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十二章滿清來了(1 / 3)

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十二章滿清來了

我對民族問題很少研究,畢竟這個領域有些冷門,因此以前對叛匪努爾哈赤、皇太極這些人並沒有多少了解,後來我查閱資料,才明白這些叛匪屬於我們大明朝的一支古老少數民族。按照滿清朝廷後來專門為粉飾自己所寫的介紹辭,他們的祖先是一位仙女,誤吞了一隻黑鳥,其實也就是一隻烏鴉叼來的朱果之後,懷胎生下了他們的祖先,後來就此在長白山區繁衍生息。

在這個時期,這支民族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的早期居民,為開發和建設東北作出了一定貢獻,這個是需要客觀承認的。至於他們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叫什麼名字,中間又是怎樣分化融合的,我才疏學淺,雖然查了一些資料,但還是一頭霧水,我也隻好激流勇退,懶得再繼續研究下去了。

雖然我的研究沒多少收獲,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就是,作為滿族的前身,在大明政府注冊成立後,由於元朝節節敗退,被打回了蒙古大漠,東北的這支女真民族,就向我們大明老號的創辦人朱元璋表明態度,選擇了大明朝作為自己的祖國,加入了大明國籍。而在1411年,也就是大明的鄭和率領船隊第三次下西洋期間,大明永樂皇帝,也就是那位從侄子建文皇帝手裏搶去皇位的燕王朱棣,下詔在東北地區,設立了奴兒幹都司和遼東都司這兩個政府部門,作為管轄東北地區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事務和當地軍政的主管機構。這也就是說,至少在明朝建立初期,作為滿族前身的這一支女真族同胞就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在大明政府的統一管理下,高度自治,自由任免本部落的管理人員,開發建設著祖國的東北邊疆。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聽見太多的曆史盲們,包括一些什麼研究生、大學老師,都莫名其妙的一再宣稱,東北地區是滿清帶給中國的嫁妝,是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滿清後來割讓江東六十四屯,割讓庫頁島、外興安嶺,是割讓他們自己當年的嫁妝,不是在賣國,其他人都沒有資格予以指責。對此,我經常感到詫異和驚訝,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有那麼多人,狗看星星,不懂天文,卻還要大肆狂吠,強烈建議這些人,好好讀一下當年的這些史料,補充一下曆史常識,別再到處鬧笑話,丟人現眼了。)

這個時候,大明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同胞分為三個部族,分別叫作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他們都效忠於大明祖國,分別接受明朝皇帝授予的各個官位,遵守大明政府的各項法令,進行生產建設。就這樣,大家互相和諧相處了200多年。

可是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麵在後來卻徹底被粉碎了,隻因為一個野心家的出現,他就叫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是女真部族中建州這一分支的頭目,他性情殘忍,野心勃勃,再加上一身的匪氣和天生的反骨,趁當時的大明朝正被萬曆三大征拖得精疲力竭,在朝鮮與倭寇打得難解難分,顧不上維持東北地區事務的機會,鼓動自己所屬的建州女真部落,窮兵黷武,秣兵厲馬,發動了一連串的武裝進攻,血腥屠殺廣大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同胞,通過一連串的野蠻進攻和大肆殺戮,建立了建州女真對廣大女真族同胞的吞並和奴役,並逐漸掠奪占據了大明朝東北地區大部分廣袤肥沃的土地。

狼總是要撕下羊皮的,這個曾被明朝政府先後授予都督、龍虎將軍,並對明朝政府一直感激涕零,堅決表示無條件擁護效忠明朝中央政府的努爾哈赤,在1616年,正式向剛剛結束艱苦的萬曆三大征,還來不及喘氣的大明,亮出了他暗藏已久的凶器,掀起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

叛亂的匪首努爾哈赤,其野心和貪婪程度,讓人刮目相看,他將自己非法掠奪和占有的東北土地,命名為“金”國,正式拉開了挑戰大明中央政府、武裝進攻周邊蒙古、朝鮮、漢族等同胞聚居地的惡性事件。

為了給自己一手製造的叛亂找個借口,努爾哈赤口不擇言,編造出了所謂的“七大恨”, 以作為他對大明祖國的中央政府極端仇視、發動武裝叛亂的理由。

努爾哈赤拚湊起來的所謂“七大恨”是這樣的:

