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蒂和他的生產主管立即選50位最優秀的工作人員,送他們加州主契約者的工廠。在那裏,他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學習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製造戰鬥機的機翼。與此同時,製造工具的準備工作也在斯巴達工廠緊鑼密鼓地展開。出去培訓50人回來時,10套工具已經準備就緒,生產開始的時候,6個月的期限還未滿。並且,工人們的生產效率驚人地提高了近10倍。兩年之後,公司的狀況極大地改善了,廠房麵積由5574.2平方米擴展到近2.8萬平方米,雇員達到5000多人,它為軍方已生產90架教練機、150副戰鬥機機翼、650架轟炸機以及數不清的零配件。這些成就使蓋蒂獲得了軍方的讚揚,而蓋蒂卻說:“我依靠的隻是做生意的頭腦,做生意的原則並沒有改變,基本原理仍保持原樣,不管你是生產戰鬥機還是去開采石油。”
蓋蒂所說“做生意的頭腦”,顯然就是那種“追求利潤最大化”
的意識。事實證明,對於商人來說,這不僅是保持生意穩固運轉的提,更是以此為基礎使自己的事業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的必要條件。
籌劃合理做生意就得心應
經營的籌劃合不合理,就看同樣的投入能有多大的利潤。在這方麵,精明的猶太商人不僅僅追求一個高產出,更追求一次投入或一項投入可以有多次或多項產出,使單位投入的產出大大提高。這樣的籌劃在現實猶太商人的經營活動中,可以找到不少實例。
摩西是美國東部一個小鎮上的服裝店老板。有一天,一群小孩子聚集在他的店鋪前,一邊玩耍,一邊罵著:“猶太鬼……猶太鬼……”
在傍晚小店關門前,摩西給每個小孩2毛5分錢,還向他們道謝。
第二天,又來了一群孩子,一邊玩,一邊罵“猶太鬼”。
到傍晚,摩西又給每個孩子1毛5分錢,同樣向他們道謝。
第三天,孩子們又來吵鬧,連聲咒罵“猶太鬼”。
到傍晚,摩西隻給了他們每1毛錢。小孩們臉上呈現出不滿足神色,但還是收下了。
第四天,這群小孩又來吵鬧了。但到傍晚時,摩西卻把雙手一攤,表示不再給錢了。
孩子不明白怎麼回事,便問道:“大叔,您為何不給我們錢了?”
摩西回答說:“很感謝你們為我宣傳,如今效果已經達到了。”
“如今效果已經達到了”,究竟達到了什麼效果?
仔細看來,至少有兩項效果。
一個效果是幫助小服裝店做廣告。在美國,服裝業是猶太人的行業,在近些年東方服裝大舉進入美國之前,男裝的85%、女裝的95%都是在猶太人的服裝廠中生產並銷售的。這種格局的形成,說明美國還是很喜歡猶太人設計製造的服裝,服裝是可以以“猶太人生產的”為號召的。所以,孩子們“反猶主義示威”鬧得越凶,“猶太服裝店”
名聲也傳得越遠。
第二個效果是幫助孩子們扭轉了反猶太主義的態度。小孩們最初來吵鬧咒罵猶太人是出於某種他們自己也不知就裏的反猶太偏見,這種偏見顯然是社會汙染的結果,但僅就這些孩子的行為來說,則多少是帶有自發性的。對孩子們的自發行為,用硬的是不行的,無論是用罵還恐嚇,隻會激發他們更大的興趣;如果要是訴諸武力,則有可能釀成真正的反猶太主義暴亂。而現在,由於不罵不打反而給錢,已於不知不覺中將他們自發的反猶太胡鬧轉變為爭取猶太人的賞金的打工,而打工必定隨著報酬的遞減,積極性也遞減。所以,到孩子們稱“猶太鬼”為“大叔”時,他們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來此胡鬧的遊戲性質,而認同於“打工仔”的身份:“不給錢,我們就不幹了!”對付這種不可理喻的反猶太主義,還有更好的效果嗎?
猶太商人在對付諸如此類“政治事件”時,通過巧妙調度,能夠取得一石二鳥的效果,在做生意時,這種籌劃能力更讓他們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