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十三章泣血的1644
我們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主席發出的那一聲對世界的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可是,卻沒有幾個人去探求,從5000年以前,炎帝和皇帝部落合並,締造了炎黃子孫,建立了這個民族起,這個一直雄踞於亞洲大陸、太平洋之濱,創造了獨特繁榮的科學、藝術和生產生活成就,遠遠走在世界前列的龍的傳人,究竟是從什麼時候起,在世界競爭的舞台上倒了下去?中國,究竟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了可怕的衰落和慘烈命運的呢?
對這個問題,有太多的答案,什麼從乾隆後期開始,什麼從道光開始,什麼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等等。
可是我一直都很堅定的認為,中國這個古老國家的衰落,中國人徹底的倒下,就是從這一年——1644年開始的!就是從大明亡國,滿清開始奴役中國的這一年為標誌開始的,而且一直就沒有再站起來過,直到300多年以後!
那一年的我還在南京的國子監裏念書,並不清楚這一場變革的沉痛內涵,直到多年以後的我才明白,在中國這個天翻地覆的1644年,地球的東西兩極,幾乎同時經曆了一場劇變,在1644這個門檻前,各自轉了一個彎,這個彎不但對各自的國家命運,而且對以後全球幾百年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都起了莫大的影響。直到今天,它所留下的遺產,依然在支配著東西方的國家走向和未來發展。
有這麼嚴重嗎?那地球西邊的一極,又是哪個國家呢?
可能有記性好的同學會想起來,我在前麵曾經講過,大西洋之濱的英國,此時由於查理一世獨斷專行,和以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代表的議會發生了極其強烈的爭執,最後大家都撕開臉麵,你死我活的互相拚起命來。
開始的時候是以國王查理一世為首的封建勢力占了上風,他們有訓練有素的軍隊,和充沛的後勤供應,議會軍隊被打的頭破血流,眼看快要被打殘的時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明星——克倫威爾同誌,就此登上了曆史舞台。
克倫威爾祖上就是個貴族,所以他在30歲的時候就輕易的當上了英國的國會議員,放在現在,30歲的人連個居委會主任都當不上。
可是話說回來,克倫威爾同誌雖然是靠家庭背景進了英國議會,但是人家確實也是有兩下子。在查理一世拒絕與議會分享權力,並下令解散議會,正式和議會打架的時候,人家克倫威爾同誌可是沒在議會裏瞎混。他招募了一批耕地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其實也就是一群農民和流浪漢,組成了一支小規模的軍隊,開始進行軍事訓練,並開赴戰場。這支軍隊,就是英國曆史上為資產階級革命保駕護航、威名遠揚的新模範軍。
新模範軍的曆史成就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休戚相關。在議會軍隊被查理一世打的丟盔棄甲,以議會為代表的革命派即將被徹底埋葬的時候,曆史開始拐彎了。乘勝前進的國王軍隊突然被一支叫做“新模範軍”的議會軍隊給打得丟盔棄甲,從此一落千丈,封建勢力受到了嚴重打擊,最終無法擺脫被殲滅的命運,而代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完全掌握了英國曆史演進的舵盤,把英國拽出封建勢力的陰影,昂首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
這個英國未來走向的分水嶺,就是1644年。同時,它還有一個舞台,那就是馬斯頓荒原。至於內容,非常簡單,就是通過一場大廝殺,查理一世的軍隊從此被完全打殘了!
