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挖掘出商業信息中的最大價值
打仗沒有準確的情報等於自挖雙目,經商也是一樣,必須及時而準確地捕捉瞬息萬變的信息為我所用。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信息的題,隻有深挖巧用,才能讓商業信息的價值最大化。
以巧妙的手段解開一個連環結
人們常說“智慧就是財富”,但按照常規程序的轉化也許還難以清晰地顯示這一說法的形象性。下麵的故事中運作一個商業信息“套路”可能會讓你更真切地加深認識。
某日,上海集裝箱公司的老板提著800餘萬元現款來找鄭總的汽車銷售公司,欲購20輛紅岩·斯泰爾載重汽車。這對鄭總的公司無疑一大筆業務。隻要他用這筆現款到廠家提出車來,就可以一輛淨賺1萬元差價。但他並沒有馬上去拿這20萬可以輕易到手的利潤,他感覺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他要利用這個機會賺更多的錢。於是,他迅速利自己的信息資源,獲知一條有關的信息。
那條信息是:上海寶鋼有600萬元廢渣款幾年收不回,其中本金400萬,利息就占200萬,可見這是一筆多年的爛賬。經了解,欠債方是武漢大冶鋼廠。
鄭總帶著秘書小劉立即飛往武漢,他此行目的是弄清大冶廠生產什麼產品,哪些產品銷不出去。介紹過程中,發現“大冶”積壓的產品目錄中,有一種用於生產汽車齒輪的專用鋼材--20鉻錳鈦。這種鋼材恰恰是四川綦江齒輪廠生產齒輪求之不得的原材料。但綦江齒輪廠由於流動資金困難,無緣購進,以致生產處於半癱瘓狀態。
於是,一個由四方構成的多角連環生意便在鄭總腦子裏清晰起來。
他立刻邀請“大冶”、“綦齒”、“斯泰爾”汽車公司、上海“寶鋼”的老總們趕到上海來商洽合作事宜。
鄭總說服“寶鋼”,他以斯泰爾汽車向“寶鋼”擔保,欲購買“寶鋼”那筆600萬的債權,將“大冶”欠“寶鋼”的600萬債務轉到他公司的賬上。換句話說,他替“寶鋼”向“大冶”索債,原來“大冶”欠你“寶鋼”600萬,現在讓“大冶”欠我,而我在4個月內為你“寶鋼”收回這筆債。但鄭總的條件:隻還“寶鋼”400萬元本金。
“寶鋼”的負責人一想,能收回400萬總比一分錢收不回好,雖然不賺,但也沒有虧,便簽約。一紙合同,鄭總賺“寶鋼”200萬債權。
那麼“大冶”現在欠鄭總的600萬以什麼方式償還呢?“大冶”沒有錢這不要緊,鄭總說,拿你們廠的鉻錳鈦鋼材抵債便是。“大冶”
聽,欣然應允。因為鄭總這一招既為“大冶”抵消了債務,同時還為“大冶”銷了貨,“大冶”何樂而不為?
正在皆大歡喜之際,鄭總讓“大冶”再次興奮:他打算用600萬債權換1400噸鋼材之外,注入現款500萬再購買1200噸鋼材。“大冶”
把鄭總奉為“上帝”,自然也就滿足了鄭總“在價格上整體下浮15%”
的小小要求。這等於說,鄭總用600萬債權和500萬現款,“大冶”
一共拿到了相當於原價計1265萬元的鉻錳鈦鋼材。
現在輪到鄭總與綦江齒輪廠商談了。
“綦齒”無錢,卻想要這批鉻錳鈦。鄭總原本就並不打算讓“綦齒”
付現金,而是想換他們的齒輪產品。鑒於這筆交易將為“綦齒”解決生產上的燃眉之急,且以貨抵貨,故“綦齒”同意鄭總在原價基礎上上浮10%的要求。雙方成交後,鄭總所擁有的債權已經變成了價值1391.5萬元的汽車配件--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