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十一章大明的哀傷(1 / 3)

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十一章大明的哀傷

好了,說了太多了,再回到大明朝吧,這個擁有如此規模的科技實力、高度對外開放、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政治日趨民主、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茁壯成長、文化燦爛、異彩紛呈的世界頭號強國,怎麼會突然崩塌呢?何況我們大明老號的最後一任掌櫃崇禎是出奇的勤奮啊!

我對這一問題常常思索不出答案,後來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文獻後,我才得出了結論:

天意!這完全出自於一次偶然!不是大明腐朽不堪,不是崇禎皇帝和大臣們能力太低,不是李自成能征善戰,也不是滿州八旗天下無敵。這些都不是原因,原因隻有一個:自然界根本難以琢磨的天象異常!

人類在這個宇宙中實在是太過於渺小了!渺小的隨便一個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瘟疫,都會將大批的地球居民無情的瞬間摧毀,盡管他們能夠建起鋼筋混凝土的高樓,盡管他們可以飛上太空、下到海洋,可依舊還是脆弱不已。

明朝後期的輝煌和燦爛絲毫無法改變它被自然界摧毀的可怕命運!

經過後世大量天文學家的縝密研究,終於肯定的認為:在17世紀前後,由於宇宙中幾大行星的運行異常,地球上出現了一個相當長的“小冰河時期”。

這個時期不僅僅是個氣象術語,而是一個奪取億萬生靈性命、導致社會大動亂的可怕魔咒。這場突來的“小冰河時期”,根據氣象學家和天文學家的測算,跨越了幾十年,尤其是從1580年到1644年明朝滅亡這一段時間,氣候的寒冷隻有1000年以前的某個時段才可能會遇到。幾乎所有的太陽黑子消失了長達七十年之久,在這一段時間內宇宙射線的流量降低,因此可以說,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這可能是最為寒冷的一段時期。

氣候的突然轉冷,並且不斷的越來越低,直接導致了農作物的大幅減產。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造成明朝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是陝西、山西,接著河南、河北,再後來山東、江浙、湖南、湖北,大旱災頻繁降臨。在旱災肆虐的同時,另一場災難——鼠疫在山西爆發後,迅速波及了整個華北,連北京城也無法幸免。

一年半載的短暫災害倒問題並不太大,大明朝挺一挺也就挺過去了,可是這場持續長時間和大範圍、高密度的災害終於把大明朝徹底推入了深淵。

地球另一端的歐洲在這場災難中也受到了重創。英國一位牧師在日記中清楚記載了氣候影響導致的艱苦時期:“季節寒冷,日子艱難,玉米和商品的價格上漲,找不到工作……。”由於農業謙收引起的饑荒、瘟疫席卷歐洲,破壞巨大。不少專家認為,曾經在前期流行歐洲的黑死病,也與這場“小冰河時期”有著緊密關係。但是戲劇性的結果則是,由於前期流行於歐洲的黑死病,幾乎奪去了歐洲將近一半人口的生命,所以使得在“小冰河時期”裏最嚴重的階段,歐洲稀少的人口和大量空置的資源,有效的減緩了劇烈的社會衝突和矛盾,為歐洲相對較為平穩的渡過這一難關,提供了基礎。

但是即使這樣,長期的自然災害所導致的社會動亂,依舊難以完全避免。據統計,在法國的普羅旺斯,1596-1635年間發生了108次民眾起義,1635至1660年更多達156次,1661-1715年則達110次。在一個僅有60萬人的社會,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374次的巨大起義數字令人極為震驚!

在嚴重的社會危機麵前,歐洲國家的政府管理職能被予以改革和強化。例如,英國政府逐漸接管了濟貧事務,發展起以濟貧法令為基礎,以政府授權地方官征收濟貧稅,建立濟貧院,實行教區安置為主要內容的一整套濟貧製度,這成為日後讓世界羨慕不已的西方福利製度的起點。

