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雅姐走後,文秋獨自一個人坐在家裏發呆。
我錯了麼?
文秋感覺筱雅姐就像是一位哲人。
是不是蒼天看我太辛苦,故意安排了這樣一個人來幫助我呢?
唉!現在回憶起來,自己其實一直在向筱雅姐求助。上一次的打開心結,筱雅姐不是建議她讀一些書嗎?哪怕是閑書,隻要是勵誌方麵的就行。哪怕是沒有複習功課,隻要是在讀書,沒有做一些旁門左道的事情就行。筱雅姐是說了,可惜沒有最後再強調一遍,以至於文秋沒有把它記在心裏。
因為沒有把它記在心裏,文秋才會在關鍵時候迷失了方向,走錯了人生的一步棋。
再說了,自己接觸的小琴之類的朋友,雖然是命運的安排,使自己和她們相識相知,但自己真的和她們是同一類人嗎?肯定不是。因為生活的坎坷,注定自己一定不會過她們那種平凡的不求進取的生活。
既然注定是這樣,為什麼自己不能把握住,仍然屢次地要和她們一起,荒度時日呢?可見環境的影響,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或者說,是很難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如果不是這樣,也不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下來了。
如果說是這樣的話,自己和她們混在一起,難免接受一些比較世俗的思想,和結識一些世俗的人。回想起和她們一起玩時,認識的男子幾乎有十多位,文秋就出了一身冷汗。而幾乎每個男子,都或多或少地送給過文秋禮物。這種情感上的拉攏,和物質上的誘惑,難道不是針對她這樣一個少女的胴體來的麼?
生活居然這樣的殘酷!當你無情地撕去蒙在它表麵上的那一層美麗的麵紗的時候,它所暴露出來的血淋淋的本質,會讓你發出絕世驚歎!
想到這裏,文秋打了一個寒戰,一股涼意籠罩了她的全身。
那現在怎麼辦?自己因為無法忍受父母的不理解、學校的歧視和哥哥的威壓,而憤然所做的事情,難道不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嗎?不是自己在心理和精神上的自殘嗎?
所以,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從自己身上找到突破口,來切斷來自於外界的對自己心靈的惡性幹擾。
問題分析清楚了,文秋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是的,改變別人是困難的,改變環境也是困難的,唯有改變自己,才是最根本的。這需要強大的意誌和精神力量。而且,這種力量從學校的教科書上是得不到的。
那麼,從哪裏才能得到這種力量呢?隻有讀書,思考。多讀有益的課外書,讀報紙,聽新聞。多思考,就是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多來回想一想。
對於多姿多彩的生活,如果我無法擁有的東西,就不要貪心,想一些歪門邪道,或是存一些僥幸心理,去企圖擁有它。放棄的時候,要坦然一些。
不就是父母不給自己做新衣服嗎?我就不穿了。我多讀書,那怕被別人說成是書呆子也行啊。有得必有失,我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現在受點委屈、吃點苦頭不算什麼。
是啊,如果能夠早一點這樣想,就不會有離家出走的事情了。即使前麵的打架勸退的事情難以避免,至少事情不會發展到現在這樣糟!
不過,糾正錯誤在任何時候都不晚。文秋在沉思中做起了身,不知不覺天已經黑了,窗外的小星星一個擠著一個,都在對文秋眨眼睛。
“小星星你們好啊。最孤單落寞的時候,我就喜歡凝望著你。你們放心吧,這輩子我一定要活出個人樣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