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夕陽西下,散盡帝國餘輝 第六章 回天乏力,隻手難補天
南宋小朝廷宣布無條件投降了,但是各地軍民卻不像這些食肉者那樣無氣節。那小孩子似的老太婆傳詔各地停止抵抗,堅守揚州的淮東製置史李庭芝拒絕執行這個沒骨氣的恥辱詔書。手持詔諭的來使連揚州城門都沒進去,就讓李庭芝給轟回去了。元軍切斷糧草供應渠道,連日攻打,揚州城巋然不動。
關鍵時刻,小皇帝宋端宗幫了倒忙。7月份,宋端宗召李庭芝入朝任右相。李庭芝前腳剛走,副製置史朱煥就投降。元軍窮追李庭芝,李兵敗逃進泰州。結果泰州的將軍們很草包,開門迎敵,李庭芝被捕,犧牲於揚州。
李庭芝是武將的典範,文天祥是文臣的楷模。
文天祥是個眉清目秀齒白唇紅的大帥哥。他的骨頭最硬,氣節最芬芳。
1256年,文天祥高中進士第一名。進入官場後,與奸臣董宋臣、賈似道不和而遭受排斥。元軍大舉南侵,他捐獻出全部家產充作軍費,招募義軍,進京勤王。
當臨安被包圍、陳宜中時候,文天祥以右相兼樞密使身份赴元軍大營談判,被伯顏扣留,押往大都。行至鎮江,文天祥乘元軍看守不嚴時候,和部下12人逃走。
他們改名換姓,曆經千辛萬苦,幾次餓的爬不起來!終於找到組織了,但是熱臉貼了冷屁股。沒種的逃跑宰相陳宜中主政,嫉賢妒能的庸才將軍張世傑當道,他們瘋狂排擠文天祥。文天祥出朝組織軍民抗戰救亡。文天祥的部隊轉戰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打了很多勝仗。但是寡不敵眾,1278年12月,廣東海豐的五坡嶺,文天祥兵敗被俘,羈押大都。
高度欽佩文天祥的元朝皇帝忽必烈、平章政事阿合馬以及其他重臣,絡繹不絕地來勸文歸順。更絕的是元朝廷搬出了已經被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來勸降!你不是要為大宋盡忠嗎?如今大宋的法人代表都來勸你改弦易張了,你還有何話說?
無恥地相似:當年宋徽宗趙佶被俘投降後,也是如此去勸說若幹大宋城池守將。
文天祥很絕,請宋恭帝上座,自己痛哭跪拜後連聲催促:“聖駕請回!聖駕請回!”一點說話機會都不給他。
1282年臘月初九,寒風凜冽的大都柴市,文天祥麵向故國所在的南方行禮,從容就義。
李庭芝、文天祥的事跡廣為人知。其實在遍地抗元烽火中,有大量的類似英雄,他們的事跡比李、文二人毫不遜色。
南宋朝廷屈膝投降後,靜江仍然堅守三個多月。城破後,守將頭被砍,但鐵拳緊握,身體仍站立很久才倒下。
彈丸陋城南安縣的城牆剛到成人的肩膀,但是軍民一心,鋼筋鐵骨,使得元軍付出數千人的傷亡!指揮抵抗的是兩位居民—李梓發、黃賢。城破後,李梓發舉家自焚,南安軍民繼續進行巷戰,使得侵略者付出極大代價。
四川地區將抗元鬥爭堅持到最後,與蒙古人抗衡十多年。1288年,四川最後一個抗元堡壘淩霄城陷落,此時距崖山之戰已經過去整整9年!可想而知,如果南宋的君臣們都有此風骨誌氣,國家焉能滅亡?
各地抗元鬥爭雖然因實力原因都失敗了,軍事意義不大,但是體現了一種凜然正氣,體現了不屈不撓的精神,體現了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此乃中華之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