馬斯頓荒原會戰的曆史意義和同一年滿清八旗進入山海關不相上下,隻是前者把英國帶入了星光大道,而後者把整個中國徹底拖入了深淵。
馬斯頓荒原會戰的主角新模範軍,和他們的指揮官克倫威爾,就此星光閃爍,在英國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中隆重登台,力量不斷壯大,一步一步的開始把國王查理一世逼上了斷頭台。
這場會戰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你和我的估計,並不像曆史學家所歸納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轉折點那麼簡單,我舉一個例子吧,前幾年我查閱到一個資料,就是我們現代男人所留的發型,起源就是這場馬斯頓荒原會戰。
由於以前英國跟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都將男性留長發看作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標誌,可是在這場會戰中,留長發的國王軍隊被留著短發的農民和流浪漢打的一敗塗地,就此,短頭發完全戰勝了長頭發,長頭發也再也不能成為上流社會的標誌,因為留長發的國王派別從這一天起,都隻有忙著逃命的機會,哪還有什麼社會地位和形象?從此,短發型成功的進入了上流社會,並日益流行,直到最後統一了世界。
因此,東西方在這一年有一個很有趣的對比,在西方,短發開始逐漸流行,而在東方中國,卻開始流行一種最為醜陋的發型——剃光腦門,再在腦袋後麵留一條長長的豬尾巴。
就這樣,同樣的劇情,在中國卻演出了不同的結局,代表了當時中國最為落後的奴隸製生產力,代表了世界上最為落伍和窒息的奴才文化,代表了努爾哈赤罪惡家族和滿族極少數大奴隸主利益的滿清靼子,長驅直入山海關,以屠殺和征服為手段,以同曆史發展趨勢作對為目標,開始了統治中國的血腥進程。
我常常為1644年感歎,在這個邁向新未來的門檻前麵,踉踉蹌蹌,腳步沉重,懷著民族資本主義幼胎,正在等著孕育成熟,順利分娩的大明朝,先是被李自成這號東南西北都分不清的混人絆住了雙腿,接著又是被有著嚴重智力障礙,但卻異常強壯和好殺的滿州靼子衝上前來,緊緊的掐住了脖子。結果,大明朝跌倒了,重重的跌到在17世紀與光明和繁榮相約的門檻前,濺落起無數的塵埃,而那扇通往世界先進國家之途的大門,就此緩緩落下。英國進去了,荷蘭進去了,同西歐許多國家一樣,正在準備叩響夢想大門的大明,被就此完全隔絕在了門外。大明朝的全球化、民主思想和資本主義萌芽,從此胎死腹中,麵向近代化世界的偉大轉型,徹底嘎然而止。
從崇禎皇帝吊在那一抹白綾上麵,隨風搖擺,接著是滿清韃子耀武揚威,騎馬揮舞著砍刀竄進北京,到現在已經太久了!可是每當我翻開毫無表情的史書,回顧當年的那一頁時,我都能清晰地聽到遙遠深處的那一聲聲慘痛的哀號。
大明滅亡了,滿清建立了!本來已經正處在向資本主義方向轉型的大明,這一曆史進程就此夭折,而僅僅還處在落後愚昧的奴隸製狀態的滿清,以前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這個沒有文化、沒有知識、沒有道德、沒有科技的殘忍的奴隸主和貴族們,剛剛在1599年,也就是努爾哈赤發動叛亂前18年,他們借用蒙古文字,方才拚湊出了他們湊合著使用的語言。就是這麼一個代表著最落後的生產力、最愚昧的屠殺文化,和隻有代表愛新覺羅奴隸主家族利益、凶惡而又天生智障的暴徒們,看到向中國敞開機遇的大門緊緊關閉,不由高興異常,一邊揮舞著他的拳頭,一邊欣喜的囈語,一邊用腳踢著倒在地上已經冰冷的大明的屍體,在這個封閉的天地裏,不斷炫耀著自己的武力,陶醉於自己發達的肌肉,誌得意滿,興奮異常。
1644,開始洗劫全國的滿清誕生了,九州華夏,徹底被這頭怪獸所占據,所有的希望、未來,與世界的接軌、融合,都在這頭怪獸的踐踏下,不複存在,被摧毀一空,一場帶給華夏文明的大倒退、大屠殺、大破壞的悲劇,隨著滿清韃子的高高舉起的屠刀,在他們馬蹄所至的地方,隨著遍地的屍體、鮮血和火光,一幕幕的上演了。
而一直老被吹噓為什麼戰無不勝的那位“闖王”呢,結果卻整日就知道抱頭鼠竄!最後李自成帶著些殘兵敗將,被滿州獵人給趕野兔一樣給趕進了湖北的九宮山原始森林裏麵躲了起來,一連好幾天,不敢出來,後來聽說餓的實在沒辦法,李自成就跑出來趴到山地裏偷著刨老鄉的地瓜吃,結果被一位老鄉看見,上來用鋤頭三兩下就給砸了個腦漿迸裂、血肉模糊!
