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十一章大明的哀傷(2 / 3)

崩潰就是因為糧餉問題,讓明朝的軍事優勢徹底,剩下的,隻有那一溜長城了。

可是暴亂的農民卻不會麵臨長城的阻隔,他們沒有體諒國家的困難,沒有拿起武器去向滿清叛匪要吃要喝,而是一路衝殺而來,找已經窮的什麼都沒有的崇禎皇帝算賬來了。

據科學家的計算,這場千年不遇的漫長“小冰河時期”在1650年前後結束,地球從此逐漸恢複了正常溫度,可惜,大明朝在支撐了幾十年之後,卻沒有再撐完最後的這6年,就此轟然一聲,徹底坍塌了。

可憐的崇禎皇帝一直不明白,他鞠躬盡瘁、嘔心瀝血,把所有的一切都花費在挽救大明的努力上,它勤奮、儉樸、熱愛人民、堅決抵製山海關以外努爾哈赤挑起的叛亂,可是究竟做錯了什麼,上天還是要滅亡大明朝?

是的,崇禎皇帝不明白,他不明白這個人類曆史上極為罕見的小冰河氣候徹底摧垮了大明朝的物質生產基礎,瓦解了大明政權的統治秩序!別說是他,就是換作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無法杜絕這一人類麵臨的不幸!

反政府武裝頭頭、暴民李自成帶著他的造反隊伍已經打進了北京城,現在歸屬於崇禎皇帝支配的,隻有紫禁城這塊巴掌大的地方,並且隨時將被這些造反組織破門而入,破壞一空。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上天要這麼懲罰大明?

崇禎皇帝悲憤、無奈、痛心、絕望,在這場滅頂之災跟前,終於疲倦不支,精神奔潰。

他提著一柄長劍,來到居住的後宮,砍死了自己的妻子嬪妃,跌跌撞撞的又來到了自己兩個女兒的閨房,看著自己平日裏千般寵愛的千金,他心痛欲裂,一陣眩暈,咬牙揮劍砍去。6歲的幼女已經倒在地上,沒有了呼吸,另一個十幾歲的女兒見平日裏噓寒問暖、關懷備至的父親突然這樣殘忍,嚇的驚叫道:“我們可是你的女兒啊!”

可憐的崇禎已經什麼都顧不上了,他看著自己素日疼愛不已的女兒,隻好用衣袖遮住婆娑的淚眼,悲歎道:“誰讓你偏偏生在帝王之家?”

是啊,一旦李自成的暴民進來,自己的掌上明珠、皇家的金枝玉葉,怎能逃脫那些亂民泄憤式的淩辱?不就是一死嗎?壯烈的死,總比恥辱的苟活要好一些吧!崇禎咬緊牙關,一劍砍去,哢嚓一聲,這位大明朝的長平公主應聲倒地。

父親的一劍砍斷了公主的一條胳膊,公主倒在地上,暈死了過去。不過她並沒有死,因為她還要給金庸、梁羽生等武俠小說家留下一段曲折動人的傳奇。

失去了一條胳膊的長平公主最終幸運的存活了下來,她化妝成民間女子,在這個亂世中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最終遇到一位神功蓋世的藝人,煉成了絕世神功,她有了另外一個名稱,那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江南七俠的師傅、清初武林泰鬥——獨臂神尼。

砍死女兒的崇禎皇帝心中在汩汩地滴血,他來到兩個兒子的跟前,拉住已經嚇傻了的兒子的手,慟哭言道:“你們今日是太子、王子,北京城破,你們就是百姓小民……各自逃生吧,不要戀我。朕必死社稷,也無麵目見列祖列宗於地下!你們出宮後千萬謹慎小心,見到做官的人,長者呼為老爺,年輕的呼為相公。如遇平民,長者呼為老爹,少者呼為老兄;呼文人為先生,呼兵士為長官……”

舔犢情深,崇禎皇帝淚落如雨,叮囑不已,直到送走孩子們後,他披頭散發,跌跌撞撞,在身邊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故宮後麵的景山。望著北京城裏李自成部下燃燒起的衝天火光,聽著黎民百姓在動亂中發出的陣陣慘叫,崇禎皇帝的心裏充滿了悲憤和無奈、冤屈。看到國破家亡,已經成了孤家寡人的崇禎皇帝,對自己生命將盡時仍追隨身邊的太監王承恩,感激地說道:“我已是亡國之君,改朝換代,在所難免,你趕快離開這裏,尋找一條生路去吧!”

這位忠厚的太監大哭著說:“陛下既然遭此不幸,我也應該陪伴陛下於地下,怎麼能苟且偷生呢?”

