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陽虎,卻行,白汗交流。
出自《論衡·言毒》。
【注釋】
陽虎:人名,季孫氏家巨,專曾國之政。卻:後退白汗:冷汗。
【譯文】
孔子看見陽虎。倒退回避,冷汗交流。
孔子至於勝母,暮矣,而不宿;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出自《文選·陸機猛虎行》注引《屍子》。
【注釋】
勝母:地名。盜泉:泉名。
【譯文】
孔子走到叫“勝母”的地方,天已經黑了,但卻不住下:經過名叫“盜泉”的泉水,已經很渴,但卻不喝:因為討厭它的名稱。
文王嗜昌蒲疽。孔子聞而服之,縮領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出自《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
【注釋】
嗜:好。昌蒲:即蓄摘,水草名,根可人藥。短:醃菜。
姻:奏粱。勝:勝任。
【譯文】
周文王喜歡吃醃葛蒲。孔子聽了很佩服他,也學著吃。開始吃的時候,縮著鼻子硬往下咽。吃了三年,才習慣了。
傳語曰: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觸。
出自《論衡·語增》。
【注釋】
傳:書傳,古書。鍾;小酒器。服:音“孤”,牛角傲的酒器。
【譯文】
古書上說:周文王能喝一千盅酒,孔子能喝一百瓤酒。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薦上帝。,‘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生白犢。其父又複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人之言,先連後合。其事未究,姑複問之!’,其子又複問孔子。孔子曰:“吉祥也。”複教以祭。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楚攻朱。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複。
出自《列子·說符》。
【注釋】
薦:獻,祭。連:逆、反。究:竟。骸:屍骨。
【譯文】
宋國有一個喜歡仁義的人家,三代堅持不懈。家裏一頭黑牛,突然下了一頭白牛犢。去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吉兆。可以用它來祭上帝“過了一年,父親突然失明了,那頭黑牛又下了一頭白牛犢。父親又讓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問他,結果你眼睛瞎了,這次為什麼還要去問他砂父親說:“聖人的話,是先反後合,那事還沒有究竟,你姑且再去問他”兒子又去問孔子,孔了說:“是吉兆。,‘並教他再用那白牛犢祭天。兒子回來又傳達了孔子的話,父親說:“就按孔子說的去做。”過了一年,兒子又突然失明了。不久,楚國攻打宋國,包圍了都城。老百姓餓得互相交換孩子吃,拆下死人的骨頭當柴燒。青壯年都上城牆去作戰,戰死的有一大半。這家父子二人都因為眼晴有病而幸免。到包圍解除以後,兩人的眼睛又都複明了。
孔子使子貢。為其不來,孔子占之,遇《鼎》。謂弟子曰:“古之遇《鼎》,皆言無足而不來。”頗回掩口而笑。孔子曰:“回也,何曬乎?”
曰:“回謂賜必來。”孔子曰:“何如也?”回對曰: “乘舟而來失。”賜果至矣。
出自《北堂書鈔》百三十七引《韓詩外傳》。
【注釋】
使:讓出使。占:占筮。《鼎》:《周易》卦名。曬:笑。
【譯文】
孔子派子貢出門辦事。因為子貢很久不回來,孔子為他算卦,得了《鼎》卦。孔子對弟子們說:“古人遇上《鼎》卦,都說是因為沒有腿而不回來。顏回捂著嘴笑。孔子說:“顏回,你笑什麼?”顏回說:“我說子貢肯定會回來“孔子說:“為什麼廣顏回回答說:“不用腿,坐船回來。”子貢果然回來了。
孔子晨立堂上,聞哭聲甚悲。孔子援琴而鼓之,其音同也。孔子出,而弟子有叱者。問:“誰也?”曰:“回也。”孔子曰:“回何為而叱?”回曰:“今者有哭者,其音甚悲,非獨哭死,又哭生離者。”孔子曰:“柯以知之?”回曰:“似完山之鳥”孔子曰:“何如?”回曰:“完山之鳥生四子,羽翼已成,乃離四海,衰鳴送之,為是往而不複返也。”孔子使人問哭者,哭者曰:“父死家貧,賣子以葬之,將與其別也。”孔子曰:“善哉!聖人也。”