1.明朝無故殺害了他的父親和祖父。

2.明朝中央政府曾經和努爾哈赤立碑盟誓,確定對努爾哈赤部落的生活區域予以保護,不率兵進入,可是卻後來率兵闖入,幫助另一個女真部落葉赫部。

3.努爾哈赤殺死了闖入自己部落的漢族人,明朝中央政府卻責怪努爾哈赤部落不講道理,將幾個努爾哈赤部落的人殺死在漢族和努爾哈赤部落的交界地帶。

4.明朝中央政府幫助努爾哈赤的敵人葉赫部落,幫助他們將已經和我訂婚的女子許配給了蒙古部落。

5.漢族和努爾哈赤部落交界的幾個地方是努爾哈赤祖上的財產,明朝中央政府卻霸占了去,不需努爾哈赤部落耕種。

6.葉赫部落和努爾哈赤部落有仇,中央政府卻隻聽信葉赫部落的一麵之詞,責備努爾哈赤部落。

7.葉赫部落屢屢跟努爾哈赤部落作對,可是中央政府卻偏聽偏信,老替葉赫部落說話。

這就是努爾哈赤炮製出來、邏輯混亂,貽笑天下的“七大恨”。

打眼一看,這“七大恨”通篇都令人有些莫名其妙,許多都是些雞毛蒜皮、莫須有的小事,跟什麼你那天朝我家的小狗身上撒尿、哪一天見了我故意往地上吐痰之類的沒什麼區別,真實性需要大打折扣,而其中唯一能站得住腳、有憑有據的,莫過於指控大明中央政府殺害了他的爺爺和爹。

其實我也挺同情這兩位死者的,因為他們確實是比較無辜,但是這是當年明朝中央政府在攻城戰中,這兩位無辜者因為也在城中,所以才在敵我難分的情況下,被攻城的炮火所誤殺,並且事後明朝中央政府對努爾哈赤公開表示了誠摯的慰問和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尋找交還了死者的遺體,也為努爾哈赤加官進爵,封他為龍虎將軍和都督,以示補償,對兩位死者也表達了沉痛哀悼,可以說是仁至義盡。努爾哈赤也接受了中央政府的這一賠罪行動,1601年,他親自前往北京紫禁城中央政府去叩見大明皇帝,表示擁護中央,按理說這個事情早就已經了結了,怎麼過這麼多年才咬牙切齒的舊事重提,當年幹嘛去了?當年怎麼就不提起刀去反叛呢?

這充分說明,努爾哈赤骨子裏就流著叛匪所特有的那種言而無信、凶殘狠毒、狡詐殘忍的血液。他利用明朝中央政府誠摯的悔過心理,一邊張口閉口效忠中央,伸手要官要權,一邊暗地裏積聚實力,為後來發動武裝叛亂、製造分裂尋找機會。翻遍古往今來的中國曆史,我覺得隻有一個人,和努爾哈赤極其相似,幾乎可以說就是他的祖先,這個人就是“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

安祿山為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諂媚至極,連祖宗的臉都可以不要,50多歲、滿臉褶子的人了,纏著要給才20多歲的楊玉環當兒子,等到利用唐朝中央政府給予的政治信任和資源,攢足了本錢,翅膀變硬了以後,就露出一副猙獰的嘴臉,挑起了安史之亂,破壞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將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徹底打入深淵。

努爾哈赤比安祿山更陰險,更凶殘,更有破壞力。他的叛亂,為已經元氣大傷的大明朝,狠狠地捅上了一把尖刀。其實,這還僅僅隻是個開始,努爾哈赤率領著他精心組織起來的八旗匪軍,將會無休無止的向疲憊不堪的大明捅來,一下、兩下……

我以前就知道東北的高山密林裏自古就盛產土匪,像《林海雪原》裏演的那些什麼許大馬棒、座山雕、鄭三炮之類的其實都是不入流的小角色,因為他們帶來的危害,遠遠比不上大明晚期由努爾哈赤挑動,在東北發動叛亂的那麼一群人。

這些人原本住在東北的高山密林裏麵,打打野鳥、放放豬群,偶爾再抓點梅花鹿什麼的,割下鹿茸之類的去換點錢花。雖然他們整天殘酷虐待野生動物朋友,但鑒於他們隻是想吃飽肚子而已,所以我也不想去指責他們,畢竟對他們不能用太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隻要他們能達到最低的道德底線就可以了。

可是這些人連最低的道德底線也自我控製不住,本來虐待動物也好,在深山老林裏胡作非為也好,我們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行了,可是這些人卻還不消停,在虐待珍惜動物的同時,在那位匪首努爾哈赤的帶領下,竟然屢次拿著弓箭,騎著快馬跑到明朝來搶人、搶錢、搶糧,殺人不眨眼,最後再一把火一燒,十足的三光政策。就是強盜也基本上隻是圖人錢財,留人性命,哪有這麼沒人性的?

