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十六章該死的我爹
黃道周死了,與他一同在這一年離世的還有江南才子——“三言”、“三拍”的作者馮夢龍,但曆史繼續翻開它新的一頁。這一年,德國數學家、微積分的創始人萊布尼茲誕生。當然,作為最直接的結果,這一年我爹在隆武皇帝的朝廷中終於少了一個主要的持不同政見者。
隆武皇帝又少了一個真誠幫助他的臣子。
這位雄才大略,一心想像建立東漢的劉秀那樣,當中興之主,並為此殫精竭慮,放棄了所有愛好和其它追求的皇帝,在孤獨的絕境中依舊掙紮。
他想離開福建,親自指揮軍隊去收複江南各地,可是計劃卻始終沒有能實現,當然,我爹的暗中阻撓和拖延起了很大的作用。
1646年4月,滿州人的頭頭們命令他們的貴族——貝勒博洛為征南大將軍。他攻下了杭州,渡過錢塘江,來到了紹興。
隆武皇帝被這嚴峻的局麵強烈的刺激著,他一再要求去增援浙江、江西等地的抗清鬥爭,但是以我爹為代表的那個團夥堅決反對,散布出兵必被滅亡的失敗情緒,隆武朝廷的最後一絲改變局麵的努力最終沒有得到實施。
按照隆武皇帝的計劃,他打算率領大軍,由福建轉道當時鬥爭最為激烈的江西,在那裏站穩腳跟後,南連湖南的何騰蛟,側應他北上去攻擊湖北;再沿長江攻占江蘇、浙江,與當地仍在抗清的明朝勢力聯合,將清兵趕出長江以南;另外再利用江西連接福建、廣東等地,形成一個絕好的戰略部署。
然而我爹對此計劃毫無興趣,就是皇帝一再提拔的湖廣總督何騰蛟,也對出兵江西一再拖延,使得這個偉大的複明計劃最終泡湯。
清軍打下了浙江,要是再穿過仙霞嶺,就是黃道周駐足歎息的那座山嶺後,就到達福建了。到時候,隆武朝廷就會完全暴露在清軍的馬蹄之下。
仙霞嶺是攔阻清軍南下福建的唯一一道屏障,清軍的馬蹄,本來是無法通過這裏進入福建的,可惜的是,正應了那一句俗話:堡壘總是先從裏麵被攻破的。
負責此處防守事宜的我爹,並沒有打算在這裏徹底攔阻清軍。因為他已經接到了老鄉、投降分子的傑出代表洪承疇勸他投降的信件。依據我爹那簡單的算術思維,他認為投降能夠將他的利益最大化,超過了與隆武皇帝合作所創造的利潤。
一切的交易都秘密的談妥了!
我爹暗中已經倒向了清軍,依據我爹的海盜天性和他那擅長進出口買賣的特性,他沒必要為了一個即將覆滅的小朝廷而付出太多的血本,他隻要東南海域的進出口買賣,什麼反清,什麼複明,在我爹眼裏,都跟吃豬肉還是吃牛肉一樣,沒多大區別,上哪個就吃哪個。
我爹不想得罪滿州人,何必呢?交個朋友不是很好嗎,而且看來滿州即將要當自己的新掌櫃了,留個好印象沒壞處!
我爹就是這樣,抱著這種態度,他對大叛徒洪承疇的家屬不但沒有治罪,反而接到府中待若上賓,為自己早就留好了後路。
在有奶就是娘,怎麼著也不能虧了自個兒的心理操控下,我爹要當叛徒,投靠新主子了!他在與清軍秘密討價還價後,終於決定迎接這位新掌櫃,徹底拋棄隆武皇帝,於是他秘密吩咐仙霞嶺守將放棄天險,不戰而退,當起了清軍的導遊。這位仙霞嶺守將不是別人,就是我爹的親信、後麵出現的和我糾纏不清的那位施琅的親叔叔——施福。
在籌劃好這些後,我爹向隆武皇帝——這位被他捧上皇位,又即將被他拋棄的舊東家,做了一下最後的訣別。
福建已經向清軍敞開了大門,不幸的被出賣者和可恥的投機者開始了一段完全兩種心情、兩種情緒的對話。一方坦若無事、瀟灑不羈;一方絕望憤懣、壓抑悲哀。下麵就是這真實的一幕:
我爹:朝廷的稅賦,很多從我這裏支出,而我又是通過海上的買賣來維持的,海上現在出現了騷亂,我必須回去解決不可!
隆武皇帝:你先等一會兒,我和你一道去好嗎?
對話就此結束,因為我爹根本就沒有回答隆武皇帝,而是來了一個向後轉,帶領兵丁離開福州,趕回到了老家泉州。
我爹早就打好了算盤,不想和清軍發生衝突,所以調集兵力南下,等待正式投降。
其實不光我爹,在那個時候,很多大臣都早已經做好了向我曾經的恩師錢謙益熱切學習的準備了。
清軍通過我爹敞開的軍事通道,進入了福建。
福建已經完了!