出自《說苑·辯物》。
【注釋】
吒:同“叱”,呼喊。完山:山名。
【譯文】
孔子清晨立在大斤裏,聽到有人哭,聲音十分悲哀,於是便操起琴來彈,琴聲與哭聲一樣悲哀。彈完琴孔子出門,聽到弟子中間有人吃喝,就問:“誰呀創回答說:“是顏回”孔子問:“顏回,為什麼吃喝?”顏回說:“剛才有人哭,聲音很悲哀,這不隻是哭死別,而且還哭生離。孔子問:“怎麼知道的?”顏回說:“因為聲音像完山上的鳥”。孔子問:“完山上的鳥怎麼樣釁顏回說:“完山上的鳥生了四隻小鳥,小鳥羽翼長成以後,就各飛東西,母鳥哀鳴著送別它們,因為這是一去不返。”孔子讓人去問,哭的那人說:“父親死了家裏窮,把兒子賣了安葬他。將要與兒子離別,所以哭得傷心孔子說:“顏回說得好啊。簡言是聖人!”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日:“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柏之所,漁者餘且得予“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餘且乎?”左右曰:“有。”君日;“令餘且會朝。”明日餘且朝,君曰:“漁柯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箕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剖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笑。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餘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而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出自《莊子·雜篇·外物》。
【注釋】
宋元君:春秋宋國國君。阿門:旁門。自:來目。宰路:淵名。清江江名。河泊:黃河之神。餘且:大名。也作“像且”。會朝:來朝會見。箕:同“其”畫:經。再:兩次。劊:剖殺。鑽:卜前在龜板上鑽坑,以利灼卜。美:同“策,指卦象。見:現。
【譯文】
宋元君半夜夢見有一個人披散著頭發,從旁門向裏窺看,並對他說:“我來自宰路深淵,替清江去河伯那裏出使漁夫餘且捕到了我。”元君醒來,讓人占卜。說:“這是神龜。”元君向:“漁夫有叫餘且的嗎?”手下人說:“有。”元君說:“讓餘且來朝會麵。”第二天,餘且來朝,元君問:捕魚捕到了什麼?回答說:“我網到了一隻白龜,圓徑五尺“元君說:。把你的龜獻上來。”龜送到以後,元君兩次想殺,兩次又不想殺。心中遲疑,進行占卜。結果說:“殺了龜用龜甲占卜,吉利。”就釗殺了龜。後來在龜甲上麵鑽了七十二個圓坑,什麼卦都能算出來。孔子說:“神龜能托夢給宋元君,而不能逃避餘且的魚網,智慧能準確占卜七十二次,卻不能避免被剖腸刮肚的災禍。這樣看來,聰明人也有困窘的時候,神靈也有到不了的地方。”
孔子聞之,曰:“神龜知吉凶,而骨直空枯。日為陽德而君於天下,辱於三足之烏;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稍辱於鵲,騰蛇之神而殆於即且。竹外有節理,中直空虛。鬆拍為百木長,而守門間。日辰不全,故有孤虛。黃金有疵,白玉有瑕。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亦有所據網有所數,亦有所疏。人有所貴,亦有所不如。何可而適乎?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世為屋,不成三瓦而居之,以應之天。天下有階,物不全乃生也。
出自《史記·諸少孫補龜策傳》。
【注釋】
