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三章大航海時代(1 / 3)

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三章大航海時代

1500年的大明王朝,通過愚不可及的統治者的一紙詔書,徹底宣布了中國人邁向大航海時代的努力的終止,從此,世界大航海的光輝時代,中國人的身影徹底消失了!

就在大明朝無數正直愛國憤青們猛烈的批判鄭和的航海舉動,把屁股對準海洋,停止了中國自古以來就夢想的尋找西方、探索世界的步伐的時候,地球大航海時代的大幕卻在西方轟轟烈烈的拉開了!

西方發起的轟轟烈烈的大航海運動說起來竟然讓人驚訝,因為一個普通的旅遊愛好者竟然在其中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叫馬可?波羅。

按照目前大體上一致的說法,古老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有兩位親兄弟因為販賣東西賺錢花,加上膽子比較大,為了做買賣竟然一直跑到了中亞。也不知這兄弟倆是怎麼做得買賣,竟然和當地的蒙古高官打上了關係,被帶領著來到了蒙古大草原,見到了蒙古大汗忽必烈。

忽必烈對這兩位西歐來的金發碧眼的異族同胞熱情異常,跟他們整天混在一起,除了補充一段時間歐洲的曆史地理知識後,在這哥倆返程時,忽必烈利用學習來的知識,鄭重的請他們帶個口信給歐洲教皇,以便教皇派人來東方傳教。

這哥倆遊曆了一趟,回到威尼斯時,已經都好幾年過去了。威尼斯還是老樣子,隻是劃著小船出來迎接他們的,是其中一位的兒子馬可?波羅,已經長成了一位少年。馬可?波羅看起來也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坯子,聽到父輩講起東方的旅行見聞和中國的富裕繁華時,這位不務正業的少年被深深吸引,羨慕不已,一再的要求跟隨父親,前往中國去開開眼界。

看起來馬可?波羅的運氣也不錯,他遇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父親。這位父親沒有囑咐馬可?波羅在家裏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按時完成作業,不能胡思亂想,要一心一意搞好學習之類。作為具備培養一位偉大旅行家素質的父親,他慨然允諾了兒子的請求。

馬可?波羅的父親還是很守信的,他們哥倆在見過教皇,拿到教皇致忽必烈大汗的禮物信件之後,前往東方,去向忽必烈大汗交差。也就順便捎帶上了馬可?波羅。

3年多以後的1275年,這大小3個金發碧眼的國外友人,橫穿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漠和戈壁荒原,進入到了中國,喀什的美味、敦煌的石窟,給他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不久,他們就被帶到了忽必烈跟前。

愛好旅行的馬可?波羅小朋友,就這麼認識了這位“萬王之王”的忽必烈。馬可?波羅能說會道,聰明伶俐,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擅長和領導打交道。他在中國一共呆了17年,可以說順風順水,混得十分的風光。按他的敘述,他受到了忽必烈大汗這位最高領導的高度信任,不但不用精心準備,去嘔心瀝血的參加公務員考試和民主推選,而且也不用從基層做起,一帆風順的就當起了元朝的大官,在中國的很多地方直接當了一把手。這其中,據馬可?波羅的自述,他曾經就在京杭大運河邊的揚州當過3年的總管。

到處都是繁華似錦,馬可?波羅在異國風情中,樂不思蜀,可是時間一長,雖然日子過得滋潤,有官坐,有肉吃,也很威風,但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窮窩,威尼斯雖然破,但畢竟才是自己的家鄉啊!

馬可?波羅開始想念萬裏之外的家鄉威尼斯了!他的思鄉之情越來越濃烈,雖然向領導請了好幾次探親假,可惜信任他的忽必烈皇帝卻一直希望他能長留在中國為大元朝效力。是啊,領導這麼熱情,對自己這麼信任,交給自己這麼重大的任務,能辜負領導的一片好心嗎?怎麼能老提自己的家呢?該一心一意為建設大元朝發奮圖強才是!