崇禎皇帝聽完,悲歎不已,在咬破手指留下血詔後,把頭伸進了那個打好的圓環,上吊而死。

太監王承恩見崇禎皇帝自縊後,也在旁邊投繯自盡。

大明的最後一位皇帝死了!在中國合法、被各階層人民普遍認可的最後一位皇帝,死了!

這一天,按照中國人常用的夏曆,就是1644年3月19日。

幾天後,李自成在皇宮太監的報告下,終於找到了崇禎皇帝。36歲的皇帝長發覆麵,光著一隻腳,懸掛在萬歲山的一棵歪脖子槐樹上,素白的衣袖上,寫著幾行潦草淩亂、咬破指尖留下的血字:“朕自登極十七載,三邀天罪,致虜陷地三次,逆賊直通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顏見先皇於地下,將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可將文臣盡行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一人。”

可憐的崇禎皇帝死了,這個曆史上少有的勤奮、儉樸、敬業愛崗的皇帝,他完全有向南逃跑的機會,或者割地賠款的條件,或者出城投降,可是他都拒絕了,而選擇了“天子守國門”的信條,死在大明的首都了,這和後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帶著光緒拋下首都臣民,一路往西逃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這位身世坎坷、命運可悲的大明末代皇帝的離世,我常常感到歎惋不已!

大明朝也隨著崇禎皇帝的離世,而徹底緩步離開了中國的曆史舞台。對於中國最後一個依靠合理、合法的方式,取得了全國人民的擁護,並建立起全國政權,進行有效管理的王朝的覆滅,它的滅亡,蘊含了太多的曆史的滄桑!

很多具備曆史啟蒙知識的人,總是義正詞嚴的指責明朝統治的黑暗、皇帝的昏庸,並對滿清韃子曆代的頭領大加讚頌。對此,我也不想多說什麼,青菜蘿卜,各有所愛,就跟偏偏總是有女人對整天打架的街頭混混愛慕不已一樣,他人無權予以幹涉。但是,對那麼多憑借錯誤的曆史依據,得出擁清反明觀點的同仁,我總是忍不住有些想表達的衝動。

明朝,真的就是這樣嗎?

明朝的皇帝確實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例如創始人朱元璋大殺功臣、朱棣發動靖難之戰、宣宗愛好鬥蟋蟀、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部落俘虜,武宗更是荒唐滑稽,足以超出了你我的想象,而嘉靖皇帝一心熱衷於修道成仙,讓嚴嵩把持朝政,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更是荒誕不經,整天沉溺於木匠活,把國家事務交給魏忠賢,致使朝政紊亂,直到末代皇帝崇禎上台,收拾了魏忠賢等太監勢力,民心振奮,本來指望重新走上康莊大道,可不料在小冰河災難氣候的肆虐下,大明朝終於被大自然給徹底擊垮了。

曆史並沒有選擇滿清韃子來作為中華大地的主人,可是,偏偏就是這些叛匪,在當時、當地特殊的種種因素下,依靠屠殺和恐怖,成了最大的獲利者。

我想,在崇禎皇帝閉上他痛苦的雙眼時,做夢都不會想到,山海關外的滿清韃子,會是占據大明河山,會是黎民百姓的統治者,不光崇禎皇帝,很多人,在1644這一年,都不會想到,也不會支持。

但是,事實畢竟是事實,滿清韃子占據了中國曆史舞台的中央。雖然其中可以探討爭論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唯一我可以肯定地是,這是曆史的偶然,並不是必然!也就是說,它的偶然成分占90%,必然成分在10%以下。

前麵我已經詳細地說過,努爾哈赤是明朝中央政府下的一個民族自治地區的部落酋長而已,所以,在大明朝實行民族平等的基本國策時,努爾哈赤發動的民族叛亂和民族分裂事件,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破壞民族和諧與平等的違法和非正義行動,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治機構,也就是滿清政權,是一個完全不合法、依靠屠殺和恐怖建立起來的暴力政權。

而大明朝的建立,卻是順乎天心、合乎民意的一場偉大的民族解放運動。在元朝把全體國民分為四等人的民族壓迫和歧視下,叫花子、無產階級的傑出代表、小和尚朱元璋同誌積極參加民族解放運動,經過一次次殘酷的軍事鬥爭和艱苦卓絕的革命洗禮,終於把欺壓廣大漢族同胞和各個兄弟民族的蒙古貴族趕出了北京城,恢複了唐宋時期的那種各個民族和睦相處的難得局麵。雖然他大殺功臣,這一缺點我並不想否認,但是他嚴懲腐敗、關心民生的種種舉動,卻是史書白紙黑字完全予以記錄下來的。

