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夕陽西下,散盡帝國餘輝 第七章 海上行朝,內鬥不止
謝太皇太後率領朝廷投降了,南宋玩完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還有兩位小家夥延續著皇室血脈:益王趙昰、廣王趙昺。
一個7歲,一個4歲,虎口逃生,在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的保護下,逃到溫州。很快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等官員陸續趕到溫州報道會合。
趙昰同學選擇勞動節五月一日稱帝,尊楊淑妃為太後,請她垂簾聽政。但這個太後遠不是慈禧太後,毫無主見,即使上朝時候還謙虛怯懦地自稱“奴家”,活脫脫的一個受氣小媳婦形象,怎麼可能主持大政?實權都落在左相兼樞密使陳宜中手裏。
陳宜中治國無方,內鬥內行。他堅定不移地奉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方針,整治政敵。他唆使台諫言官上書彈劾陸秀夫,將之罷職貶往潮州。後因軍頭張世傑反對,才把他請回來了。
張世傑也不是隻好鳥。他看到文天祥聲望如日中天,一呼百應,害怕他勢力超越自己,於是就阻撓文天祥入朝,逼文英雄遠離小朝廷權力中樞。實在悲劇,到了此時,隻有文天祥還有點帥才。
對小皇帝有救命之恩的楊亮節飛揚跋扈,依仗老姐,大搞排場,不可一世。秀王提點意見,被他排擠出朝廷,戰死浙東。
排斥異己,打擊異類,阿諛逢迎,拉幫弄權,已成了小朝廷越演越烈的壞毛病。關鍵時刻,瓦解人心,消耗實力,加速滅亡。
仔細分析,小朝廷本錢不少,完全可以和元軍決一高下。17萬正規軍,30萬民兵,1萬淮兵。而伯顏滅宋元軍總數才20餘萬人。
雖然元軍有精銳鐵騎,但是作戰環境不如宋軍適應。江南氣候潮濕炎熱,元軍隻有再秋冬才可發動大規模進攻。江南水鄉河渠密布,騎兵難以馳騁。
如果宋軍戰略得當,完全可以和元軍周旋很長時間,以時間換空間,以戰求和,以拖待變。
但是小朝廷沒有明君,沒有幹臣,沒有能將,隻有庸才佞臣。最終采納了張世傑的逃跑戰略,將數十萬人拉到汪洋大海上,做長途武裝航行。從泉州逃到惠州,再逃到潮州,期間也有短暫上岸,多數時間漂浮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