可惜馬可?波羅的思想政治水平實在跟不上大元朝的高層精神,威尼斯的那一條條水溝,和穿行在水溝上的那一條條小船,時刻在他的夢裏縈繞,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這思鄉的痛楚中,馬可?波羅同誌迅速的憔悴了!

偉人說,機遇是為有頭腦的人而準備的。這話是有些道理,就在馬可?波羅瀕臨絕望,以為自己最終會埋骨中國的時候,一個偶然的回鄉開小差的機會卻意外的來臨了!

1292年,因為最高領導忽必烈大汗要送一位皇族少女去一個阿拉伯國家去成親,伴郎的任務,碰巧落在了馬可?波羅的頭上。

老子終於等到這一天了!

大元朝的外國僑民——馬可?波羅同誌欣喜若狂,很好的把為國與為己巧妙的有機結合在了一起。

船到阿拉伯,將這位待嫁新娘順利地塞給異國新郎後,圓滿完成伴郎任務的馬可?波羅同誌,沒有調轉船頭,向領導回來稟報,而是像離弦的箭一樣,繼續向著太陽落山的那個方向,一鼓作氣的一直向西,長途跋涉回了歐洲。

1295年,整個威尼斯被轟動了!因為那個叫馬可?波羅的小子在整整消失了20多年,突然莫名其妙的出現了。按照常理,人們都以為他早就化作一堆白骨了,可是看著這個眼前一身奇怪的裝扮,帶著無數的奇珍異寶,說著威尼斯方言的馬可?波羅,人們驚呆了!

這小子發大了!

馬可?波羅就這樣成名利雙收,成為家喻戶曉的富翁和見過世麵的大人物。本來他完全可以安享富貴,不料想他急切的渴望回到家鄉,也意外的渴望到了一場戰爭。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中,一直習慣於不安分守己,愛湊熱鬧的馬可?波羅也花錢買了一隻軍艦,親自駕駛著跑進去橫衝直撞。可是擅長旅行和賺錢、玩的他,打仗能力確實不敢奉承,沒幾下,就被敵軍抓去當了俘虜。

陰暗潮濕的牢房裏,見過世麵的馬可?波羅無事可幹,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他開始總結自己傳奇般的人生,尤其是在中國的那段天堂般的經曆,讓馬可?波羅刻骨銘心。

牢房裏的獄友魯思梯謙認識幾個字,對寫字比較有興趣。和馬可?波羅一樣,這位仁兄也比較健談,他被馬可?波羅一直念叨著的東方奇遇所吸引,於是拿起筆來,記下了這個歐洲最早的中國旅行指南。它就是震驚歐洲,風靡幾百年的驚世之作——《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給歐洲帶來的巨大衝擊,是後來流行於我國的那本《西遊記》所遠遠無法比擬的。

“……十英裏的地方來建造王宮,並將整個王宮分成三個部分。王宮中 央有一座高大的宮門以供進出,門的兩邊,在平地上各有一個宏偉的大殿,

大殿的屋頂由幾排石柱支撐著,而這些圓柱則是用美麗的天藍色和金黃色裝 飾的。麵對大門,離王宮稍遠的地方也有一個大殿,比那兩座更加恢宏,其

屋頂裝飾得也更富麗,石柱是鍍金的,裏麵的牆飾有表現前代各位君主功績 的曆史圖畫,精美絕倫。……”

馬可?波羅如此繪聲繪色的向人們講述著東方無處不在的黃金和奢侈。

其實這隻不過是馬可?波羅描寫的中國的一角,它的富裕和繁華,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東方,天堂一定就在東方!歐洲人被馬可?波羅的講述刺激得幾乎發了瘋!

