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2 / 3)

《掉銀記》分上下兩部,完全沒有落入古裝戲勸子上學、勸子女孝敬父母的窠臼,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徑。《掉銀記》上本的情節是:揚州進士張士美在外遊樂,歸家時經青陽縣桃花嶺,在桃樹下歇蔭,將包有銀子的包囊失落。其時,當地學生錢英放學歸家,路過桃花嶺,拾起包囊。見內有銀子三百兩,便坐在樹下,等候失主返程尋找。稍頃,張士美趕回,錢英問明情況後,將銀子、包囊如數奉還給失主。張進士感其仁義,送一枚金戒子給錢英,道明居住地址,以便異日重逢。

錢英由於等待失銀者,耽誤了回家的時間。其父錢士禮見兒子遲回,大怒不止。錢英被迫說出因拾銀、還銀而致遲回的原因。錢士禮愛財如命。於是,加火上添油,痛斥兒子不該將銀子還給失主。還將兒子衣服剝光,拳打足踢,罰他跪至天明。

錢英受此毒打,覺得父親重利薄義,便找了個機會離家出逃了。一天夜晚,錢英借宿古廟,太白金星指引於他:逃到揚州,可遇貴人。天明,錢英向揚州乞討。同慶戲班班主見他年少俊秀,便收他為徒,攻文、武小旦。三年後,錢英名重揚州。當地胡舉人看了他的《穆桂英下山》,讚不絕口。

時逢舉人兒子吉期已到,因相貌極端醜陋,不敢到嶽父張進士家中迎親。正在危急時,胡舉人想起了旦角錢英。經向班主乞求,將錢英請到家中,替兒迎親。八月二十九日吉期,錢英冒充胡子不全,乘轎去張家。下午,天降暴雨,平地水深三尺,江中停渡,路斷行人,張家不能發轎。為了不誤門婿的吉日良辰,便留他在家中與女兒洞房花燭。

夜間,錢英悶坐洞房,嚴守信義,不與張文英小姐成婚。張小姐對新郎此舉不解,反複追問原因。錢英隻好講出自己的身世和冒名迎親的經過。張進士聞知,又對錢英進行了查問,發現假新郎便是拾銀不昧的小恩人。進而驗核了他贈的戒子,十分高興地,將女兒正式許配給錢英,重新拜堂成親。胡府聞訊,怒不可遏,派媒人索還聘禮,向江都縣呈控張士美一女兩配。縣令經過審問原、被告後,真象大白。遂因勢利導,將張文英判給了錢英。錢英從此脫離梨園,改名錢定國,在張家發奮攻讀,等候應試。

上本演出後,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應觀眾要求,何仙姐不得不抓緊時間排練《掉銀記》下本。

下本的劇情是:翰林孫懷之女孫玉英,自幼許配錢士禮之子錢英。但錢英因拾銀遭打逃走,五年未歸。孫懷嫌他家貧,錢英又遠離,生死不明,欲將其女另許豪門,托媒選婿。夫人和女兒堅決反對。孫懷貪圖富貴,將女兒重許本城告老宰相之子張士玉,孫玉英誓死不從。

孫懷用銀子買通青陽知縣,逼錢士禮為兒子寫退婚文書。錢據理抗爭,堅決不寫。青陽縣故而用刑,妄圖迫使錢士禮從命。衙役正在毒打錢士禮時,孫玉英趕到縣衙,大鬧公堂,狠罵知縣,救了公爹。青陽縣見她是翰林之女,也奈何不得。孫玉英將公爹護送回家,說她生死都是錢家的人或鬼。孫懷不顧骨肉之情和夫妻之義,強行將孫玉英許給了張家,認了女婿。孫玉英在張士玉過門時,痛斥了張士玉的不義和為富不仁,表示堅決不嫁。

錢英此時更名錢定國,在揚州嶽父張家攻讀五年後進京應試,考取了狀元。遊禦街時,正宮娘娘要招他為駙馬,錢定國以家有前妻為由,拒不應準。正宮娘娘惱羞成怒,到金殿奏假本:誣他調戲公主。皇帝寵愛正宮,不問情由,要屈斬錢定國。在老相及眾臣的保奏下,免了死罪,發配邊關充軍。

這時,西番國使用番文修來戰表說,如果無人認識,便要反上京都,奪取江山。朝中文武大臣均不識番文戰表,皇帝憂心如焚。周宰相奏本:宣錢定國回朝,看能否認識番文?皇帝準奏。錢定國上殿後,當著番使和眾臣麵前宣讀番表,並用番文寫了回書。番使驚異,表示永不侵犯,依舊聯和。皇帝見錢識表有功,係社稷於一身,封他為都督,恢複了其狀元頭銜,恩準衣錦榮歸。錢定國恩怨分明,到孫家狠狠地奚落了為富不仁、嫌貧愛富的孫懷,迎娶孫玉英。張文英也來到錢家團聚。

