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十章燦爛的晚明
1623年,來到明朝的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翻譯增訂出《職方外記》一書。這本書圖文並存,卷首為五大洲總圖,卷一至卷四分別述說亞洲、歐洲、美洲和南極地方,每卷都有總說與分說,介紹各國風土物產。卷五為“四海總說”,介紹海名、海島、海族、海產、海舶、海道等。伴隨西方世界地圖和地理學說在中國的流傳,使中國人開始了解全球的地理概況,增長了不少地理知識,同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一樣,讓中國人更進一步的了解了世界。
作為晚明的重要科技成果,1634年,明朝官方編纂了《崇禎曆書》。在這部長達137
卷的曆書中,采用了丹麥天文學家第穀的宇宙體係。此體係認為,日月在不同層次圍繞地球運轉,其他行星圍繞太陽行轉,這雖是介於哥白尼與托勒密之間的折中體係,但在中國第一次衝破了地球中心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書中引入了明確的地球概念和西方經緯度測定計算方法,使天文計算,特別是日、月蝕計算比傳統方法更加精確,並首先采用360
度製,一天為96 刻,經度以12
次為係統,緯度從赤道起算至90度,比傳統方法計算起來更為簡便。此外,《崇禎曆書》以本輪、均輪體係解釋天體運動的速度變化,使中國天文學從代數係統轉向幾何係統。《崇禎曆書》的編就,說明中國天文學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1637年,一位屢試不第的江西舉人宋應星,在往返五次進京趕考的長途跋涉中,對沿途所見的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連五次的名落鬆山,讓他看清了科舉製度的腐朽和沒落,也更讓他意識到了勞動人民的從事生產和創造的偉大。就這樣,一位本來熱衷於功名的封建學子,徹底唾棄了“學而優則仕”的腐朽信條,轉而將他的一生,投身於自古讀書人都不屑從事的生產實踐活動。
經過了艱辛的整理和總結,1637年,凝聚了宋應星同誌全部心血,代表了晚明時期科學發展水平和農作技藝的巨著——《天工開物》,終於刊刻出版了。這本書詳細總結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製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圖。內容囊括了糧食作物的種植、蠶絲的加工,還有鹽、糖、紙張、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修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製,以及榨油、釀酒,寶石加工、兵器製造等。簡單的說,晚明時期所有的日常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能,都被涵蓋在了這本書中,可以說,這是古代中國的科技百科全書。尤其可貴的是,書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書中還有關於密封加熱冶煉"倭鉛"(即鋅)方法的記載。明代的錢幣"永樂通寶"(1403-1424年)有的含鋅高達99%,歐洲到十八世紀才開始冶煉鋅。書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
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宋應星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同時期的安徽進士方以智,也從學習封建四書五經的牢籠中跳脫出來,尤其是在與西方傳教士畢方濟、湯若望的交往中,對自然科學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認真的研究,他撰寫出了《物理小識》一書,在卷7中,記載了煉焦炭的方法(“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而歐洲直到1771年才開始煉焦。
而到了1639年,明朝傑出的科學家徐光啟寫成了著名的農學著作——《農政全書》,彙總了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百科知識。
而軍事方麵,晚明時期再次閃現出奪目的光輝,1642年,南京出現了那個時代的先進武器——遂發火槍。
1642年,麵對當時廣泛蔓延的瘟疫,江蘇的醫學工作者吳有性,經過分析研究,寫成了《瘟疫論》一書,建立了一套防治瘟疫的理論體係。
這時期,明末光學儀器專家孫雲球在蘇州自製的“千裏鏡”,據民國《吳縣誌》上說,在城郊七裏外的虎丘山上用此鏡觀察城內,景物如在眼前,可見“千裏鏡”已大大超過目測能力。這可以說是我國自製望遠鏡的開始。此後,徐光啟用望遠鏡親自進行月蝕觀察,發出了“與目測迥異”的感慨。
晚明的科技著作太多了,我也實在無法一一詳解,下麵就把那些具有世界級水平的著作簡單列舉一下:
時間書名作者作品種類
1607年《測量法義》利馬竇、徐光啟中文原著
1611年《表度說》熊三拔中文原著
1612年《泰西水法》熊三拔、徐光啟中文原著
1613年《幾何原本》利馬竇、徐光啟中文原著
1613年《同文算指》利馬竇、李之藻中文原著
1614年《乾坤體義》利馬竇中文原著
1614年《圓容較義》利馬竇、李之藻中文原著
1615年《天問略》陽馬諾翻譯著作
1626年《遠鏡說》湯若望翻譯著作
1628年《寰有詮》傅泛際、李之藻翻譯著作
1631年《名理探》傅泛際、李之藻翻譯著作
1634年《奇器圖說》鄧玉函、王徵翻譯著作
1636年《主製群征》湯若望翻譯著作
1637年《寰宇始末》王豐肅翻譯著作
1637年《五緯曆指》羅雅穀翻譯著作
1637年《性學粗述》艾儒略翻譯著作
不可考《建築十書》古羅馬建築學家維特魯維翻譯著作
不可考《數學劄記》荷蘭數學家軍事工程學家西蒙?史特芬翻譯著作
不可考《礦冶全書》德國礦冶學家喬治?鮑爾翻譯著作
不可考《各種精巧的機械裝置》意大利工程技術專家拉梅裏翻譯著作
