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若嵐,快回來!你爸媽出事了!”

小姨的電話像憑空響起的一個炸雷,徹底震碎了若嵐簡單幸福的生活……

十九歲的程若嵐有一個安穩幸福的家,母親吳敏是一個溫柔慈愛的女人,父親程東升心靈手巧,開了一家電器修理鋪子,有時遇到鄰居熟人來修個電器啥的,隻要是小毛病,他一般不要一分錢。程東升敦厚老實,一見人就嘿嘿地笑,人緣很好,街坊鄰居都很喜歡這對夫妻,時常來照顧程東升的生意,隻是若嵐的性格有些內向,遇到熟人最多靦腆地笑笑就躲進自己的小屋裏去了。

若嵐初中畢業準備考高中時,母親吳敏問她是想繼續考大學呢,還是想學點本事掙錢養活自己。若嵐不是天資聰穎的孩子,她的成績在班級裏隻能排中等,有時還會排在中等偏下的位置,她想來想去,決定不讀高中。她告訴媽媽:

“憑我的頭腦,就算高中讀四年讀五年,也未必能考上好的大學。與其白白浪費時間,還不如學點本事去賺錢養活你跟爸爸呢!”

吳敏和丈夫商量之後,決定支持若嵐的決定,但是,學什麼專業好呢?一家人經過篩選,認為女孩子還是學財會、醫護或者教育比較好。無論將來是做會計,還是當護士做老師,都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當老師,那個時代,國家正缺少基層教育方麵的人才,因此大力建設師範類院校,不僅如此,師範生還會得到比較好的生活待遇,比如說,師範生幾年讀書生活中所有的吃住都由國家負擔,不要家裏掏一分錢。平時隻要有一點點零花錢就可以了。

若嵐的外婆聽說外孫女準備考中專,拄著拐杖親自跑來找若嵐。老太太自身是個孤兒,生於戰亂年代,戰亂之後,親人死的死,逃的逃,基本上失去了聯係。她十八歲時遇到了她後來的丈夫,經人撮合結為夫婦,但她的命並不好,年紀輕輕就失去了丈夫,丈夫是被國民黨抓丁抓走的,他為了逃回來,吃盡了苦頭,但沒等逃到家,就死在了土匪槍口下,隻給年僅二十三歲的妻子留下了兩個女兒和一間破草房,大女兒吳敏,小女兒吳簫。老太天隻知道丈夫是從蘇北逃難來的,老家還有哪些親人,他從不曾提起過,隻說自己無父無母無兄弟,是個了無牽掛的人。吳家在此地雖然生活了幾十年,卻始終是單門獨戶,沒有親戚往來。小時候,兩個女兒常常拉著老人的手問她:

“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叔叔,大伯,舅舅,姑媽什麼的,我們倆卻沒有呢?”

老人隻能默默地一手一個摟著孩子,望著遙遠的北方發呆。

時間過得很快,大女兒吳敏學醫,畢業後跟人合夥在社區開了個小診所,後來嫁給了修理電器的程東升,程東升老家是東北的,單身一人在這裏打工,後來學了一手好技術,於是自己開了一家修理鋪。老太太對這個女婿很滿意。小女兒吳簫從小喜歡音樂,考進音樂學院之後,很少回家,老屋裏隻有老人一個人居住。每個星期,吳簫都會回家來拿換洗的衣物,順便看看母親和姐姐一家。這個家,人口雖不多,倒也其樂融融。吳簫畢業後,成了國家二級演員,經常外出演出。她的同學楊祖林追求了她三年多,終於在她畢業之後成功娶得美人歸。說吳簫是美人一點也不假,她比姐姐吳敏好看多了,母親說她更像去世的父親,白皮膚,大眼睛,尖尖的下巴,一笑就會顯出一對小小的酒窩,迷得男生們神魂顛倒。楊祖林娶到吳簫後,得意得不得了,經常吹噓自己運氣好,他把吳簫寵得像個公主,家務事從不要她動手,全由楊銘包了。

當若嵐來到這個家的時候,可把一家大小樂壞了,不知道要怎麼寵著這小寶貝才好。所以,若嵐從小就是在父母、小姨和姨夫以及外婆的嗬護下漸漸長大的,她的童年無憂無慮,雖說物質生活不一定比得上其他人家,但家人對她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舍不得委屈她半點。

老太太拉著外孫女的手說:

“若嵐呀,外婆自己是個文盲,深知沒文化的苦。我一直希望我的兩個孩子能有一個去做老師,多教育一些孩子,讓他們都能懂知識有文化,但他們倆一個當了醫生,一個成了音樂家。現在,既然你不想考大學了,那麼,外婆希望你能做一個老師,為咱們的國家多培養人才。”

那時的若嵐不過是個十七歲的小姑娘而已,哪裏有什麼崇高的理想遠大的誌向,她見外婆這樣說,便點頭道:

“好啊!當老師也不錯,有很多人怕,蠻好玩的。”

若嵐自己膽子小,很怕老師,所以,她覺得當老師最威風的就是令人害怕。外婆見若嵐同意了,非常高興。就這樣,若嵐順利地考進了師範學校,成了一名師範生。一眨眼,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

當小姨吳簫的電話打到班主任辦公室的時候,若嵐正在宿舍裏跟同學玩遊戲呢。一個繩子打個結,套在手指上,能翻出許多的花樣,什麼網格,平行線啥的,女孩子們樂此不疲,想著點子比賽誰玩出的花樣多。

班主任派了個跑得很快的同學找到若嵐,告訴她家裏出事了,她小姨的電話打來了。聽著電話裏小姨抽泣壓抑的聲音,若嵐像個木頭人似的站在桌子前,慘白著臉,一聲不吭,連眼珠也不轉動一下,嚇得班主任李老師趕緊將她扶住,倒了杯熱水遞給她。吳簫沒有告訴李老師若蘭的呃父母出了什麼事故,李老師見若嵐失了魂兒似的,又急又怕,搖晃著若嵐的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