“繡娘姐姐,有人說《掉銀記》寫的雖然是外省外縣的故事,實際上講的卻是本縣一個書生的故事,對嗎?” 何仙姐在介紹完《掉銀記》的劇情之後問:“如果真是這樣,就說明這個書生家裏不僅很有錢,而且並不像別的有錢人那樣瞧不起我們唱戲的。”

邢繡娘早在一年前就演過《掉銀記》。但是,直到何仙姐當麵詢問時,她才意識到,這本戲裏居然深深地潛藏著編劇鄧文斌的影子。其中,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消極的,是他居然讓《掉銀記》的男主人翁到“同慶戲班”中去唱戲。這足以說明,這位南陽布衣對我這位戲子,至今仍然沒有死心。

所謂積極的一麵,就是在《掉銀記》這部大戲中,鄧文斌仍然讓其中的男主人翁錢定國(錢英),以科舉考試中狀元的方式,完成了其人物的塑造和劇情的構建。如果消極的和積極的都是某種暗示的話,那麼從積極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說明鄧文斌並沒有完全放棄進京趕考的念頭。

不過,邢繡娘並沒有把自己對《掉銀記》的分析說出來,更沒有把自己與《掉銀記》的作者聯係起來,而是先就事論事地表示,同意何仙姐關於《掉銀記》編劇沒有瞧不起戲子的意思。接著又解釋說,《掉銀記》裏既有發生在黃梅縣的真人真事,也有發生在別的地方的故事。並舉例說,孔壟鎮附近有個名叫‘金狗涼亭’的村莊,就是因拾金不昧而得名的。隻不過,故事中的主人翁是狗而不是人。

邢繡娘說,寫戲的人可以根據同一個人的故事去寫,可以將幾個人的故事綜合起來。編成一本戲。例如,有一個字謎的謎麵是“高先生的頭,李先生腳,陳先生的耳朵反安著”,謎底是個姓郭的“郭”字。這雖然是一折謎語,實際上卻道出了寫戲的竅門。

“那,在我們唱的戲當中,有沒有完全真實的故事呢?”何仙姐問。

“當然,也有完全憑真人真事寫出來的。例如,《毛子才滾燭》、《釣蛤蟆》和《於老四與張二女》等。” 邢繡娘說:“《於老四與張二女》的串戲一共有十多折,按順序可以分為《辭年》、《拜年》、《吃臘》、《於老四算帳》、《二妹算帳》、《雙想》、《打瓦》、《過界嶺》、《打案》、《柳林會》、《於老四充軍》等等。”

“《毛子才滾燭》和《釣蛤蟆》我都看過。可是,你說的那個有十多折的《於老四與張二女》的串戲,我怎麼一折也沒看過呢?”何仙姐問:“該不會是繡娘姐姐說的那個專門替我們寫戲的人,最近剛寫的吧?”

“算你聰明。”邢繡娘說:“這十一折戲是三天前剛剛收到的,還沒來得及排呢。不過,劇本我都看過了,雖然是真人真事,寫得卻很有意思。”邢繡娘說著,就把那十一折小戲的主要情節介紹了一遍。第一折《辭年》,說的是黃梅縣螺螄墩青年農民於老四,與河對岸廣濟縣張家灣青年婦女張二女相戀。年前,於老四到張家送禮品與幹娘辭年。於家貧,要賣老茶園過年,張二女向他借錢和討壓歲錢,於答應後即回家。

第二折《拜年》,全稱《於老四拜年》。說的是,正月初一,於老四到幹娘家拜年。這時,張二女的母親杜氏和妹妹三女也到人家出方去了,隻有張二女在家。於老四向張二女求婚,張因不滿意自幼由父母包辦的婚姻,心中隻有於老四,便趁母親不在家之機,向於老四獻出了貞操。接下來的《吃醋》、《於老四算帳》、《張二女算帳》和《雙想》等等,講的是年青人在男恩女愛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不可避免的矛盾。

《吃醋》說的是張二女失身於於老四之後,於老四卻發現她暗中與蘄州的王老六相好。一天夜裏正當王張幽會時,於老四也起來了。張二女沒法,隻好開門放走了王老六。於老四見狀,要打張二女。張表示,要與王老六一刀兩斷。

《於老四算帳》又名《大反情》。說的是張二女因《吃醋》和於老四反情後,於老四給她算帳:他認識張二妹並和她暗中成婚之後,在生產上盡力幫助她家種好田地,在生活上對幹娘、二妹關懷備至,在經濟上給幹娘送禮,幫二妹添衣用了不少錢。張二女也訴說她母親對於老四無限關心,百般體貼。經過算帳,重新和好。

《二妹算帳》又名《小反情》。說的是張二女約於老四私會,於老四因慶賀二叔五十大壽,遲來了幾個時辰,張二女獨守空房,十分想念於老四。當於老四來時,張二女又反情不理,雙雙揭短。經過一番爭執,又重歸於好。

《雙想》,又名《反順想》。說的是於老四在竹山、張二女在家中兩地相思,相互懷念對方。以民歌“唱十二個月”形式,表達了他們心中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