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石油危機席卷全球,京都製陶遭到重創,當年純利下降11.31億日元。麵對如此危局,稻盛當眾宣布,即使隻靠苔蘚生存下去,也決不停工,決不裁員。
由於訂單急劇減少,公司出現大批富餘人員。稻盛將這些人組織起來,讓他們在廠區外做一些拔草、刷油漆之類的工作,並趁此時機培訓他們的工作技能。
這些人每天在閑得無聊中打發日子,對工作的意義產生了深刻認識,求戰之心特別急切。後來公司恢複正常生產,他們重新走上崗位後,工作熱情遠遠勝過從前。
惠普公司也有一條解決員工後顧之憂的用人政策:給你提供永久工作,隻要表現良好,公司就永遠雇用你。
有一次,惠普公司曾有機會獲得一項軍方合同。但是,要履行同,需要招聘12名新員工。公司高層問下屬經理:“合約結束後,我們有沒有機會安排他們?”下屬經理說:“沒有。”這意味著合約完成後不得不裁撤這12名員工。於是,惠普公司斷然放棄了這一合同。
除用人政策外,惠普公司還有許多解決員工後顧之憂的政策,例如,它的薪金與福利較絕大多數公司優厚,即使沒有經驗的生產工人,每月也能拿到1000美元以上。惠普每年還將稅前利潤的12%拿出來獎給員工。員工的醫藥費及牙齒保健費用完全由公司負擔。如果員工願意,還可以拿出10%的薪水,用以購買惠普股票……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惠普員工普遍都很樂觀,有歸屬感和幸福感,而且他們竭心盡力為公司服務的精神更是令人讚歎。
員工對未來的擔憂,有時來自心理需求的不滿足感。例如,這家公司環境糟糕、名聲也不好,員工在親友麵前會覺得很沒麵子,必然抱著幹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一有機會就跳槽。所以,商人要盡量改善內部環境,給員工掙點麵子。這對維係他們的忠心是極有益的。
微軟公司認為:心情愉快的員工比心情沮喪的員工效率高得多。它的工作環境絕對是第一流的。在西雅圖雷特蒙德區的微軟園區,優美靜謐,精心修剪過的草坪一直延伸到樹林所不及的地方,充滿田園牧歌式的情調。
這裏最早興建的四座大樓都設計成X形,這使建築物的周界線延長了許多,陽光就可以直射更多的辦公室,有利於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有利於員工們在工作疲勞後臨窗看景,小憩一會兒。
每一位程序員都擁有一間完全獨立的辦公室,即使新來第一天的也不例外。這無疑會增加成本,但比爾·蓋茨認為,這是值得的,而且真正優秀的員工不需要在監督下工作。
為了讓員工感到輕鬆隨便,蓋茨允許每個人在自己的房間裏任意布置。隻要他樂意,甚至可以把電腦擺在地板上。
為了便於員工交往和休息,園區內配備了各種娛樂設施,如咖啡館、運動場、圖書室等。眾多的咖啡館就像磁鐵一般把職員們吸引過去,一同聚飲暢談。咖啡館還折價向職員提供各類豐富的食品。
在這樣的環境裏工作,員工的滿意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台塑的王永慶也是一個極重視公司環境建設的企業家。他認為工作與生活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員工的心情和工作效率。如果在生活方麵盡量解決員工的後顧之憂,他們就會將更多的心思用到工作中去。因此,王永慶總是盡量改善企業的工作環境,對員工的衣、食、住、行也盡可能設想周到。
以台塑集團下屬的台化公司彰化廠區“美化莊園”為例,即可知台塑對環境的重視程度。