為了應對糧食危機,歐洲各國政府出台各項措施,或者限製本國的糧食出口,或者到國外去采購糧食,而這後一種,直接促使了貿易活動的空前頻繁。

與葡萄牙、西班牙航海家到處圈占殖民地,開啟了東西方的商品貿易不同,糧食危機直接關係到歐洲國家的生存,為此他們派遣了大批的船隊和采購人員到處采購糧食,如1631年,西班牙北部、東部以及葡萄牙爆發了17世紀最為嚴重的饑荒,大量荷蘭商船把波蘭穀物運到法國西南部的南特、波爾多、伯約納,再由那裏的英、法、漢堡船隻把糧食運到伊比利亞半島的裏斯本、阿利坎特、巴倫西亞和那不勒斯等地。在1635年以後,英國船隻經常到法國南部沿海去購買由荷蘭商船運到那兒的糧食,再把這些糧食運到伊比利亞半島。

從上麵這兩則例子就可以看出,荷蘭、英國幾個最為活躍的運輸承包商、糧食販子,從中獲得了切實的利益,充分認識了貿易和中轉的重要,這為他們完全樹立以海洋立國、以商業立國的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

作為另外一個結果,歐洲國家紛紛改進農業種植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培育新的種植作物(其中我前麵說的從美洲引進的玉米和馬鈴薯立功不少),改變飲食習慣和結構。部分國家圍湖造田,擴大種植麵積。通過這些努力,歐洲農業得到迅速發展,提供了充沛的糧食,為以後歐洲實現工業革命、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而可憐的大明呢,在這場危機麵前,由於“小冰河時期”對農業的巨大破壞,致使農業幾乎被徹底摧毀。玉米和馬鈴薯這些耐寒高產作物還剛剛進入中國,並沒有被廣泛的推廣應用。大明沒有經曆可怕的黑死病,所以大量的人口和極度短缺的糧食資源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這樣,在糧食有限而人口無限的矛盾下,即使再標榜清廉的政府,也無法解決黎民百姓的生存問題,很簡單,就跟兩隻猛虎爭搶一頓晚餐一樣,最後隻會有其中一個死亡。因此,一場大規模的動亂不可避免地就此發生了。

和歐洲國家有能力進行救助不同,明朝種地的農民根本連自己的肚子都吃不飽,還談什麼上繳稅賦?大明朝在進行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之後,本來就已經國庫虧空,這時更是連年財政赤字,入不敷出,政府的支出能力被大大限製,以至於在明朝覆亡、李自成打進北京前夕,沒有錢糧可以支配的崇禎皇帝隻能通過向大臣募捐的方式來縮小巨大的財政漏洞。至於賑濟災民,更是有心而無力了。

這裏簡單說一下萬曆三大征吧!這三場明朝萬曆皇帝時期所發動的三大戰役,可以說是明朝中後期規模最為壯觀、戰果最為輝煌的軍事功績。它就是遠征西南的播州和西北的寧夏、抗日援朝這三場戰役。抗日援朝前麵已經講過了,就說一下另外這兩場吧!

1592年,手握寧夏重兵的明朝蒙古族軍官勾結部分蒙古貴族,公開叛亂,打退了明軍幾次進攻,猖狂異常。後來明朝集中兵力,大舉進攻,終於驅散叛軍,攻進寧夏城,徹底鎮息了這場規模浩大的叛亂事件。

1589年,世代鎮守西南貴州、四川播州的官員,公開造反,依仗險要的地勢,屢次擊敗明朝官軍,最後明朝迫不得已,在出動了二十多萬大軍後,方才蕩平了播州,消平了叛亂。

不過,雖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裏,連續三次發動了這麼龐大的戰役,確實耗盡了大明朝的元氣。曆史記載道:“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

明朝的底子就這樣徹底被掏空了!

繼天災人禍之後,與糧食危機、財政崩塌相比,由於東南沿海的連年貿易盈餘,歐洲白銀大量湧入明朝。《晚明社會變遷》中提到:“綜合粗估結果,1570~1644年美洲白銀總共大約有12620噸流入了中國”(相當於3億3653萬多兩白銀)。李隆生綜合了莊國士、von

Glahn、Yamamura&Kamiki、Brading&Cross、Atwell

Reid、Kobata等眾多學者對於明季從日本流入中國白銀的數量估計,得出一個平均值:“明季由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為1億7000萬兩”。綜合美洲和日本的白銀流量統計,明朝時期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在5億兩以上。

除過中國後世學者的研究推斷外,作為當時客觀公正的親曆者——西班牙任命的菲律賓總督1597年在給他的國王菲利普二世的信中憂心忡忡的寫道:“所有的銀幣都流到中國去,一年又一年的留在那裏,而且事實上長期留在那裏。”

