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1 / 3)

正文 第十三章

叔梁紇與微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

出自《禮記·檀弓》疏引《論語撰考誠》。

【注釋】

徽在:孔子母親。尼丘山:在今山東曲阜東南。

【譯文】

叔梁絕與妻子徽在析禱尼丘山,感應了黑龍的精氣而生了孔子。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吹律,自知殷宋大夫子氏之世也。

出自《論衡·實知》。

【注釋】

律:用來正音的竹管。

【譯文】

孔子從生下來就不知道他的父親,好像母親有意隱瞞他。於是他吹竹管,自己得知他是宋國大夫子氏的後代。

孔子長十尺,大九圍,坐如蹲龍,立如牽牛,就之如昴,望之如鬥。

出自《太平禦覽》三百七十引《演孔圖》。

【注釋】

尺:周尺。長約二十厘米。大:指腰圍。圍:兩手合圈,一圍約二十厘米。璐龍、牽牛:星名。界:墾宿名,二十八宿之一。鬥:鬥宿,南鬥六星。

【譯文】

孔子身高一丈,腰圍九尺,坐下像蹲龍星,站著像牽牛星。到跟前看像T宿。從遠處看像南鬥六星。

孔子海口,言若含澤。

出自《太平禦覽》三百六十七引《孝經援神契》。

【注釋】

海口:形容大。

【譯文】

孔子嘴大,說話好像含著水。

仲尼舌理七重。

出自《大平禦覽》三百六十七引《孝經鉤命決》。

【注釋】

理:紋理。重:重疊_多層。

【譯文】

孔子舌頭上有七層紋理。

仲尼鬥脣。

出自《太平禦覽》三百六十八引《鉤命決》。

【注釋】

鬥:方。周:同“唇”。指嘴形。

【譯文】

孔子的嘴形像鬥。四四方方。

夫子駢齒。

出自《太平禦覽》三百六十八引《釣命決》。

【注釋】

駢:井二為一。齒:門牙。

【譯文】

孔子的兩穎門牙連在一起。

孔子輔喉。

出自《太平禦覽》三百六十八引《鉤命決》。

【注釋】

輔:附。喉:暇結。

【譯文】

孔子長著兩個喉結。

仲尼虎掌。

出自《太平禦覽》三百七十引《鉤命決》。

【譯文】

孔子的手掌像虎掌。

仲尼龜脊。

出自《太平禦覽》三百七十一引《鉤命決》。

【注釋】

龜背:背中間隆起。

【譯文】

孔子的脊背像龜背。

孔子胸應矩。

出自《太平禦覽》三百七十一引《論語摘輔象》。

【注釋】

應:合。矩:方尺。

【譯文】

孔子的前胸方正。能合於矩尺。

仲尼之狀,麵如蒙俱。

出自《荀子·非相》。

【注釋】

蒙供:古人設側用來驅莊的神像、麵具。

【譯文】

孔子的樣子,臉像馭邪的麵具。

孔子首類魯國尼丘山,故名為丘。

出自《白虎通·姓名》。

【注釋】

首:頭。類:似。

【譯文】

孔子的頭像魯國的尼丘山、所以起名丘。

孔子反羽 出自《論街·骨相》。

【注釋】

反:凹下。羽:同“宇”,指頭頂。

【譯文】

孔子的頭頂中間凹下。

孔子至蔡,解於客舍,夜有人取孔子一隻屐去。盜者署屐於受盜家。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異。

出自《太平禦覽》六百九十八引《論語隱義注》。

【注釋】

解:同“懈”,休息。屐:木屐。受盜:玻盜。凡人:普通人。

【譯文】

孔子到了蔡國,歇在客館裏,晚上有人偷走了孔子的一隻木屐。後來偷屐的人又把木屐放回了客館。因為孔子的木屐長一尺四寸,與一般人的不同。

生而頨頂,故名丘,而字仲尼。四十有九表,堤眉穀竅,參臂驕脅,要大十圍,長九尺有六寸,時謂長人。

出自《路史·後紀十》。

【注釋】

頨:音“翩”。頭不正。表:記,印記。堤:高起。穀:深。參:長。要:同“腰”。尺:周尺。

【譯文】

孔子生下就頭頂不平,所以起名叫丘而字仲尼。身上有四十九穎黑痣,高眉骨深眼窩,胳膊很長,肋骨連在一起,腰大十把,身高九尺六寸,當時人叫大高個兒。

項讬年七歲窮難孔子,而為之作師。

出自《準南子·說林訓》高誘注。

【注釋】

項讬:人名,也作“項囊”。窮難:問住、難住。

【譯文】

項讬七歲就難住了孔子,而給他當老師。

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

出自《呂氏春秋·仲春季·當染》。

【注釋】

老聃、孟蘇、奧靖叔:皆孔子同時代人。

【譯文】

孔子曾跟老聃、孟蘇、要靖叔三人學習過。

鮑龍跪石而登滬,孔子見之下車。

出自《說苑·尊賢》。

【注釋】

鮑龍:人名。滬:險峻的山崖。

【譯文】

鮑龍跪著用膝蓋攀登險峻的山崖,孔子看到後肅然起敬,專門為他下車。仲尼意誌不立,子路侍;儀服不修,公西華侍;禮不習,子貢侍;辭不辦,宰我侍;亡乎古今,顏回侍;節小物,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勵也。”