而故事的講述者,被成千上萬的粉絲羨慕不已的馬可?波羅,在1324年平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麵對那麼多為這本書中展示的如夢似幻般的東方中國所癡狂的大眾,和他們中一些人難以相信的質疑,包括他的一部分親友,都在他臨終前再次要求他作出澄清。

“哥們,你都快不行了,就說句實話吧!證明你在書中說了一個大謊言,這樣你就不會褻瀆上帝,靈魂就可以得到安寧,飛身天堂了!”

馬可?波羅的親友在這位講述者咽氣前,都希望即將告別這個世界,拋下一切榮辱,等著靈魂被上帝召見的馬可?波羅,能夠鼓起勇氣,告訴世人,讓他們徹底結束那種癲狂狀態,因為天堂一樣的東方,其實隻不過是一個臆想而已!

可是他們非常失望,因為身為基督徒的馬可?波羅,在向上帝報到的途中,再一次很肯定的說道:“我還沒有說出我親眼看見的另一半!”然後吐出了最後一口氣。

那一切幻影一般的迷夢竟然是真的?真的,千真萬確是真的?

可是馬可?波羅死了!沒有人可以再來予以澄清,也沒有資格澄清!雖然從他死前直到死後,一直到現在的21世紀,一大堆人都在為他到底來過中國沒有而大打口水戰,可是卻還是有相對多數人相信馬可?波羅故事的整體真實性。最起碼,馬可?波羅死後的100多年,有一個人對馬可?波羅的奇特故事深信不疑。

書中那個充滿了神奇和美麗的國度,到底在哪裏呢?

西方歐洲的海岸邊,麵對遼闊無際的大西洋,這個手捧《馬可?波羅遊記》的意大利青年常常望著浪濤滾滾的海洋神往不已,沉迷於馬可?波羅所描述的富饒繁榮的中國,激情燃燒的渴望著能夠有一天揚帆遠航,尋找到那個天堂般的國家。

他經常將那本《馬可?波羅遊記》捧在手中,忍不住時就在上麵寫寫畫畫,這本他親手捧讀過的《馬可?波羅遊記》,至今還保存在西班牙塞維爾的一座紀念館中。

那個時期的歐洲,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金缺乏,用現在的經濟學術語來講,就是流動性不足,無法進一步刺激生產。

這麼說可能很多人難以理解,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你需要開一個包子鋪,雇幾個人先單說,租個小門臉那可是繞不過去的吧!可是租門臉的錢你怎麼出呢?你的錢根本就不夠,想找銀行貸款吧,那時候還沒有銀行呢!

那咋整?找親戚朋友借吧,他們又有人想開修鞋攤,又有人辦裁縫鋪,他們還想找你借錢呢!

所以啊,這包子鋪看來根本就沒法開,原因很簡單,缺錢!

開包子鋪都這麼難,別的什麼金銀作坊、鐵匠鋪這些大一點的買賣就更難了!因為這現金的籌措非常費力,金幣和銀幣除了滿足自己的吃喝之外,很難在市麵上流通。再說了,歐洲的地質構造也證明其實他們根本就不受上帝待見,連個像樣的金銀礦都找不出來,還怎麼大量製造金銀貨幣?而印發紙幣,完全是幾百年以後的事情,當時歐洲還沒人敢想過這個問題呢!

為什麼說起錢來就讓人一下子想到了黃金白銀呢?

這就要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尋找相關的答案了!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社會的經濟行為分為4個階段,先是生產,就是你地裏打了多少糧食,我家的羊下了多少羊羔,接著就是分配,我們各自的糧食和羊群給地主上繳了多少,之後留下來的是多少,接著就是交換,你給我兩隻羊,我給你一袋米,這樣你有羊肉吃,我也有米粥喝。這就是我們的人類社會。

可是我們住得近還行,像那種隔壁之類的,很簡單,馬上就可以辦妥!要是離得遠,又該怎麼辦呢?總不能我隔著十幾裏地,把糧食扛到你那裏,再趕兩隻羊回來吧?那人早都給累個半死了!

