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做生意切忌“一根筋”(2 / 3)

直麵經商過程中的一切經驗與教訓,才能造就出敢於擔當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反過來會促使你始終讓自己的眼睛保持絕對的敏感,見人所未見,贏人之所不能贏。所以我們看到,在一些成功商人的基本素質當中,那些優秀的經商因子比如洞察力、敢擔當、有度量等總是結伴而來,也就不足為怪了。

做生意不可能永遠都一帆風順,也許會賠錢,甚至會破產,其中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但最終能夠取得成功的肯定是那些能吃苦,善於從經驗和教訓中自我磨煉的人。

多聽取他人的意見

一位記者去一家鄉鎮企業采訪,那位在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該企業的董事長正坐在辦公室生悶氣。原來,上午在董事會上他再次提出上果汁生產項目,又被否決了。

聊起企業的管理問題,他連連抱怨:現在的企業越來越難管了。他說:“企業剛創立的時候,雖然規模小,員工文化素質也不高,但幹什麼都比較順心,我指東,沒有人往西。現在倒好,規模上去了,效益也翻了幾番,又招進了大批高學曆的人才,按說工作應該更得心應手了,可實際上呢,我的話現在不靈了,常常有人唱反調。就說生產果汁這件事吧,你知道,一瓶彙源或茹夢,飯店賣十幾二十元。咱們這地方有是果子,要是上了果汁生產線,你想想那利潤!可幾個副老總愣是不同意,說果汁眼下走俏,但從長遠看卻……”

兩年後,這位董事長在北京參加全國勞模表彰會,又與那位記者見麵了。閑聊時,記者問他那個果汁加工項目後來是否上了,他長籲一口氣,說:“幸虧當初沒上,如果上了的話,現在可就背包袱了。鄰縣了一家,老本都搭進去了。”

他感慨地說,看來企業裏有人說“不”,並不見得是壞事。

做生意需要決斷,需要不失時機地迅速行動,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一意孤行。先多聽不同渠道的意見,可以讓自己看得更全麵、更深入。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果隻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當然會感“隻有自己偉大,而別人不行”。以這種想法,自然不能心心相通了--自私的人也就是孤獨的人。如果將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徹底地比較一下,那將會如何呢?……雖然也許會感到很不好意思,可是,這麼一來,一定會改變以前對人的看法,一定會感到:連我自不也正在被人寬恕著嗎?

如果真正了解別人各有各自立場時,就會感到個個都是偉人了。這時,自然會生出感謝與謙虛的意念,心情也會因之放鬆而互相理解了。

由此,鬆下說,人應該有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並樂於改正才是。

所以,人應該時時為自己的言行找一麵鏡子,也來看看其中的是非曲直。他說:“儀表固然可以在鏡子麵前整飭,但心術不正,在鏡中卻無法顯現出來。人往往不容易發覺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的錯誤。那是因為沒有一麵心鏡的關係。那麼如何尋找、樹立心鏡呢?其實很簡單,隻要時時保持一顆謙虛而上進的心,心鏡就幾乎無處不有了。”所以,我們周圍的人和物,都是我們的鏡子;所有的東西,都能反映出我們的心理;所有的人,都和我們的心連在一起。關鍵在於自己有無這樣一顆謙虛地檢討自己的心。

事實上,自以為是憑自己的頭腦去想、憑自己的能力去做的事,往往都是受教於別人的結果,沒有向別人借鑒和學習,很難不犯錯誤地完成自己的事業。智慧是不斷地以他人和客觀事物為鏡子積累發展起來的。因此,凡是能夠使我們從中看見自己的不足和錯誤的,都可引以為我們的鏡子。默默無語的木石、雪白的流雲、天真無邪的嬰孩、廣大無邊的宇宙、悠久的曆史等等,事無巨細新舊,都蘊藏著宇宙的真理,可折射出人類珍貴無比的智慧和體驗,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借鑒。

謙虛地向萬物求教並檢查我們的思想正確與否,才能產生新的智慧。這種勇於探索借鑒的心理,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同樣聽一個人講話,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效果,一種是講得真不錯,有道理;另一種“廢話連篇,不知所雲”,但是既然費了時間來聽,還是謙虛吸收點什麼比較好。你把那些講話當廢話處理,自然沒可說,它到此為止了。可是認為有道理,就會將對方所說的,引用在己的人生或工作之上,有時甚至會觸發靈感而獲得新的思想和觀念,這無論如何,總是會對自己有所裨益的。雖然是一件小事,但人生或事成功的關鍵,往往就在這裏。

對此,鬆下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他說:“經營公司也是這樣的,看了人家的公司,能覺得經營不錯的人,就會吸取對方的經營之道,用來發展自己的公司。這就等於是借用別人的智慧,而且是無償的。最好辦法,是能夠誠懇虛心地去請教:貴公司的經營很成功,有什麼秘訣嗎?可以告訴我嗎?對這種謙虛誠懇求教的人,除非是特別機密的事,一般對方都會坦白率真地回答你的提問的。我時常想,無論做什麼事,虛心是非常重要的。虛心就是謙虛的心,對任何人的意見都能接受心。這前提當然是不能迷失自己,讓人牽著鼻子走。一方麵要堅持主體性、自主性,另一方麵要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虛心接受人家的意見,虛心去請教他人,才能集思廣益。這比一人獨自在暗中摸索要少出許多錯,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鬆下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剛開始時都很虛心。例如,學習繪畫,開始時很熱心,很謙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畫技漸趨熟練,即鳴得意起來,失去謙虛,別人的忠告也聽不進去了。做生意也是這樣。

鬆下說:“經濟景氣,生活富庶,如果能夠長久這樣,真是求之不得。然而,天氣總有刮風下雨的時候。就景氣而言,有時好,有時蕭條,不可能永遠是和平與繁榮。這就是人生,就是社會。社會安穩,好景常在,做事順利,倘若可以長久如此,自然是好事。但每天都處在帆風順的安逸之中,難免會把社會的本質遺忘了而生出自以為是的情緒。風和日麗之後,總有一天台風將襲來;一帆風順之後,不景氣的熱潮也將蜂擁而至。當你置身此情此景中,仍然可以保持那種自以為是心境嗎?”

鬆下說,工作有時會做得很好,有時則不盡然。若做得好,就應感謝上蒼和別人的幫助;若做得不好,就要重新考慮做法。若能每天堅持如此,一定會有不斷的進步而不致有重大的過失發生。我們必須有隨時準備應付急變的心境,這就是治不忘亂、謙虛謹慎的心情。連續失敗固然不可忍受,連續成功卻更值得警惕。任何偉大的人,做三件事情有一次歸於失敗,對自己反而是有利的,因為憑此可以產生謙虛的態度,杜絕自以為是,那樣才可能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