菲律賓的一位西班牙傳教士也在1603年的著作中寫道:“中國可說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我們甚至可以稱他為全世界的寶藏,因為銀子流到那裏以後就不再流出,有如永久被監禁在牢獄中那樣……”

白銀太多了!這麼多的白銀堆積在中國,在災荒頻繁的年月裏,在財政體係崩潰、到處糧荒的危機下,導致各種商品價格飛漲,通貨膨脹。口袋裏沒有一分錢,沒有一粒米的大明朝,在飛漲的物價麵前,最終亂成了一鍋粥。

明朝的軍事體係也成為了受害者,由於明朝軍隊實行的是屯田製,軍隊自己種地,自給自足,可是明朝的軍隊基本上大多集中於北方,屯田的地點也在這一區域,正好是“小冰河時期”的重災區,使得軍隊的糧食供給缺口幾乎就是個天文數字,加上已經徹底坍塌的國家財政,糧餉和軍餉長期拖欠,別說和滿州靼子打架了,自己能不能站穩都是個問題。

翻閱明史的人應該不會忘記,明朝軍隊的嘩變次數和規模前無古人。別的不說,就是袁崇煥這位專門負責對滿州戰事的最高官吏,都好幾次十萬火急的親自從這個要塞跑到那一個要塞,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解決將士們由於糧餉和軍餉拖欠而引發的嘩變問題。

明朝軍隊的嘩變,現在的研究者沒有多少人給予重視,但這卻是致命的。滿清封王的四位漢人,也就是投降滿清,幫助其大肆屠殺同胞的四大漢奸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中,最早投降的,就是1633年跪在滿清頭子皇太極腳下、宣誓為主子大殺明朝同胞的孔有德、耿仲明。他們的投降原因,也與糧餉、軍餉被拖欠密不可分。

這兩人的投降,對明朝的軍事震動和影響,實在不可估量。拋卻他們的將領身份和在明軍中的地位、影響力,單就他們把明軍最為先進的看家武器送給滿清主子這一點,大明亡國11年前,就已經被這兩位漢奸在後腰上給捅了狠狠一刀。

這兩位漢奸和商可喜一樣,以前都是明朝駐紮在皮島的總兵毛文龍的手下,後來由於晚明的猛人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所以這兩人就心中不滿,逃到了山東,給當時登州、萊州的巡撫孫元化投了簡曆應聘。

孫元化不是個一般人,他是大科學家徐光啟的學生,跟著老師和利瑪竇研究了不少西方科技知識,對西洋的火炮和火器技術,有著獨到和精深的研究,因此也是明朝軍隊中唯一一位世界一流的火器專家和軍械工程師。在他的手下,自然不消說,雲集了一批精通火炮、采用西洋戰法的葡萄牙工程師和中國工匠,是明朝軍隊中建製最為完整規範、采用西洋戰法的唯一一支高科技軍隊。

孫元化曾經鎮守過遼東,因此對遼東將士普遍厚愛,於是就收容了孔有德和耿仲明,並給安排了個將領的職務。

在前線吃緊求救之時,孫元化派遣孔有德率領8000人前去支援,但是由於糧餉缺乏,在行軍途中,這支軍隊竟然一怒之下造反了,真正的敵人滿清不打了,反過來掉轉方向往回路殺來,由於有耿仲明等人在城內做內應,登州最終被攻陷。

就此,孫元化苦心經營,花了無數心血積攢起來的二十餘尊紅夷大炮、三百來尊西洋火炮、十萬兩餉銀,還有其它大大小小的西洋武器裝備和那些中外工程師、技術人員,都成為了孔有德的戰利品。

在孔有德於1633年投降滿清後,滿清最為奇缺的這些西洋巨炮、火器和工程技術人員就此為滿清所掌握,成為了明朝的惡夢。

明朝與滿清交戰,最大的優勢就是西方火器和水軍。因為和滿清是陸地作戰,所以水軍發揮不了作用,因此火器極為重要。當年就是依靠火器,袁崇煥才會孤守堅城,用大炮轟退了滿清的一次又一次攻擊,連努爾哈赤都最終被大炮給轟死,而現在,明朝沒有這一優勢了。滿清用這些巨炮和火器,加上他們凶惡的騎兵,讓明朝軍隊從此失去了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