所以幹這種事情,還的有個中間通用的東西,就是人們所說的錢。雖然人們試過很多樣東西,糧食啊,貝殼啊等,但是經過多年來的檢驗,這些東西要麼不方便流通,要麼使著不順手,根本就無法來辦這個事情。就這樣,黃金和白銀就擔任了這個角色。

既然歐洲沒有辦法來大量製造黃金白銀,那麼對黃金和白銀的極度渴望,自然也就充斥了整個歐洲!

歐洲人睜著一雙雙發綠的的眼珠子,到處尋找著閃著金光和白光的這兩樣金屬。

而馬可?波羅筆下那個用金燦燦的金屬鋪滿街道的東方古國,無疑像天堂一樣強烈的刺激著瘋狂尋找黃白這兩樣金屬的歐洲冒險家。

到古老的東方去!

這位意大利青年緊緊的咬了咬下頜,遙望著夕陽下無垠的海洋,仿佛看到了天際處繁榮新奇的那個東方國度,正在向他敞開了胸懷。

可是要到達夢想中的東方,首先必須得到一大筆資金,來買船隻、航行途中吃的東西,同時招募不怕死的同伴等等這些,否則都隻是空談。意大利青年兩手空空,根本就不具備這個條件。

可是那個瑰麗的夢想依舊在他的心裏日夜燃燒,意大利青年知道,要是幹不了這件事情,他就會抱憾終生!於是跟現在的尋找風險投資者一樣,他馬上開始了積極的四處籌款活動。

作為項目策劃人的意大利青年要求的回報其實也非常簡單,總共加起來,也不過就這麼幾點要求:

提供三艘船和幾個船員,能夠帶上足夠的糧食,讓這幾個人可以一年不用發愁餓肚子。給自己頒發一個“騎士”的榮譽頭銜。擔任新發現地方的一把手,一般被稱作總督。可以分得新發現陸地一切財富的十分之一。除此之外,剩下的一切好處都歸風險投資者所有。

可是就這麼簡單的計劃,卻就愣沒人讚成。意大利青年先是找葡萄牙國王,接著找英國、法國,磨破了舌頭,可因為他的計劃和出資人的想法差異太大,結果卻是四處碰壁,弄得幾乎頭破血流。就在意大利青年心灰意冷,臨近奔潰之時,有誌者事竟成,最終,西班牙的白衣女王伊莎貝爾一世為他的計劃所吸引,接受了他的條件,慷慨的讚助給他一筆經費,作為他遠洋航行的啟動資金,作為回報,他所到達的地方,將作為西班牙新的國土。

一支探索未知世界的船隊揚起風帆,向著大海深處駛去,大航海時代終於以1492年為標誌正式開啟了!

這一年,也就是鄭和開始第一次遠航的將近90年後,也是東方的明朝1500年再次關上海洋大門的近50後。這個時候,鄭和已經離開這個世界60年了,他的夢想和事業,卻被天地盡頭的另一批人給部分的延續了下來。這個從不知道鄭和是誰、成天想入非非的歐洲年輕人駕著船,開始了尋找中國的海上航行。

意大利青年這個風險項目策劃人確實還是有兩下子!別人一說去東方,肯定是埋頭一路往東,可是意大利青年經過與當時的學者接觸,接受了“地圓說”的觀點,而改為一路往西,打死都不回頭。

那個時候的“地圓說”,就跟今天說人類是從火星移民到地球上的學說一樣,幾乎就跟科幻或者胡思亂想拉等號,這玩藝太玄了,誰信啊!

可是這個意大利青年卻深信不疑,並且以實際行動開始了驗證。

轟轟烈烈,徹底改變地球原生態的大航海時代終於開始了! 它的準確時間,被曆史所深深鐫刻,那就是1492年8月3日。

帆船緩緩的駛離了西班牙海港,向著芒無盡頭的西邊的大海駛去。西班牙的這條海岸線,一直被視為天地的盡頭,是的,不錯,但是這隻是歐亞大陸的盡頭,並不是天地的盡頭,可天地的盡頭在哪裏呢?