之:指上條神龜之事。骨直:同“骨殖”,屍骨。三足之烏:大舊中的神烏,三條皿。相佐:輔佐太陽蝦蟆:吃月亮的神勿,所謂月中幼蛛。助蛇:傳說中的神蛇,能飛。殆:危。即且:暇蛤。門間:指門。曰:指十天幹。辰:指十二地支。天幹地支相配六+甲子,天幹循環六次地支循環五次,故日不全。孤虛:六甲孤盛法,各甲所餘的地支,如地支配天幹第一甲餘戌、亥,稱孤;辰、己為盛疵:小毛病。疾:速。徐:級拘:拘束。據:依據。數:音“促”,密。適:恰當。為:建造。不成三瓦:袂三片瓦,以示不全。階:台階。高下不平。
【譯文】
孔子聽到神龜的事,說:“神龜能知吉凶,而屍骨空枯。太陽主陽德,為天地之君,卻被三足烏所辱;月亮主陰刑,輔佐太陽,而被神蝦蟆吞食。刺蝟被喜鵲淩辱,腸蛇神害柏埃蛤。竹子外邊有節有理,裏麵卻是空的。鬆柏為樹木之王,卻種在大門兩旁。天幹、地支配合不齊全,所以有六甲孤虛。黃金有小疵,白玉有微瑕。事情有疾速的,也有遲緩的。萬物有被拘束的時候,也有被依據的時候。網眼兒有密的,也有稀的。人有可貴之點,也有不足之處。怎麼能夠恰到好處?事物怎麼能夠十全十美?自然都不完美,所以世人蓋房子總要缺三片瓦而居住,以應和自然。地麵有高低,萬物不完美才能生存。”
孔子曰:“山川神抵,立寶藏,殖器用,資曲直。含大者可以為官室台榭,小者可以為舟輿浮汲。大者無不中,小者無不入。持斧以析,折鐮則艾。生人立,禽獸伏,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譬也。
【注釋】
神抵:指土地。立:猶截。殖:生。資:同“滋”,滋生。曲直:指草木。含:寬。柑:建在高土台上的房子蕊:筏子。中:容納。研言砍。艾:同“刈”,割。
【譯文】
孔子說:“山川土地,蘊藏寶藏,殖生器用,滋生草木寬大處可以建宮室俊台,狹小處可以載車船浮筏;大的無所不容,小的無孔不入;拿起斧子可以砍,揮起鐮刀可以割;活人立在上麵,禽獸爬在上麵,死人進到裏麵。它的功勞很叨R多,卻自己不說、所以君子取它做比喻。”
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洲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門人不說,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
出自《說苑·修文》。
【注釋】
子桑伯子:人名,餐國大夫。質:本質。文:修飾。
【譯文】
孔子拜見子桑伯子,伯子不穿外衣不戴帽子呆在家裏。弟子問孔子:“先生為什麼要拜見這樣的人戶孔子說:“他的本質好而沒有文飾。我準備勸他修飾一下。”孔子走了以後,子桑伯子的弟子不高興,對伯子說“為什麼要接見孔子?”伯子說:“他的本質好而文飾過多我準備勸他去掉文飾。”
仲尼問於老呐曰:“甚矣,道之於今難行也吾比執道委質以當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於令難行也。”老子曰:“夫說者流於聽,言者亂於0辭。如此二者,則道不可委矣。”
出自《說苑·反質》。
【注釋】
道:正確的思想主張。比:接連、挨著。委:交。質體。以:同“於”。說者:指被說的。流:如水流過。
【譯文】
孔子問老子說:正確的思想主張在當今難以推行,太厲害了!我帶著正確的主張一家挨著一家去拜見勸說各國的國君,而都不接受。正確的主張難以推行啊!“老子說:“聽的不仔細聽,說的胡亂講。像這兩種人,都不能把正確的主張交給他。”
魯人見仲尼之好讓而不爭也,亦謂之無能。
出自《中論·審大臣》。
【注釋】
(略)
【譯文】
魯國人見孔子喜歡謙讓而不與人爭,也說他無能。
孔子南遊適楚,至於阿穀之隧,有處子佩琪而洗者。孔子曰:“彼婦人其可與言失乎。”抽觴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子貢曰:“吾北鄙之人也,將南之楚,遞天之暑,思心潭潭,願乞一飲,以表我心。”婦人對曰:“阿穀之隧,隱曲之彙,其水載清載濁,流而趨海,欲飲則飲,何問婦人乎?“受子貢筋,迎流而絕之,炎然而棄之;促流而豔之,央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曰:“禮固不親授。”子貢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琴去其轉,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