例如,在《太祖實訓》中,就如實地記錄下了朱元璋同誌的反腐決心:官員如果有貪腐行為,老百姓可以檢舉揭發,並將他捆綁起來押送到京城,非但當地政府不許扣留攔截,而且所經之處,當地的政府接待部門還要管吃管喝,以保證順利到達京城。

這就是大明朝,這就是朱元璋同誌的執政理念,而至於那些剝貪官的皮、做成標本到處樹立,以懲戒腐敗分子的舉動,更是數不勝數。

滿清這樣反過腐敗嗎?哪一個封建王朝這麼強烈的進行過反腐?

也許有人抨擊我這是吹捧,那我就選擇一個記載於正史——《明史》上的故事吧!

明朝建國初期的開國功臣朱亮祖,被封為永嘉侯,也就是省部級官員,由於在廣東任職時,貪贓枉法,被廣東番禺的七品縣令給揭發檢舉了。由於朱亮祖同誌位高權重,戰功卓著,又在上麵認識不少高幹,所以他就擺平了此事,而且打擊報複,把這位正直的小縣令給迫害死了。

這件事被朱元璋同誌直到了,他在第二年召朱亮祖來到京城,經過親自審理,終於查清案情,為了反腐倡廉,朱元璋同誌毫不掩飾的對腐敗蛀蟲表達了強烈的憤怒,朱亮祖同誌被活活用鞭子抽死,而那位含冤而死的小縣令也最終被平反昭雪,作為反腐倡廉的英雄而被樹立了榜樣。

至於其他的繼任皇帝,他們的缺點我也不想隱瞞,是的,他們很多人並不是一個極其英明的國家領袖,但是,他們的身上,卻都毫無例外的流淌著大明朝拒不屈服、鐵骨錚錚的華夏風範。

朱棣同誌雖然犯過很多錯誤,但是卻5次遠征蒙古,率領大明將士與彪悍的蒙古騎兵鏖戰於大漠戈壁,打得蒙古騎兵望風而逃,徹底打碎了成吉思汗家族對蒙古各部落的控製,繼漢武帝之後,再一次打出了華夏農耕民族的威風。

至於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抓去的明英宗、麵臨猖狂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陳兵鴨綠江邊的萬曆皇帝、被李自成和滿清韃子肆意侵擾的崇禎皇帝,還是最後被滿清韃子俘虜的南明弘光皇帝、隆武皇帝、邵武皇帝,以及永曆皇帝,都沒有像滿清末代的那幾個統治者一樣去選擇屈膝投降,或者割地賠款,通過出賣國家利益,和敵人談交易來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這些明朝的皇帝,都是抱著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決心,來麵對他們麵前的那些惡棍們。

許許多多的真相,都在曆史的煙雲中,支離破碎,撲朔迷離,在滿清韃子組織撰寫的《明史》中,大明朝的皇帝們,被他們描寫成一大群的暴君、弱智、瘋子、不務正業者,對此我也不想辯白什麼,因為我沒法穿越到明朝去佐證這些,所以,就由著滿清韃子在那裏宣布吧!

但是,滿清韃子無意間記下來的隻言片語,卻完全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已經隱匿於曆史風塵中的大明朝的那華貴的一角。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慷慨激昂、氣壯山河的宣言,以大明祖訓的方式向大明曆代皇帝灌輸了這個朝代不屈的風骨。這個朝代也許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他的剛烈、血性,卻是曆史上難得一覓的一道風景。

讀到這一句,我們才可以理解,為什麼當國家政權麵臨一次次危機的時候,大明各個皇帝從來不像滿清韃子一樣大肆出賣領土、屈膝求和,簽訂一係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厚顏無恥的聲稱:“以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為什麼崇禎皇帝在臨死之前沒有想過投降,沒有想過和滿清韃子和親,稱臣納貢,沒有想過逃出北京,到南京後與滿清韃子或者李自成簽訂和平條約,劃江而治,而是毅然堅持與首都共存亡,留下一行血書:“朕無顏見先皇於地下,將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可將文臣盡行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一人。”

為什麼當明英宗被蒙古部落在土木堡之變中抓走,開出條件要大明朝拿黃金來贖回去時,卻被大明朝的臣子們嚴詞拒絕,連價碼都不願意商量,並且在沒有皇帝的條件下,和手握著皇帝這個人質的蒙古部落大打出手,再一次將他們打得頭破血流,而毫不畏懼這位人質——他們領袖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