至於那位勇敢地砸死李自成這號混人的英雄,有名有姓,他就是當地有著崇高覺悟的先進村民——程九伯。
這位本來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山民,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雖然晚明時期空前的大災荒,讓大明的子民們飽受著饑餓與死亡的折磨,但是這位樸素的貧苦農民,卻並沒有像李自成這號貨色一樣到處搶劫作亂,他依舊每天老實本分地辛勤耕田、播種、砍柴、采集野果,背靠著連綿無盡的原始大山,餓著肚子,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由於艱苦的勞作和大山裏的惡劣環境,貧農程九伯同誌磨練出一身的好筋骨,成為附近有名的大力“蠻子”。他本來的人生軌跡就跟居住在這裏的他的世世代代的祖先一樣,辛苦耕耘,直到最後泯然而逝,埋在大山腳下,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可是,他平靜而困苦的生活,卻在這一個看上去極為偶然的一天給改變了。
這是一個陰雨天氣,一個戴著金盔的武裝頭頭,闖進了農民兄弟程九伯同誌的視線。這個人就是李自成,在山民們同仇敵愾、為民除害的自發鬥爭下,跟隨他左右的幾個貼身保鏢早就被雨點一般的石頭和農具的圍堵和攻擊下,連死帶傷,四散逃命了,隻剩下這個曾經威風八麵、如今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李自成,餓著肚皮,正在盤算著怎麼才能搶點東西來打一下牙祭。
當整天高喊著“喝他娘,吃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愚弄人民群眾,最終走上絕路的李自成把飽餐的目標瞄準程九伯同誌的口糧時,一場級別最高的叛賊和最為卑微的小老百姓之間的對決開始了!
雖然李自成仗著自己人高馬大,又有隨身的寶劍壯膽,但是貧苦農民程九伯同誌充分發揮勞動人民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的勇敢和淳樸本質,與李自成廝打起來了。
麵對著力大無窮、沒見過什麼世麵的這個山裏人,李自成絲毫沾不上什麼便宜,在地上扭打成一團後,李自成好不容易翻身騎在了程九伯同誌身上,正要抽出寶劍下毒手,卻不料因為下雨,在泥濘裏和程九伯纏鬥時,劍鞘裏塞滿了泥漿,李自成拔了幾下,卻沒怎麼拔出來。
這時,程九伯同誌的喊聲被他的外甥聽到。這位不遠處的外甥於是趕了過來,剛好看到一個帶著寶劍的大個子正要捅自己的舅舅,於是二話不說,輪圓了手中的鋤頭,在後麵對著李自成的後腦勺就給來了一下猛的。頓時,腦漿四溢,鮮血迸流,晚明頭號悍匪、搗亂分子李自成,就這樣倒在了地上,這位整天張口閉口以代表廣大貧苦農民利益自居的搗蛋份子、偽君子,終於被他揚言代表的貧苦農民程九伯同誌給徹底拋棄,在鋤頭這個簡單的農具下,結束了不怎麼光彩的一生。
程九伯同誌這時還不知道這具倒地的屍首就是頭號叛賊李自成,隻以為是山外跑進來的強盜,所以根本沒什麼大驚喜,繼續回去過著寧靜的山野生活。直到滿清打到了湖北,李自成的貼身親兵中有人投降了滿清,帶著清兵上山來尋找李自成,訪求線索時,他才知道,自己竟然幹出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壯舉。
但是為了避免惹出什麼麻煩,這位淳樸的山民閉口不提自己對曆史所做的貢獻,最後經過親自跑上山來的滿清知縣屢次做思想工作,他才坦白了這一段經曆。這個平實的山民,也就此在漫長的曆史中,留下了自己不平凡的印記,所以才有滿清嘉慶時候所修的《湖北通誌》寫道:“程九伯,通山人,順治二年李自成敗走通山,九伯率眾殺之。”
而李自成呢,明朝機關隻是讓他下崗自謀職業而已,他不擁護領導政策,不率領大軍為國分憂、為民請命,找肆意燒殺搶掠、眼中搗亂大明社會秩序的滿清暴徒去拚命,卻整天瞎在那裏起哄,在自個窩裏窮橫,現在就為了一個地瓜,連命都給搭進去了,有這樣算帳的混人嗎?