在中國,在東方!隻要找到了東方的中國,就會知道天地的盡頭在哪裏!

意大利青年咬了咬下唇,升起風帆,向著這塊從未被穿越的大海進發了!

東方的這個時間,在風景名勝桂林附近,大明軍隊正在和壯族起義者進行一場規模不大的切磋,結局自然以大明朝的勝利告終。這個時候的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沒什麼大的作為,也沒犯什麼錯誤,唯一留下的閃光點就是他一輩子隻有一個老婆,屬於中國皇帝裏唯一一個可以有資格談愛情的情種。一切都平平淡淡,因為大明的一切都停滯了,除了日升日落,一切都沒有什麼變化。這個封閉僵滯的帝國一點都不知道,它正在被不斷的尋找著。

大西洋的浪花翻滾處,意大利青年站在船頭,望著前方一片茫茫的大海,心中突然湧起了一陣蒼涼!

航海可不是鬧著玩的,前麵的一切是那麼的神秘和未知,也許他們最終將到達那個傳說中遍地黃金和珍寶的神秘國家,也許他們將徒勞無獲,而更可能的是,他們會一去不返,徹底葬身於大海深處,屍骨無存。

前進!

意大利青年下達了開船的命令。這是他畢生期盼的時刻,是他終生煎熬不熄的夢想,每一個人都會有許多夢想,而意大利青年就隻有這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寧願葬身魚腹,身敗名裂,就隻為了那個東方動人的傳說!

船隻漸漸的隱沒在了浩瀚的大洋,浪花滾滾,從這一刻起,分布於地球各個角落的古老的生物種群,將被徹底結束隔絕和封閉狀態,伴隨著全球化浪潮,而互相聯係在了一起,一個統一、豐富的全球大市場,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需求和動力。世界曆史,正在被這一艘艘航行於萬頃碧波之上的帆船拖著,昂首向前,以大航海為標誌,跨過古代,向著近代開始過渡了。

航行是枯燥和令人絕望的,他們幾次都確認他們將要到達陸地,可是好幾次卻被證明他們根本沒有看到著陸的希望。一次次的希望,再接著一次次的絕望,把這些一心尋找陸地的冒險家們折騰得徹底喪失了幻想。他們開始後悔在這位意大利青年的忽悠下,前來參加這場煉獄般的折磨。沒有了食物,沒有了淡水,他們一邊爬在甲板上吐著酸水,一邊憤怒的詛咒著他們眼前的騙子——滿麵胡茬、疲憊不堪的這位意大利青年,好幾次鼓起勇氣差點把這個家夥抬著扔到大海裏,然後返航結束這場絕望的航行。

然而這位憔悴不堪、衣衫襤褸的意大利青年卻堅決的拒絕任何返航的計劃,他的偏執和信念最終感染了他周圍的每一個人,船隻繼續在茫無際涯的大海上漂浮,一切都是那麼的絕望和死氣沉沉!

然而,10月份的一天,他們突然驚訝的看到了天空中掠過的一道光影,再仔細一看,竟然是一隻高空中滑翔的飛鳥。

鳥兒!

在我們的前麵,應該就有鳥兒築巢的地方,也就是說,有陸地生命的存在了!

意大利青年和周圍的人們欣喜若狂,他們開足馬力,眼巴巴地繼續向西航行。

帶著綠葉的樹枝,一兩朵殘存的花瓣,這些微不足道的植物從船舷邊的浪花中閃現而過時,他們仿佛看到了陸地就在前方。他們慶祝著,歡呼著,終於,這一天,他們清晰的看到了前方聳立的石崖。

新大陸出現了!

