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鬥的激烈程度是空前的。麵對袁崇煥一轟一大片的大炮,皇太極動員起自己手下的劫匪,不要命地獻身於打劫事業,可是匪徒們越是拚命,命丟的也越多,在反複驗證了這個真理後,狂人皇太極絕望地清點了一下周圍還在出氣的東倒西歪的匪眾,慌慌張張地沿著他爹的逃命之路,回到了老窩。
但是,戰爭並沒有完。
被袁崇煥打得頭破血流的皇太極終於明白,有袁崇煥在,他的打劫事業就無法再向前發展一步,所以,必須搞掉袁崇煥。
通過戰場上的較量這種方式是不可能的,因為事實證明,百戰百勝的八旗匪徒們,根本和袁崇煥就不在一個重量級上,要打隻能是找死。可是,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滿清韃子學習好東西天生不行,學習壞東西特別有天賦。對借刀殺人、反間計這種卑劣的伎倆,滿清韃子無師自通,一用就靈。
皇太極用他那充滿肮髒的大腦苦苦琢磨了不少天,終於製定了一個圓滿的方案。他先是故意派人在一個被俘虜的明朝太監附近竊怯私語,說咱們已經和那邊的袁崇煥接洽上了,說好到了什麼什麼時候,就一起動手殺進紫禁城等等。剛巧那個被俘的太監不知怎麼就偏偏沒人嚴加防守,而且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偏偏就有一封袁崇煥和皇太極秘密來往書信,被這位太監發現,順手牽羊,帶著逃回了紫禁城。
崇禎皇帝憤怒了,對滿清韃子的憎恨,無疑被轉移到了滿清韃子的同盟者身上。晚明名將、滿清韃子的克星袁崇煥,就這樣最終被以漢奸罪在菜市口千刀萬剮,悲愴地離開了這個紛亂的世界。
他留給世人的遺物,除了一具被剔剝幹淨的骨架、沒有繼承的後代和多餘的家產外,就是他在生命將盡時吟唱在刑場上的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崇煥走了,以一種極其悲壯的方式,走了,但是他的理想、事業、情懷,卻永遠流淌在了我們中華民族奔湧不息的血脈中。
作為欽犯,他的遺骨沒有人敢於收斂,但是他身邊一位一直忠於他的隨從,冒死將他的遺骨安葬在他曾經抵抗滿清韃子的廣渠門戰場,並且立下遺囑,要他的後代子孫,世世代代為袁崇煥英雄守墳。這一守,從明朝滅亡,到滿清韃子占據中原,到最後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文革,到現在的改革開放,就是漫長的將近400年。
對這一段故事有些陌生的同學,建議你可以看一下台灣作家李敖的長篇曆史小說《北京法源寺》。這本曆史小說的開卷部分,就是對這一經過的記述。
為什麼袁崇煥死了,死得這麼慘,這麼悲壯呢?為什麼他在遭受如此的不公麵前,還要吟誦出一首絕命詩篇,沒有對大明的仇恨,沒有對人民的失望,而有的,隻是對生命的留戀,對滿清韃子至死仍然激戰不休的意誌!
道理很簡單,滿清韃子是所有愛好正義、熱愛和平的善良人民的死敵!雖然在這場空前的民族劫難麵前,由於紛亂的時勢,和嚴峻的鬥爭,政府、人民,都有可能犯錯,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與滿清韃子強加給整個中華大地的苦難相比,而且,為了抵抗這股邪惡勢力,即使我們需要太多太多的付出,那也是值得的!
轟死民族叛亂匪首、屢屢挫敗滿清韃子的英雄袁崇煥,值得我們永遠的紀念!
香港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曾經由衷地讚揚道,他一生最為佩服的廣東人有兩個,一個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另一個就是幾百年前的這位袁英雄。
在流傳於世人的說法中,歪曲總是無所不在。太多不明真相的大眾,總是幾乎眾口一致的傳播說,在袁崇煥英雄被冤殺後,直到滿清的頭領乾隆,在偶爾翻看當年這一段史實時,大發感慨,“龍顏失色”,高風亮節的他,決心拋開民族偏見,還原真相,於是解密了當年的檔案,宣稱是由於自己的祖宗皇太極使用了卑劣伎倆,才讓明朝中央政府殺害了功臣,襯托出自己英明開闊的胸襟,祖宗的足智多謀,和當年“主暗政昏”的大明,以及滿清第一次為敵人平反昭雪的善舉。
可是,事實真的就是這樣嗎?袁崇煥真的是從他血戰終生的敵人那裏,才獲得了清白和光榮嗎?