出自《聖賢群輔錄》、《廣博物誌》二十引《屍子》。

【注釋】

辦:同“辯”。節:節製。物:事。冉伯牛:七十二弟子之一,姓冉名耕,字伯牛。

【譯文】

孔子每當意誌不堅定的時候。就讓子路侍候;儀表不修飾、服飾不整齊的時候,就讓公西華侍候;禮節不熟練的時候,就讓子貢侍候;言辭不能雄辯的時候,就讓宰我待候;忘了古事的時候,就讓顏回侍候;節製小事的時候,就讓冉伯牛侍候。他說:“我用這六個弟子勉勵自己。”

孔子過康子,子張、子夏從。孔子入坐,二子相與論,終日不決。子夏辭氣甚溢,顏色甚變。子張曰:“子亦聞夫子之議論耶?徐言閻閡,威儀典奚;後言先默,得之推讓。燒攏乎,蕩蕩乎,道有歸炎。小人之論也,專意自是,言人之非;噴目悅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一幸得勝,疾笑吸盜,威儀固陋,辭氣鄙俗,是以君子賤之也。

出自《韓詩外傳》卷九。

【注釋】

過:探望、拜訪。庸子:季孫康子。謐:滿、盛。徐:慢。箭筒音“銀銀”,和悅的樣子。冀冀:整比的樣子。妞擻乎:高峻的樣子。蕩蕩乎:廣大的樣子瞬二音“貴”,級視。監:同“扼”。噴噴:語決的樣子。隘嗬:笑聲。疾笑:狂笑。固陋:淺陋、醜陋。鄖俗、粗俗。

【譯文】

孔子探望季孫康子,子張和子夏跟著。孔子進屋去坐。子張、子夏兩人在外麵辯論,到天黑互不認輸。子夏言辭十分激烈,臉色十分激動。子張說:“你聽過先生與人辯論嗎?他慢慢地講,語氣和悅。很有威儀;而且總是先沉默,後說話,自己勝了也要謙讓。多麼高大、多麼坦蕩!而且真理有了歸宿。小人辯論的時候,一味地講自己對,講別人的不對;瞪著眼睛掐著手腕,疾言快語,猶如噴泉,唾沫飛賤,眼睛發紅;一旦僥幸得勝,就狂笑失聲,儀態醜陋,言辭粗俗,所以君子看不起他。

子路見孔子之背,磐折舉哀,曰:“惟由也見。”孔子聞之,曰:“由也,何以遺忘也?”

出自《賈子·容經》。

【注釋】

磐折:彎曲服肢。舉衰:表示哀傷。遺忘:指忘記瀟盛。

【譯文】

子路看到孔子隆起的脊背,恭敬地彎下腰為之哀傷。他說:“隻有我能看到。孔子聽說後,對他說:“仲由,怎麼忘了謙虛?

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出自《列子·說符》。

【注釋】

勁:力氣。拓:舉。國門:國都城門。關:門門。肯:願。

【譯文】

孔子的力氣,能舉起都城城門的門門,但他不願意以力氣大聞名。

孔子之通,智過於襲宏,勇服於孟責,足攝於郊冤,力招城關: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孝道以成素王,事亦鮮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國五十二,獄君三十六,采善詛醜,以成王道,論亦博矣。然而圍於匡,顏色不變,弦歌不徹;臨死亡之地,犯患難之危,據義行理而誌不攝:分亦明矣。然而為魯司寇,聽獄必為斷;作為《春秋》,不道鬼神,不敢專己。

出自《淮南子·主術訓》。

【注釋】

通:博通,通才。共宏:人名,周王室大夫。也作“抉弘”。以知識淵博聞名。眼:折服。孟貧:人名。古代力士。班:睬。郊勞:同“狡兔”。招:拓月字之誤,舉起牽:同“教”。素王:有青王禦行而無帝王地位的人。祖:鋤、除。徹:同“撤”,停止。攝:恐懼、害怕。分:指分屏普惡的能力。為:當作“眾”。斷:決斷、到決。專己:自專。

【譯文】

孔子的博通,智慧超過菩弘,勇力折服孟貴,腳能膝住免子,力氣能舉起城門:才能也夠多了。然而勇力不為人曉,技巧不為人知。專門進行教育,以成就帝王的品德,這種事也很少見了。春秋時候年,滅亡的國家五十二個,被殺的國君三十六個。他采善除惡,以成全帝王之遭,論說也夠廣博了。然而被圍困在國國,臉色不變,彈琴唱歌不停;麵臨死亡的境地,冒著遭受災難的危險,據義力爭,心裏不害怕:分辨警惡也夠明達了。然而他當餐國的司寇,處理官司。一定集體決斷;作《春秋》不講鬼神,不敢自專。

孔子貴仁。

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不二》。

【注釋】

貴:著重。

【譯文】

孔子看重仁。

孔子無黔突。

出自《淮南子·修務訓》。

【注釋】

黔:黑。突:煙囪。

【譯文】

孔子四海為家,沒有一處成黑的煙囪。

孔子顯三累之行。

出自《論衡·須頌》。

【注釋】

顯:是揚、頤揚。三累:蓋指累心、累力、累口。

【譯文】

孔子頌揚吃苦耐勞、深思多慮、誨人不倦的品行。

魯城門久朽欲頓。孔子過之,趨而疾行。左右曰:“久夷。”孔子曰:“惡其久也。”孔子戒慎已甚,如過遭壞,可謂不幸也。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

出自《論衡·幸遇》。

【注釋】

頓:崩塌。壞:傷害。

【譯文】

魯國的城門長期腐朽,快要崩塌。孔子進城,小跑而過。身邊的人說:“已經這徉很久了。”孔子說:“就因為它壞得太久了。”孔子過於謹慎,如果經過時遭受傷害,可算不幸了。所以孔子說:“君子有不幸而沒有有幸,小人有有幸而沒有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