雖然後來有許多考證者提出李自成並沒有死在九宮山,而是逃到了湖南常德的夾山寺,當了和尚,取了個名稱叫“奉天玉”。
目前發現的首先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康熙時期的抱陽生撰寫的《甲申朝事小記》中,就記載了這一說法。後來乾隆時任當地地方官的何磷,他在任上時親赴夾山寺,寫了一篇《書李自成傳後》,作了相應的分析,載於《澧州誌林?藝文誌?辯》中,並且還寫了相關的詩詞,加以佐證。
再到後來,辛亥革命元老章太炎在當地踏訪時,經過一些考證,也支持這一說法。雖然還有一些說法,如李自成死在廣西說,回甘肅老死說等等,但是占據主流的,還是前麵這兩種說法。就此,九宮山被殺說、夾山寺出家說,兩者爭執不休,至今仍然打著口水仗,誰都說不了誰。
我的籍貫都不在上述這幾個地方之內,所以沒有什麼地域利益,也很反感搞曆史研究的人總是從經濟、籍貫角度出發,去做所謂的探究。
我沒有搜集多少專門的資料,但依據常識,我做出了一個判斷,那就是李自成就是在九宮山被無產階級兄弟程九伯所殺。原因嗎,很簡單:
在有關李自成下落的九宮山說和夾山寺說中,持夾山寺說的最早證據是我前麵講過的康熙年間文人的筆記,而九宮山說的最早證據是當年南明的湖廣總督何騰蛟給南明隆武皇帝的報告,以及當時負責追剿李自成的滿清將領阿濟格給滿清上報的軍事情報,都對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說十分肯定,還附上了諸多細節。
這些人都是位高權重的重量級官員,在有關李自成下落,事關烏紗帽和腦袋的重要公文中絕不敢信口開河,道聽途說,必然是經過深入細致的分析和考察後才敢一口咬定,加上他們都是追捕李自成的負責人,可信度絕對要比幾百年以後的那些文人捕風捉影的筆記要高許多。
這是從證言證詞的角度來分析,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從後來的軍事形勢來加以分析:
李自成在據守湖北武昌,再向南逃竄過程中,5、6月份就突然於人間蒸發,自此不見蹤影。當時李自成的手下雖然敗退,但怎麼算也有50多萬部隊,軍事實力完全不遜於南明和滿清,手裏握有如此有力的軍事籌碼,勝負尚難斷定,李自成怎麼能悲觀失望,突然出家當和尚去呢?如果李自成真對佛學感興趣,他在早年貧病交加,無法混下去的時候,怎麼不去出家?後來被大明政府軍打得到處鑽山洞,率領殘兵敗將四處逃難的時候,怎麼不去出家當和尚,反而在擁有50萬兵力,已經推翻大明,足以和滿清和南明抗衡的時候,就因為打了幾個敗仗,就去當和尚了呢?
從5、6月份開始,李自成的部下就樹倒猢猻散,各奔前程了。以李自成的侄子李過、小舅子高一功和李自成的老婆高夫人為首的西路軍,在經過認真分析形勢後,才算把晚明時期的政治局勢弄明白了,所有華夏民族的敵人其實隻有一個,那就是滿清韃子,於是他們毅然決定和南明政府聯合,從此一直忠心耿耿,共同抗擊滿清韃子,直到全軍覆沒,力竭身死。7月份,西路軍和南明政府代表何騰蛟終於達成協議,正式服從南明政府,接受官職。
而以李自成的得力手下田見秀為首的東路軍,在這一期間,誤判形勢,投降了滿清韃子,後來被滿清韃子處死。
擁有幾十萬兵力的李自成部下突然的分裂和混亂,反映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李自成突然而死,倉促得連進行正常的權力交接都來不及,要不然,以一個造反頭頭,怎麼會拋下幾十萬大軍於不顧,像金庸武俠小說裏刻畫的那樣,跑去出家當和尚了呢?要知道,在沒有李自成以後,這支迷途知返的武裝力量此後一直活動在抗清前線達20年之久!
