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做生意切忌“一根筋”
做生意不怕犯錯誤,就怕犯不該犯的錯誤。考察那些因一時大錯葬送整個商業前景的案例,決策者一意孤行是一個通病,不善於兼聽周圍人的意見,不願意從以往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的營養,最後隻能獨自品嚐失敗的苦果。
從經驗和教訓中自我磨煉
沒有人天生擁有一雙洞察人間是非的眼睛,尤其在生意場上,明亮的眼睛需要以正確麵對經驗和教訓的責任感作沙子不斷磨煉--孫行者的火眼金睛不也是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裏煉成的嗎?
鬆下幸之助是一位有著高超的經營管理天才和為人處世法則的哲人。他經商的觀念之新穎、知識之豐富、主張之正確、認識之深刻,句話,商業眼光之銳利無人能敵。然而,鬆下僅僅隻讀了四年小學和工商專科學校的一年預科,充其量也不過是初中畢業。他的知識水準和思想水平與學曆比較起來,很不相稱;就是說,學曆所能提供給他的沒那麼多。
那麼,鬆下是怎樣磨亮自己的眼睛的呢?是經驗和曆練,是勇於承擔的責任感。
鬆下不止一次指出,他在大阪船場的學徒生涯,影響了他的抉擇;他最初的生意實踐,奠定了他最後成為企業巨子的基礎。可以說,鬆下的知識、思想理論等等,大都從實踐經驗中得來。如果沒有這些經驗,當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鬆下;而鬆下的成就和經曆,也正好說明了驗的重要。他說:“經驗是很重要的。做一件事,結局不管成功或失敗,都是寶貴的經驗。”
那麼,如何積累經驗呢?
經驗的累積,在過程上非常複雜。失敗中可能有成功,成功之中也可能包含著失敗。一個人隻要每天反省他的生活處事,找出成功、失敗的原因,再加以分析檢討,默記於心,當作將來待人處事的參考,這就是經驗。如果不知道反省,隻會糊裏糊塗地過日子,經驗從哪裏來呢?
所以“經驗”的意義來看,經營者把業務交給部屬,就是讓他們有增加經驗的機會。相反的,如果要求部屬依令行事,那就等於把部屬當成一部機器,隻會被動的運轉,然後漸漸老化,最後報廢,又怎能增加驗呢?讓員工成長、增加經驗的方法,就是多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在遭遇挫折時,提示他自行檢討解決--這正是使每個人都分擔責任的正途。
積累經驗,不僅要做有心人,還要做勤快人。經驗教訓時時處處有,小事上也可能有大經驗、大教訓,故不能疏懶,否則就可能錯過個個機緣。
喜歡把錯誤歸咎於他人是一種懦弱的象征。做事總是有成有敗。
敗之後大家都一味地推卸責任,就永遠不會讓自己的眼光變得敏銳起來。
鬆下一生為人處事,極重責任。無論多麼重大的事情、多麼艱難問題,該擔當的,他都擔當。例如,在戰後日本重建期間,他為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等正義的原因,先後承接了日本勝利唱片公司等多家危難企業。又如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次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中,他的公司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影響,產品積壓,開工難,員工富餘。麵對這種情況,手下的幹部無可奈何地做出了裁員、減產的決策,可他卻不同意裁員,隻同意減產。也就是在這一階段的不景氣中,他買了從未想買過的高級轎車,帶頭以消費刺激、促進生產。
無論是收拾爛攤子、不裁員,還是買轎車,都有責任在其中,很難說哪一項是該由鬆下來負完全責任的。但是,鬆下不隻是把自己看成個僅知賺錢的生意人,他的經營理念是向社會大眾負責,因此,他自認這些事情都有自己的責任。鬆下的一生,就是這樣勇於負責、敢作敢當的一生。鬆下雖然沒有對自己的這種特色給以概括,但他在別的文章提到“丈夫本色”,指的就是這些。
丈夫本色,首先就要勇於承擔責任。不僅要在事前接受任務、承擔責任,而且要在進行中負責,在出了問題的時候負責。尤其是後者,簡直就是檢驗是否有丈夫本色的試金石。一個領導者,尤其必須具備這種特質,否則,無法成事。
丈夫本色,也要敢作敢為、勇於出頭。中國俗語有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是勸人莫出頭的。在某種場合或情況下,這或許可取;但天下至理仍然是:“幾分耕耘,幾分收獲。”人生際遇中,有些別人不願的事情你做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些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你做了,意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丈夫本色,還要遇險不驚、遇難不餒、不屈不撓。鬆下說,有丈夫本色的“遇事時不會退縮不前,逢難時必能很快決斷”。與之相對懦夫,則是偶遇風險即裹足不前,偶遭挫折即一蹶不振。
在鬆下的時代,他就已經感覺到了人心不古。他覺得,具有丈夫本色的人不多了,感歎地說大丈夫“今日茫茫人海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因此,他呼喚敢作敢為、不怕死難的丈夫本色:“大丈夫大敵當前不怕死,麵對死亡不動搖,這種精神在今日社會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且是令人起敬的。”將所有不順的事情,一概推得幹幹淨淨,那實在輕鬆快活。然而,如果社會上的所有人都保持這種態度,互相推卸責任的話,又將成為怎樣的世界呢?
鬆下說:“作為一個經營者,一定要有負起絕對責任的心理準備。
不管員工有一百還是兩百,甚至是一千兩千,責任還是由他一個人負擔。自己既然站在最高的立場,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了,這個道理是古今不變的。”
經營者負責,不僅表現在日常,更表現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即使碰到了失敗,也把失敗的責任一肩挑起來,不怨天,不尤人。當然,失敗的原因可能來自外界的大環境,也可能來自內部的其他人,但當此之時,作為企業靈魂人物的經營者,不應該尋找借口、推諉責任,而該找自己未能及時調整以適應環境的責任,找自己用人不當、調處不力的責任。隻有這樣,並且在此基礎上深刻反省,認真調整,失敗才能成為成功之母。
曾經有一件經營者負責到底的事,讓鬆下十分感動。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位和鬆下有往來的客戶,生意做得不錯。“二戰”以後,隨著經濟大動蕩,他經營不下去了,又需要還銀行的貸款,不得不破產清理財物。為了還債,他甚至準備把太太的戒指也拿出來。當時,生意場上手的人,清理時總還是要留下些活命的財資以維持生計,但他卻全部拿了出來,連銀行都感到吃驚。在銀行的再三勸阻下,他才留下了一些私產和維持生計的財物。數年以後,他東山再起,重新創業成功。對這種負責到底的精神,連鬆下都感到自愧弗如,敬佩之感油然而生。由此,鬆下更加明確了一個信念:經營者如不能負責到底,就不能真正做好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