死不活,缺乏生機;66%的鄉鎮企業在緊縮中紛紛關門或停產。1989年全國個體工商戶比上年減少14.44%,人數減少16.44%,因為無錢可賺了。農村賣糧賣豬難,收購站打白條現象普遍,吉林省的白條欠款達3億元,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受影響。

五、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

1990年初,當“七五”計劃即將完成時,國務院即根據未來改革和建設的方向,從十年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和奮鬥目標來確定五年計劃,把五年計劃與十年規劃結合起來。在廣泛征求各地區、各單位、各民主黨派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後,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十三屆七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全會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指導方針,即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執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方針;堅定不移地執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方針;堅定不移地執行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的方針。會議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進程中,20世紀最後十年是非常關鍵的時期。我們一定要在90年代鞏固和發展80年代取得的成就,進一步促進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使我國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跨入21世紀。

根據中共中央的建議,國務院製定了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綱要。1991年3月25日至4月9日,七屆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批準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同時還通過了《民事訴訟法》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增補鄒家華、朱基為國務院副總理。

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奮鬥目標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國民生產總值從1990年的17400億元達到1995年的23250億元和2000年的3110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6%。按不變價格計算,到20世紀末比1980年翻兩番,使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水平。今後十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有七項:①按照國民經濟逐步現代化的要求和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重點是加強農業、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改組改造和提高加工工業,把發展電子工業放在突出位置,積極發展建築業和第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並逐步走向現代化;②根據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利益兼顧、共同富裕的原則,努力改善地區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③繼續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重要戰略地位,使我國經濟成長逐步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④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相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⑤繼續推進經濟體製改革,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⑥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⑦堅持“一國兩製”的原則,繼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到2000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將在199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或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國民經濟的重要指標從1990年到1995年和2000年,全國糧食產量要由4.35億噸增加到4.55億噸和5億噸,棉花產量由447萬噸達到475萬噸和525萬噸,原煤產量由10.8億噸增加到12.3億噸左右和14億噸左右,原油產量由1.38億噸增加到1.45億噸和更高水平,全國發電量由6150億千瓦小時增加到8100億千瓦小時左右和11000千瓦小時左右,全國鐵路貨運由14.6億噸增加到16.5億噸左右和19億噸左右,鋼產量由6580萬噸增加到7200萬噸左右和8000萬噸以上,全國化肥(標準肥)產量由9000多萬噸增加到1億噸左右和1.2億噸左右,乙烯產量由150萬噸增加到230萬噸左右和300萬噸左右;紗產量由2450萬件增加到2700萬件和3100萬件,化學纖維由155萬噸增加到200萬噸左右和260萬噸左右,糖由520萬噸增加到670萬噸和更高水平。到2000年,機械工業和輕工業的主要產品中的40%左右達到或接近國際較先進的水平,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逐步健全在國家指導和管理下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係。在社會發展方麵,要跟蹤世界新技術革命進程;1995年在全國80%左右的地區、2000年在全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到20世紀末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今後十年,平均年人口自然增長率要控製在12.5‰以內。

綱要對“八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水利建設、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原材料工業、地質勘查和氣象、電子工業、機械製造業、國防工業和國防科研、輕紡工業、建築業、商品流通等主要經濟部門發展的任務和政策;對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地區經濟協作和聯合、城鄉規劃和建設、國土開發整治和環境保護等地區經濟發展的布局和政策;對科學技術和教育發展的任務和政策;對進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和智力、經濟特區對外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區等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對完善以公有製為主體的所有製結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體係,改革企業、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工資、住房和社會保障、計劃和投資、經濟調控等經濟體製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對居民收入和消費結構、控製人口增長、勞動就業和勞動保護、衛生保健事業等人民生活和消費政策;對文化思想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等方麵,都作了詳盡的闡述。

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製定和實施,標誌著我國已經擺脫了1989年以來的困難境地,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