所以,李自成肯定是死了,而且就死在九宮山!
這位兄弟的人生經曆和最後結果完全證實了我對他的一個評價:禍國殃民、為亂天下!
李自成死了,他的死對我而言隻是一個笑話而已!他白忙活了這麼多年,卻沒任何意義,所以,盡管他被太多的曆史研究者捧高成什麼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但在我眼裏,這就是一個給國家民族提供不了任何幫助,反而到處製造動亂,拉曆史倒車,最後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落了個被當成小偷砸死,惹人發笑的話柄而已,因此,我很鄙視他!
滿清建立這個讓人無法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不幸消息,和李自成終於完蛋的死訊傳來後,到處都能聽見憤青們慷慨激昂的議論。一些在南京的大官們見崇禎皇帝已經去見了祖宗,便擁立了崇禎皇帝的堂兄在南京當了皇帝,被外人稱為弘光政權。明朝的北京司令部算是徹底被敵人給占領了,南中國開始又成了明朝公民眼中的聖地,在曆史上占了一定地位的“南明”時期正式開始了。
我依舊在國子監裏苦心讀書,隻是不斷有四處兵禍的消息傳來,到處都是死人、清軍占領的消息。
滿清韃子進入山海關後,長驅直入中原,他們的馬蹄每占領一個地方,這些八旗的匪首和匪兵們,就大肆的圈占大批的良田,從而開展了史無前例的“跑馬圈地”運動。大批以種植土地為生的農民,在被掠奪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莊稼後,家破人亡,從北往南的道路邊,擠滿了逃亡的難民,父死子哭,夫死妻哭,顛沛流離的逃亡之路,除了一具具倒在路邊的屍體和不絕於耳的哭聲外,就隻剩下滿清靼子緊緊追趕的馬蹄聲了。結果是一部分人成功地逃到了南方,其餘的一大部分人變作了路邊的孤鬼,而殘餘的幸存者們,徹底淪為了滿清韃子的奴隸。
其實,這還僅僅隻是個開始而已!
在攻陷山東濟南時,滿清靼子竟然屠殺了當地13萬漢人,掠走了全部婦女。
滿清靼子真的就這麼滅絕人性嗎?雖然我對這些消息有些半信半疑,但後來的一切都證明,滿清的罪惡行徑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弘光政權裏雲集了一批和清軍誓不兩立的猛人,像史可法、左良玉,也摻和了不少貪生怕死,一心隻想著升官發財、紙醉金迷的庸碌之人,像馬士英、阮大鉞等人。
清兵的攻勢越來越緊,已經都快要到長江了,南京城裏依舊燈紅酒綠,歌舞升平。我雖然此時的身份隻不過是一名國子監的監生,但對此卻深惡痛絕。在讀書之餘,我寫了一副對聯,以求自勉:“養心莫善寡欲,至愛無如讀書。”我雖然參與不了朝政,無法做出什麼,但是我要以我的行動表明,在南京城裏,還有一個我,對這些當官的予以鄙視。
明朝滅亡的節奏好象快得難以阻擋,在崇禎皇帝駕崩之後,南京城裏的好多人好象還沒有看到生死存亡的緊迫性,麻木不仁,勾心鬥角,在南京這塊巴掌大的場麵上爭執不休,直到有一天,他們抬起頭,才看見清兵們已經在江對岸貯備船隻,馬上就要打過來了!