這是一個無恥的謊言!
在錢海嶽先生的《南明史》中,清楚的記載道,在1644年崇禎皇帝殉國後,大明政府的後續政權,南京的弘光皇帝就在宣布繼承崇禎皇帝職務的就職宣言中,明確宣布:“……複袁崇煥……原官。”第二年,又公開對這位英雄進行國家級別的祭祀。而到了南明的最後一位皇帝永曆皇帝時期,再次正式的大規模為袁崇煥平反,並給他加了一個諡號——“襄湣”。
袁英雄有什麼必要需要滿清韃子平反?滿清韃子這個凶手又有什麼資格為被害者平反?
袁崇煥死了,滿清韃子暫時得逞了,大明的防線,徹底退到了山海關長城一帶。順風順水的滿清韃子首領皇太極,在進行了幾場明火執仗的打劫後,終於在1643年的一天晚上暴斃而亡。那個時候,我還在我們的南安縣城裏上學,對這個萬裏之外的匪首斷氣,根本就一無所知。
但是,這個匪首在他殘餘的那幾年裏,確實為匪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認識到無法完全突破大明辛苦營造的長城防線後,皇太極把他的目標投向了東邊,那個大明最為忠誠的小兄弟——朝鮮王國。
1392年的一天,已經注冊宣布成立大明帝國20多年的朱元璋,收到了幾千裏外鴨綠江東岸的高麗國書,稱效忠元朝殘餘勢力的前任國王已死,現在由一個原來的將領李成桂掌握政權,建立新的國家,這個國家打算和舊元朝劃清界限,效忠大明天朝。這個叫李成桂的人在國書中表示,自己受眾人的擁戴當國王,實在是被逼得沒辦法,現在更換了政權,所以想更改國名,但是自己又不知道叫什麼好,所以擬了兩個國名,請大明中央政府權衡。
朱元璋仔細地看了看新國王擬定的“朝鮮”和“和寧”兩個名字,認為“朝鮮”這兩個字看起來比較亮堂,是啊,太陽從大明朝最東邊的這個島嶼升起,舉國一片朝日鮮明,多好的意境啊!朱元璋毫不猶豫地用筆圈定了這個名字,算是為大明大家庭的這個新成員正式取了個新名字。
大明對這位小兄弟的眷顧,其實不光隻是取了個名稱而已。
遠在明朝創始人朱元璋建立全國政權起,為了拋棄蒙古人的侵略擴張政策,朱元璋同誌以政府名義就莊嚴的對外宣告,有15個自願加入大明大家庭的成員,將不會遭受大明中央政府的任何武力威脅,並將他的這一宣言,通過法令的形式固定下來,要他的後代子孫銘記不忘。新誕生的朝鮮,就是其中之一。
朝鮮王國的臣民對大明的這一誓言感激異常,這意味著從此,鴨綠江將成為友誼與和平的走廊,朝鮮人民連軍隊都不需要成立,更何況去參軍打仗!於是,不管以後誰當了這個國家的國王,每年都毫不例外的派遣使者來到北京,叩見大明皇帝,彙報朝鮮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無論內政外交,都認真聽取大明中央政府的意見,宛如一家。
朝鮮人民的和平生活過了整整200年,就遇到了一股強烈的旋風,徹底打碎了他們寧靜舒緩的生活。
1592年,在日本剛剛完成統一後,狂妄自大、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同日本曆代貪得無厭的侵略分子一樣,悍然越過對馬海峽,侵入了朝鮮王國。
麵對明朝大家庭中朝鮮小兄弟的滅頂之災,應朝鮮國王和臣民的泣血懇求,大明萬曆皇帝和大臣們熱情的伸出了援手,耗盡自己的國庫,派遣大明子弟越過鴨綠江,出國參戰,打響了一場壯烈無比的抗日援朝戰役,在付出巨大的犧牲和高昂的代價後,終於讓侵略頭子豐臣秀吉見了閻王。倭寇們也在扔下一大堆屍體後,連滾帶爬地逃回了日本。
大明朝中央政府的壯舉讓朝鮮國王和臣民感激不已,國王鄭重的發誓,朝鮮將永遠像尊敬父親一樣的尊敬大明,朝鮮王國的存在和使命,就是為了效忠和捍衛大明的東部邊疆,並把對大明中央的忠誠與否,作為衡量朝鮮政府是否合法的重要依據。朝鮮上至國王,下至普通百姓,掀起一股學習明朝、崇拜明朝的熱潮,自稱小中華,以傳播和繼承中華文明為榮。鴨綠江不再是一條將兩岸人民分開的界河,而是明朝大家庭內奔流不息的友誼之河。