我當時正在福建北部靠近江西的一處叫杉關的地方防守,可是清軍從另外兩道關口已經進了福建,我已經處於清軍的保衛之中,隻好帶著士兵,一路向南行進,本來想到福州,和皇帝彙合,可是皇帝已經不在福州,於是隻好回到泉州。
那個時候隆武皇帝決定離開福建,到江西去尋找機會。江西的贛州,一直掌握在忠於隆武皇帝的將領手裏,隆武皇帝打算經由那裏,轉道去湖南,找到那裏的頭頭何騰蛟。
可是當他到達江西後,江西的戰事已經惡化,許多明軍都已經投降了清軍,在他走到汀州,還沒歇息喘氣的時候,清軍就已經追了上來。
1646年8月,不幸的隆武皇帝和皇後都落到了清軍的手裏。
我不知道皇帝落難的具體情況,隻是聽到了好幾種消息,列舉如下,不過消息的共同點都很一致,那就是皇帝和皇後都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
其一:皇帝和皇後都穿著戎裝小帽,在汀州府堂一起被滿州屠夫們殺害。
其二:皇後在被俘經過九龍潭時,跳水而死,皇帝不願受辱,自刎而死。
其三:皇後不知道怎麼死的,皇帝本人絕食而死。
反正是死亡了!
聽到隆武皇帝的惡耗時,我伏地痛哭,幾次暈噘。這位在明朝曆代皇帝中,最讓我佩服,最為英明,對我如同父兄、良師益友一般的君主,離我而去了。雖然我們認識隻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但是這位極其特殊、富有才幹的皇帝,卻深深的影響了我的一生。
也許有些人不讚同我對隆武皇帝的評價,因為他最終沒有達到自己複興大明的目標,可是我認為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下,隆武皇帝還是顯示了他傑出的才幹,大大推動了南明的抗清鬥爭。
簡單說來,隆武皇帝的才幹主要有幾個方麵:
1.調整了對滿州和農民軍的戰略。在崇禎皇帝自殺後,逼死皇帝的李自成等亂民被明朝遺臣們視為不共戴天的頭號仇人,甚至不惜聯合滿州人來對付農民軍。南京的弘光朝廷就執行了這一嚴重的錯誤戰略,包括戰死揚州的史可法,也曾經抱有此類態度。但是,在隆武皇帝即位後,不再將那些亂民視為敵人,而堅持與他們聯合,建立統一戰線,共同對付清軍。由於這一重大的戰略轉變,南明的抗清鬥爭得以延續了幾十年。
2.堅決整頓明朝原來的官場弊病。明朝在建立之後,就延續了數百年的黨爭,各種門派、勢力交相傾圠,東林黨、閹黨等使得官場肮髒不堪,效率低下,間接導致了明朝的衰弱和和最終關門。隆武皇帝對此深惡痛絕,在識人用人上,不看出身,隻看品德能力,從而贏得了人心。
3.真正的關心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隆武皇帝衣著簡樸,皇宮裏不用金銀器,整頓吏治,嚴懲貪官。當時南明的其它統治者對那些被清軍強迫剃了頭的人,態度隻有一個,那就是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砍一雙,而隻有隆武皇帝杜絕了這一荒唐的做法。他特別下詔指出:留發的都是擁護明朝的順民,而那些被剃了頭發的,都是被清軍蹂躪的難民,和清軍“留發不留頭”的屠殺相比,更顯得英明。
4.具備曆代皇帝不曾有的良好品德和修養。隆武皇帝不但博覽群書,通曉古今,而且性格恬淡儉樸,沒有任何的聲色犬馬之好,就是連挑剔的道學家黃道周,也對這位布衣天子敬重不已,可見一斑。
可惜,就是這麼一位偉大的君主,複興明室的最後一絲希望,也都被清軍殘害了。
安息吧,不幸而又堅強、悲苦而又英明的隆武皇帝!我會繼承你的遺誌,與那些奪去你生命的滿州劊子手們討還這筆血債!
做好事的人,總是會多少有些好報。隆武皇帝在福州雖然隻有短短的兩年左右,但是對於這位愛民如子、奮發有為的皇帝,福州人十分愛戴,有不少人聽聞他的死訊後,竟會隨著他去殉葬。
我舉幾個沒有名氣的普通人的例子,以便為那些默默無聞,從來不會引起多少人的關注,但卻對國家充滿熱愛,憎恨占領者的平常百姓們做個紀念。他們雖然沒有什麼名氣與光環,但是卻閃耀著普通人身上那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心。雖然很多正史上麵不會有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卻存留著千古以來的天地大義和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