南京城裏頓時亂成了一鍋粥,我的國子監母校也已經無人管理,我不得不提前畢業。一看天下大亂,又無處可去,我隻好回到福建家裏,和父母團聚。
我爹對天下大亂憂心忡忡,不過他的地盤東南沿海和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沒有什麼異常,所以我爹雖然歎息明朝的國運風雨飄搖,但是他也是鞭長莫及。
1645年,那個搗亂分子、不安定因素李自成終於被殺了。那一群烏合之眾在清軍和吳三桂的追殺下紛紛不是被殺就是逃散,或者投降。天下隻剩下了兩股勢力,一股就是清軍及其走狗,另一股就是他們的敵人,所有反對清軍的,包括像我這樣對明朝忠心耿耿的人,也包括那些開始的搗亂分子,後來被清軍打得潰不成軍,最後看獨立建國無望,又和擁護明朝的勢力搞統一戰線的那麼一些人,像原來張獻忠的部下李定國等。
滿清的靼子兵打仗還真有兩下子,這些整天吃肉的人,渾身有些力氣,砍起人來幹脆利索,幹掉李自成之後,6月份,他們就跨過長江,打進了南京城。弘光政權裏的那些大臣苦苦經營的長江防線徹底坍塌了。
馬士英和阮大鉞這些人在弘光朝廷裏飛揚跋扈,玩弄權術,如今沒有大樹了,自然也就沒辦法涼快了!馬士英在清軍的追擊下逃到了浙江天台山中,不料卻被家丁綁住,交給了清軍,結果被清軍給剝了皮,填上草,插在大路上,成了稻草人。
而阮大鉞在投降清軍後,不顧自己60多歲的高齡,鐵了心要為清軍服務到底,拿出比在弘光朝廷時幾百倍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鶴發童顏,依舊精神煥發,充當馬前卒,帶著清軍攻打福建時,死不服老,為向清軍中的貝勒顯示忠心,和青壯年士兵搞爬山比賽,結果累死在路上。
據說他死的時候城裏人逃的一幹二淨,連具棺材板都找不到,後來好不容易給找了幾塊門板湊合,卻是已經身軀腐爛不堪,蛆蟲遍生,隻剩下一副骨架了。既然早知道如此,還不如當個老百姓,為何要禍國殃民,臨死也要投降,還如此賣力當漢奸,落得如此下場呢?
那位我所敬佩的史可法,也在清軍南下時,堅守揚州,孤軍奮戰,結果城破身亡。
清軍終於到了長江之濱,繁華錦繡、人文薈萃的江南大地,自此經曆了地獄般的噩夢和痛楚,而滿清靼子這一反人類、反和平,喪心病狂的屠殺機器,在他們一路南下進軍的過程中,上演了一連串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和令人發指的獸行,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斑斑血跡和無法磨滅的罪證!
滿清自從進入山海關後,一路上大砍大殺,並沒有遇到有效的反抗,攻城掠地,一路打得非常順手,勢如破竹,極少阻擋。隻有在兵臨揚州後,才第一次遭到以史可法領導的揚州人民保衛戰這場最堅決、最頑強、也最具殺傷力的反擊。負責攻城的滿清頭子多爾袞的弟弟多鐸惱羞成怒,殺心大起,於是一件震驚曆史的慘案——揚州大屠殺發生了。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這首詩句道盡了揚州城的繁華和富庶。這裏地處南北交通樞紐位置,京杭大運河逶迤而過,舟楫交錯,河網遍布,曆來是漕運、鹽運的重要轉運站,商業繁榮,富商雲集,手工作坊興起,資本主義因素已經開始萌芽。它不但培育出了先進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更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和燦爛的文明。在這裏,隋煬帝流連忘返,詩人杜牧吟詩作賦。“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笙。”“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這就是靈秀奇美的揚州,它是林黛玉、秦少遊、鄭板橋、朱自清的故鄉,是淮揚大地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說,一股代表著落後生產關係的外來野蠻勢力,一旦入侵揚州這一先進地區,自然要激起揚州人民最大限度地抗爭!
對於如此英雄的城市,對於如此富庶的地區,就跟一頭野豬拱進了菜園子一樣,滿清韃子的破壞與犯罪欲望空前的膨脹,他們不搶奪財物不足以中飽私囊,不奸淫擄掠、四處放火不足以發泄侵略者的獸性。
在揚州人民眾心成城,造成清軍的大量傷亡後,滿清惱羞成怒,攻克揚州後實行了整整10天的三光政策。據時人統計,一共有約80萬揚州男女老幼,在滿清韃子瘋狂揮舞的屠刀下,倒在了血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