山海關外的黑土地被這些惡棍來來回回的連續蹂躪了好幾年,就完全破敗不堪。明朝的漢族老百姓被他們抓走以後,基本上隻有一條出路,那就是給他們做奴隸,沒有任何人身安全保障,更別提做人基本權利了;另外也還有一條出路,不過其實也等於沒有,就是死路。不過在這群喜歡虐待動物,對虐待人類也樂此不疲的滿州人眼裏,明朝漢人跟他們放牧的豬群什麼的沒有多大差別。

明朝中央政府和這些有著不良嗜好的叛匪比劃開了,先是和帶頭進攻中央政府、搞血腥屠殺和搶掠的滿清祖宗努爾哈赤,接著是他的崽子皇太極,再下來就是這個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其實具體管事的還是順治的叔叔多爾袞,也就是順治他媽、康熙他奶的奸夫。

比劃從1618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了1644年。走到此時的大明朝雖然拖著萬曆三大征帶來的滿身的創傷,還有跟著也落井下石的小冰河氣候,但是衰弱已極的大明朝卻堅決不與這群匪寇談和,而是苦苦支撐,堅決地予以抵抗。這場比劃曠日持久,死了不少人,就是明朝中央政府的高級軍官,像熊廷弼、高第等不知有多少人因為和這些叛匪的比劃而坐牢、發配、充軍、流放,甚至是砍頭。

而發動這場浩劫的千古罪人努爾哈赤,雖然被許多曆史專家稱讚為什麼傑出的軍事統帥,卻始終無法超越一位明朝的文弱書生。他就是湧現在晚明政壇上的傑出將星——袁崇煥。

按照明史上的記述,這位廣東書生出身平凡,早年也沒見有什麼大的前途,無非就是讀書習字,三更燈火五更雞,30歲出頭時,才終於光宗耀祖,考上了進士,被任命到福建去當了個小縣令。

在這個七品芝麻官的崗位上,袁崇煥同誌兢兢業業的工作中,無論是冒火救人,還是糾正縣衙裏那些前任們積壓了不知都多少年的冤假錯案,他都勤勤懇懇的埋頭工作,度過了一天又一天屬於基層幹部的光陰。

但是,袁崇煥天生就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因為小縣城的居民們奇怪的發現,這個熱心工作,甘為人民公仆的縣令大人,竟然老是喜歡研究遠在幾千裏之外的遼東戰事。每當這個縣有從遼東戰場回籍的將士時,這位縣令總是破格召見,不厭其煩地打聽前線的戰況,事無巨細,非得問個究竟不可。

為什麼這位父母官這麼熱衷於和自己八竿子都打不著的遼東戰事呢?當地認識這位袁縣令的人,都對他的這一嗜好奇怪不已。是啊,他們怎麼能夠知道,這個叫做袁崇煥的晚明基層公務員,早已在冥冥中,將他的一生,與遼東緊緊聯係在了一起。

當了縣令的兩年後,這位袁縣官按照當時的規定,來到大明首都,向各位領導彙報交流自己的工作。就是在首都大大小小的官員中,這位基層縣令終於有機會見到那些負責遼東前線的官員,並從他們口中,獲得了東北的戰事進展。

這個時刻,正好是努爾哈赤率領的叛匪攻下了廣寧城,氣焰囂張,猖獗異常,而大明中央政府軍一退再退,山海關之外,即將全部淪陷的險惡之時。

貪玩的木匠皇帝第一次感到了危機的可怕,他情不自禁哭了起來,而他跟前的那些官員一聽到東北的叛匪,都紛紛色變,以至於不管給多大的官,都沒人願意去上東北前線了!