在努爾哈赤發動叛亂,挑戰大明中央政府以後,朝鮮人民為了報效大明中央政府當年對朝鮮的“再造之恩”,配合大明政府的軍事行動,積極支持援助,有力的牽製了滿清靼子的叛亂行徑。不僅如此,朝鮮臣民還認為他們的國王對幫助大明中央的舉措不夠賣力表示不滿。憤怒的親明大臣們發動政變,將對大明不夠忠誠的國王推翻,另立新君,奉行高度的忠於大明的政治信條,氣得滿清韃子暴跳如雷。
是的,任何以屠殺和搶劫為目的的政權,根本就沒有合法性可言,所以在1619年,匪首努爾哈赤挑戰中央,發動叛亂後,朝鮮君臣麵對努爾哈赤的甜言蜜語,威逼利誘,哧之以鼻,堅決予以反對。
1636年,滿清韃子的接班人皇太極沐猴而冠,在沈陽自稱為“大清皇帝”時,朝鮮拒絕予以承認,連對滿清韃子派到朝鮮來的代表都拒不接見。當這些劫匪的代表狼狽逃回東北老窩的時候,朝鮮大街上的普通百姓紛紛向這些叛亂分子的代表表示強烈譴責,他們湧上街頭,不少有覺悟的頑皮的小朋友甚至投擲瓦礫碎石,追打這些叛亂分子的代表(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
既然大明中央政府不好啃,那就老頭吃柿子,撿軟的捏。皇太極調整了一下打劫路線,將目標對準了大明的這位鐵杆兄弟——朝鮮。
在皇太極親自率領滿清劫匪大兵壓境,到處燒殺搶掠,將朝鮮國王團團圍住,並綁架了王妃、王子等王室成員,架起大炮,揚言將國王避難的城堡轟個粉碎的威脅下,經過兩次大規模的反抗失敗後,朝鮮徹底被這幫劫匪所綁架,接受了滿清韃子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淪為了滿清韃子的人質。
但是,大明的繁榮錦繡、先進文明,和對朝鮮如父如兄的再造之恩,一直讓朝鮮臣民們思懷不已。他們眼看著滿清韃子肆意的對朝鮮掠奪榨取,卻無力相抗,隻好在內心裏一遍遍的祈禱,期望能有一天,看到中華大地上反清複明的革命實踐能夠成功。這一盼,就盼了漫長的200多年。
在大明滅亡,滿清韃子控製朝鮮的漫長兩百多年中,朝鮮君臣和知識分子在撰寫內部的政府公文和重大典禮時,一直拒絕采用滿清韃子的什麼“順治幾年”、“康熙幾年”之類的字樣,而是一直到清末,都沿用了崇禎年號來記載他們的時間,所以直到清末,仍有私人筆記書寫崇禎
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在朝鮮人的筆下,他們把滿清韃子的曆代頭頭寫成“胡皇”,把滿清韃子的代表寫成“胡使”,表明對這個邪惡政權的鄙視和厭惡。
1704年,正當康熙這個滿清靼子的首領,陶醉在殺光了所有反清複明誌士,實現了千秋萬代、統治中華的“豐功偉績”時,在朝鮮,卻舉行了盛大的紀念崇禎皇帝殉國和大明亡國60周年活動。在剛剛新建竣工、紀念大明的國家紀念碑——“大報壇”前,國王親自身穿孝服,主持儀式,以最為崇高的禮儀,祭奠大明的亡國,以及崇禎皇帝的殉難,並公開宣布為大明永遠“守孝”,期待有一天能夠為大明“雪恨”。
是的,是大明的創始人朱元璋同誌,對著鴨綠江邊的這塊土地和人民,向他們鄭重承諾,大明朝永遠都不會對他們采用武力,並給他們取了一個名字,叫做“朝鮮”,和他們約定為血脈相連的兄弟。
是大明的萬曆皇帝,在大明小兄弟遭受倭寇的大舉入侵,麵臨亡國的危機關頭,毅然應朝鮮君民的請求,不惜來一次大出血,派兵遠征,重新恢複了這位小兄弟的正常存在和秩序。
是大明的崇禎皇帝,在內亂頻仍,自顧不暇時,聽聞滿清韃子在朝鮮肆虐,依舊打算集結兵力,再度出國拯救這個患難相依的小兄弟。
大明,雖然你已經被叛亂者徹底拆毀,化作了曆史中遠去的煙塵,但是你的風骨和氣息,卻長留在了中華的曆史長河中。大明,你永遠是我們朝鮮血脈相連的慈父和的長兄!