不可考《測量全義》羅雅各翻譯著作
不可考《天體運行論》哥白尼翻譯著作
不可考《哥白尼天文學概要》開普勒翻譯著作
不可考《地中海航海術》不可考羅馬版
不可考《比例規解》羅雅穀翻譯著作
不可考《地球表周與其直徑的關係》不可考翻譯著作
不可考《宇宙儀》雅克?貝鬆翻譯著作
不可考《皮埃爾勒孔特發明陸海雙用幾何天文測輻儀製造與用法》不可考翻譯著作
不可考《磁石測量法》紀堯姆?德諾噸涅翻譯著作
不可考《神功催吐藥》薩拉?安吉魯翻譯著作
不可考《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鹽度,漲落潮海流流動因果實論》克洛德?舉雷翻譯著作
8 |; x0
O-當時創作和翻譯的還有《崇禎曆書約》、《物理小識》、《數度衍》、《名理探》、《寰有詮》、《坤輿格致》、《旋韻圖》、《幾何體論》、《幾何用法》、《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資》、《遠西奇器圖說》、《學曆小辯》、《日月星晷式》、《渾蓋通憲圖說》、《經天該》……等七千餘冊。
上麵這些閃耀在晚明夜空的群星,仔細翻看他們的履曆,可以看到,他們很多人其實可並不是什麼純粹的科學研究者,而大多都是朝廷高官,或者知識分子中的領袖人物。
像利馬竇到京城後感慨的那樣,如果他不向中國的上流階層提供西方科技知識,這些中國的精英人物就對相互交往沒有多大興趣,來拜望他的人也就遠不如從前,而在進行科技交流的過程中,很多中國最高等級的官員和知識分子都參與進來研討商量,如楊廷筠、李之藻、葉向高、馮應京、曹於汴、趙可懷、祝宰伯、吳大參。其中葉向高在1608年後曾三次擔任明朝萬曆時期最高級別的文官——內閣首輔。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現,說明在晚明時期,學術環境開放、政府支持,官員和學者階層普遍接受、研究和翻譯西方科技著作,大量的中國知識分子和官僚人士,熱衷於東西方的科技交流和學習,掀起了一股重視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的熱潮,這是中國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看到的,這也說明明朝政府和民間掀起的科技熱情,並不遜色於歐洲。
相反,1644年以前,西方科技發展還很不明朗,日後光芒萬丈的牛頓那時候還在吃奶,萊布尼茲尚未出生,波義耳和帕斯卡尚處孩提階段,伽利略被判終身監禁,笛卡爾隱居荷蘭,科技成就並不比中國占有優勢。
當然,我說的這些可能被有些同學認為我是在往明朝臉上貼金,那我就借用專業人士的評價吧!
英國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認為:“由於曆史的巧合,近代科學在歐洲崛起與耶穌會傳教團在中國的活動大體同時,因而近代科學幾乎馬上與中國傳統科學相接觸。”“在明代,中國的傳統數學、天文學由於西學的到來而複興。到1644年中國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和歐洲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它們完全融合,渾然一體了。”
著名科學家陳美東在《明季科技複興與實學思想》中認為,明末“中國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錦,西來的科技知識,更是錦上添花”、“群星燦爛,成果輝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史學者席澤宗曾高度評價這一時期中國在科技方麵取得的成就:“在短短的67年中(1578~1644年)出現了這麼多的優秀科學專著,其頻率之高和學科範圍之廣,在中國曆史上是空前的”。
許多國際權威人士一致認為,直至1644年明朝結束時,中國和歐洲的科學技術水平基本是旗鼓相當的。
好了,這群星閃耀的明朝科技成就先放在一邊,大明朝還有什麼自己鮮明的特色?
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有!
我們就從一本流行於明朝的圖書說起吧!這本書名氣極大,可惜你和我,還有許多人都不會看到原版,因為這是一本人人皆知的禁書——《金瓶梅》。
《金瓶梅》的內容我就不說了,它描述了西門慶和周圍幾個女人的日常生活,而由於露骨的性描寫和驕奢淫逸的生活寫照,使它既被讚為四大奇書之首,卻又被一直禁止傳播,擁有的讀者很少。
這麼一部禁書,直到21世紀的今天,不但我無法看到,就是你也不大可能通過常規途徑看到,因為據說這本書的原作,基本上隻有中文係教授以上資格的,才有機會研讀,可是,為什麼這麼一本談之色變的禁書,卻會在300多年前的明朝誕生?之前的宋朝、元朝,還有後來的滿清,才子文人遍地都是,為什麼就沒有這麼一部小說問世?
我思考後的答案很簡單:是由於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社會所呈現出來的寬容和繁榮。
在氣勢恢宏、博大精深的唐王朝,武則天可以公開隆重的選拔性夥伴;那個時候貴族婦女所穿的低領露胸裝束,放到現在也不多見;整個社會對男女性活動的寬容,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以至於很多學者認為,唐王朝應該是一個高度性開放的社會。與之相伴隨的,是唐王朝的科技、文化、政治、生活等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唐朝滅亡以後,經過長時間的紛爭和戰亂,才出現了統一的王朝——宋朝,但是,也就在這一時期,程朱理學甚囂塵上,一批批掌握話語權的知識分子,打著孔子的旗號,聲嘶力竭的喊著“存天理、去人欲”,大肆閹割中華民族的創造思維和個人稟性。在他們的眼裏,每一個人都應該被打造成一個模式、一種思維,才是社會發達的標誌,為此,他們發動輿論,一次又一次的對被統治者進行精神洗腦和心理扭曲。在這一次比一次慘烈的閹割中,楊家將被殺、嶽飛慘死,宋王朝始終軟弱無力,失去了哪怕一點點陽剛之氣,最終,北宋的大小皇帝和皇族親眷,被滿清的祖先——金國給帶到東北去任意蹂躪至死,南宋皇帝也被蒙古騎兵趕進了大海圍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