袁縣令的機會,就這麼來臨了!它就像一隻即將投入熊熊烈火的鳥兒,隨著這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在烈焰的吞噬和毀滅中,化為一縷青煙,完成他靈魂與信念的涅磐。

晚明時期最為耀眼的一顆將星,就這樣在陰霾密布、殺機四伏的明末烏雲中,冉冉升起了!

對這位主動想去遼東前線、以身殉國的小縣令,大明朝廷求之不得,毫不猶豫的馬上同意。

可是很奇怪,正當調動通知發給這位叫作袁崇煥的小官時,管事的人卻突然發現,這個人不見了!

管事的人急了,到處發動相熟的人四處打聽,並把袁崇煥的親友也包括在內,可就是找不到,因為他們都同樣焦急,不知道這個家夥,一下子蒸發到哪兒了?

正當京城裏的人都在到處尋找這個叫做袁崇煥的失蹤人口未果,懷疑他是不是早被什麼歹人給黑了,準備辦理喪事的時候,這個失蹤人口突然又莫名其妙,風塵仆仆地出現在了首都。原來,是袁崇煥在接到調令後,按捺不住自己的熱情,他馬上找了一匹馬,獨自一人跑到山海關外,上了一趟前線,去考察前線情況去了,並交上了一份他精心撰寫的調查報告。

既然自願去遼東送死,朝廷自然高興異常,還看什麼前線調研之類的報告?馬上就給了他一個上前線打仗的機會。

努爾哈赤率領的叛匪們再次進攻了,在荒寒的塞外黑土地上,他們揮舞著軍刀,包圍了一個叫作寧遠的小城。負責指揮的上級領導麵對重重包圍中的寧遠孤城,徹底喪失了能夠堅持下去的信心,要求袁崇煥率領守軍,撤退到山海關布防。

可是奇怪的是,對於上級網開一麵而給予的逃生機會,這個袁崇煥卻並不領情,堅定地選擇了拒絕,毅然率領城中的老百姓和剩下的將士堅壁清野,決心眾誌成城。這群一心求死的軍民們一致通報山海關的明朝守軍,要求如果發現從寧遠撤退下來的明軍,一律按逃兵處死,不要放生。

就是在如此激昂的孤城哀兵的抗爭下,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率領的30萬劫匪(這應該是缺乏誠信的努爾哈赤在大肆吹噓,根據袁崇煥同誌的估計,實際兵力可能應該倒過來讀,約為十三萬左右。)雖然把寧遠城團團圍住,卻被袁崇煥大力運用的西方高科技武器——大炮給轟了個正著。這幫劫匪越是不要命的往城牆跟前死拚,城牆上的大炮就轟擊得愈發得力,在大炮震耳的雷鳴聲和暴雨一樣四濺的劫匪的殘肢跟前,努爾哈赤終於體會到了明朝中央政府的威嚴。但是這個天生的叛亂頭子,沒有打劫到贓物,要退去確實很沒麵子。就在努爾哈赤心有不甘的時候,一顆轟鳴的炮彈落在他的指揮帳篷裏,炸得碎屑亂飛。奄奄一息的努爾哈赤同誌,在他匪眾們捶胸頓足的痛哭聲中,終於鬼哭狼嚎、連滾帶爬的逃回去了。

打劫成性的努爾哈赤死前都不忘打一頓牙祭,他們跑到覺華島上,屠殺了7000來無辜商民,又燒毀了8萬石糧食、2000條船,方才心理平衡,回到了老窩。

可是,一代匪首努爾哈赤,在袁崇煥噴射著火焰的大炮下,終於為破壞和平、分裂祖國、挑唆民族矛盾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個雙手沾滿了東北各族同胞鮮血的劊子手,就此結束了自己那罪惡肮髒的生命。

努爾哈赤死了,為了繼承搶劫掠奪事業,發揚種族屠殺精神,麵對努爾哈赤死後空出來的匪首寶座,努爾哈赤的匪子匪孫們展開了激烈的權力鬥爭,最後以逼死多爾袞他媽,兒子中的老八皇太極勝出當了老大而告終。

這是又一個野心勃勃、利欲熏心,忠實地繼承了劫匪老爹遺誌的家夥,他站穩腳跟後的第一個舉動,依舊是武裝進攻大明中央政府,搶劫財富,屠殺大明百姓。皇太極把他的第一個進攻目標,對準了寧遠和錦州,這兩道大明中央政府堅強支撐起來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