大明早都滅亡了,但朝鮮臣民對大明的忠誠和懷念,讓人幾欲落淚。在曆代國王的“守孝”、“雪恨”的影響下,朝鮮苦心秉持著反清複明的信念,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在不甘滿清奴役下奮起的明朝遺民的配合下,徹底砸翻滿清韃子這頭怪獸。
1749年,已經將對華夏大地的奴役控製得固若金湯的滿清乾隆,不知道三千裏江山的朝鮮,他們的國王在對“大報壇”進行改建之時,再一次致祭:“漢官威儀,不可複觀;神州腥氈,不可複掃……”對大明的滅亡,進行了沉重的哀悼,對滿清靼子的暴行,進行了憤怒的譴責。
每一任朝鮮國王,每一年都在這塊紀念大明的“大報壇”前,發出了沉重的悲歎,和深切的期望,他們一直都在等,等著華夏同胞風起雲湧,反清複明的那一天。直到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朝鮮時,朝鮮國王在寫給日本的國書中,依舊稱呼自己為“我朝鮮向為大明東屏……”,以表明朝鮮始終視大明朝為自己的歸屬,而不願臣服於日寇或者滿清的決心,但是在日本帝國主義刺刀的屠戮下,在腐朽無能的滿清韃子的出賣和投降政策下,
朝鮮亡國了,徹底淪為了倭寇的殖民地,但是大報壇前國王每年親臨的紀念,仍然沒有停止,最終到了1908年,日本殖民主義者強行禁止了這一活動為止。
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在1994年的冬天,以韓國亞洲太平洋財團理事長身份訪問複旦大學時,發表演講說道,明朝滅亡後,為了紀念明朝對朝鮮的恩情,朝鮮王國一直堅持祭祀大明,直到朝鮮亡國,持續了300來年。
這是何等的一番情誼,滿清韃子牢牢控製了朝鮮200多年,享有過別人如此的尊重和崇敬嗎?
但是朝鮮還是滅亡了,這也意味著,大明中央政府,以後根本沒有辦法和朝鮮這位小兄弟並肩作戰,相互配合來抵禦滿清韃子的叛亂了,這也意味著,大明中央政府的戰略空間,大大惡化,從此,滿清韃子將會無所顧忌的一路南下,明朝與這些叛亂分子的分界線,就隻剩下北方那道自東往西的長城了。
滿清韃子並沒有多少人,為什麼卻就能連番給大明朝造成如此重大的威脅呢?
結果是這樣的,滿清韃子那點家當,並不具備足以威脅大明的力量,他們之所以能夠常年如此猖狂,是因為他們拉攏了又一支敵人,那就是蒙古的一些奴隸主。
在1368年,大明朝正式注冊成立的那一年,北京城裏的元朝統治者麵對大明浩浩蕩蕩的北伐勁旅,慌不擇路的逃出了北京城,回到他們祖先的草原,繼續過騎馬放羊的生活去了。
其實這也難怪,當年出征北伐的大明軍隊是整個大明的精華,領隊的徐達、常遇春更是身經百戰的一代名將,元朝的統治者,除了逃跑,還有什麼選擇?
就此,元朝原來龐大的疆域,由兩個繼承者所擁有,一個是大明,另一個就是元朝的殘餘勢力,也就是曆史上的所謂的“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