台化公司以女工為主,“美化莊園”主要根據女工的生活與興趣特點而建。它占地共70多畝,建築麵積2萬多平方米,草坪花園麵積近3萬平方米。房間寬敞亮爽,設備完善,所有宿舍裝上中央係統的冷氣設備,當氣溫超過攝氏28度時,冷氣便自動開放。
莊園內有不少供員工休息觀賞的庭園,其布置中西合璧,既有古典風味的涼亭、假山、魚池、小橋拱門、蘭花圃、噴水池,也有西洋風味的水族館、太陽傘、花架、搖椅等等。莊園還有設施完備的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排球場、乒乓球室。
莊園內還興建了近900平方米、可容納數千人同時就餐的現代化餐廳。每日三餐,均采用自助餐方式。正餐二葷一素,營養均衡。對晚班的員工,每到淩晨三時左右,公司還會派專人將夜宵送達現場。
莊園內還設“輔導中心”,不僅隨時為員工解決工作、生活、感情上的問題,還經常舉“懇親會”,與員工家屬座談。為此,莊園內設有會客室與會客客房,供家屬居住。由於這裏多是年輕女工,為此特設“張老師信箱”,專門谘詢與解決女工遇到的感情問題。
美麗“莊園”反映了台塑人性化管理的一個側麵。當員工被關照到如此程度時,他們對公司的忠誠度可想而知。任何公司,隻要擁有支忠誠的員工隊伍,發展壯大指日可待。
嗬護員工的心情,關乎整個團隊的士氣。很多商人明白這一點,但在具體運作的過程中卻不知如何下手。有兩句古詩說得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把這門學問做好,也非易事,需處處留心,方知世故人情。
把手下人都培養成小富翁
沒有一個隻顧自己發財不管員工利益的商人能成為大富翁,因為他們舍不得付薪水。而聘用最弱和最沒有進取心的員工是不能幫助老板發財的。一個允許下屬也發財的商人,才能讓優秀員工為他拚命工作,此一來他發財的希望也就大了。
商人想做大富翁,一定要有培養小富翁的思路。這個道理,如同想做元帥一定要培養將軍一樣。部下是支撐你事業的基礎,部下越有實力,你的根基越厚實。當你爬到一定地位後,部下甚至是支撐你身家性命的基礎;部下太弱,一切都沒有保障。所以,商人不能隻顧自己賺錢,在向大富翁的目標進發時,一定要讓部下得到合理的收益。
亨利·福特初創公司時,定下了一個奮鬥目標:讓普通人在吃得更好的前提下都買得起汽車。而且,他要讓自己的工人率先成為這一目標的受益者。為此,福特擬定了一“利潤分享”計劃,實行“五美元工作日”。他規定,任何一個福特廠的工人,最低日薪不低於五美元,即使車間清潔工也不例外。與此同時,他將工人的日工作時間從原來的九小時降為八小時。
當時的五美元,是一個令人眼紅的數目,福特公司不久後生產的T型車,每輛售價僅五百美元,隨後降到三百多美元,這意味著福特公司的員工隻需工作兩三個月即可買得起一輛小汽車。
福特為什麼將員工薪水定到這麼高呢?他說:“在我的公司裏,寧願有兩萬名富裕、滿足的工人,也不願看見一小撮新貴族。”
福特“利潤”分享計劃,引起各界的熱烈反響。當福特公司宣布招收四千名新員工時,每天有一萬多人從美國各地趕來,衝進福特廠大門爭搶工作機會,熱鬧的場麵一直持續到招工結束。這使福特公司能從容挑選最好的員工。
“利潤分享”計劃還引起新聞界極大的興趣,福特每天不得不想方設法躲避新聞記者們“圍追堵截”。為了應付崇拜者們打來的電話,他隻好拆除了房間裏的電話。
福特“利潤分享”計劃還招來了金融家、企業家的憤怒和攻擊,他們咒罵“五美元工作日”,咒罵福特是實業界的叛徒、江湖騙子、幻想家、追逐名利者,並預言福特的行動會導致一場全國性的罷工傳染病,會使其他付不起高薪的業主一敗塗地。《紐約時報》則斷言這個計劃“地道的烏托邦幻想”,從它誕生起就注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