雖然沒有到達中國,但是航海的結果異常令人驚喜!這位意大利青年成就了轟動世界的地理大發現,登上了美洲大陸。這位青年不是沒名氣的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哥倫布。

哥倫布的風險計劃成功了!無論是身為項目策劃人的哥倫布本人,還是投資者西班牙白衣女王,都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大航海成了一本萬利的暴富的象征。

可是哥倫布僅僅隻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務,因為當他到達那個新的大陸時,站在岸邊迎接他的,是一群從樹林裏跳出來雄赳赳、氣昂昂的赤裸著身子的當地土著。

這是東方的印度嗎?

盡管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到達了印度,而且還沿著他所發現的這塊大陸到處尋找中國,可是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的結論。發現印度,到達東方的曆史重任,就此被命運交給了另一位航海家。大航海的先驅哥倫布,你的人生輝煌就此謝幕吧!

西班牙在進行大航海之時,葡萄牙這位鄰居也沒有閑著,葡萄牙國王一直在憋著勁兒的尋找著前往東方的航線。這時候西班牙讚助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一消息傳來,讓葡萄牙著實眼紅不已。

絕不能讓西班牙這幫小子吃獨食!

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下定決心,必須盡快搶在西班牙前麵,尋找到達東方的海上航線。國王把這個光榮的使命交給了一位喜歡海上冒險的貴族,後來果真聲名鵲起的航海家——達?迦馬。

達?迦馬一家幾乎就是個航海俱樂部,從他爹到他哥哥再到他,都是對開著船四處晃蕩著迷不已,國王知道這家夥的底細,所以就把這一重擔,毫不猶豫地交給了達?迦馬。

尋找東方的衝動,皇家豐厚的讚助,讓達?迦馬一看到海洋就渾身躁動不安,他駕著船,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東方古國,繼續哥倫布未完成的事業,朝著海洋彼岸進發,一探神奇的未知世界。

達?迦馬和哥倫布不同,他沒有清楚的對地球是圓還是方發表評價,因此我們就隻能假設他還是認為地球是平的吧!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位哥們和哥倫布不同,他認為要到達東方的那個神秘國度,就要一直堅定的往東走,對,埋頭往東,而絕不能往西。

幸運的是,葡萄牙國王對他把航海方向鎖定在往東的計劃表示了充分的支持。

1497年7月,這一位不安分的航海家出發了。他率領四艘帆船,在葡萄牙國王的殷切期待下,由首都裏斯本出發,揚帆遠航。船隻先是沿著非洲大陸南下,最後繞過了非洲好望角後,一路向東,探索從歐洲到達東方的航線。

經過漫長的航行,在風浪的顛簸中,1498年5月,達?迦馬終於如願以償,到達了印度的卡利卡特港。沉默的港口沒有任何的異常反應,沒有幾個人會在此刻想起,僅僅60多年前,東方大明朝的鄭和,就率領著龐大的大明艦隊,停泊在這處港口。

在這塊海港,仍然屹立著鄭和當年刻下的石碑:“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鄭和死了,他的隨從率領著艦隊回到了南京,從此,這片大洋上就再也沒有見到過鄭和,或者鄭和的那支艦隊,哪怕是和鄭和相似的那些人。因為鄭和率領的那些龐大的船隻,隨著歲月流逝,紛紛朽爛在了南京的船塢裏。

鄭和再也沒有回來,中國人從此徹底的退出了印度洋,一直到21世紀,或者更為久遠的將來!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塊原本是大明王朝和鄭和船隊勢力範圍的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從此成為了殖民者的天堂和樂園。

65年!這是個什麼概念,這隻是許多普通人的一生壽命,短暫的幾乎微不足道,可是,這卻是中國和西方的一次分水嶺。以1500年左右為標誌,從此,中國徹底失去了向海洋進攻的機會,而把七下西洋苦心經營來的海洋權益,拱手送交給了西方殖民者。

終於到達東方的印度了!

達?迦馬率領他的船員們傲慢的走過了60多年以前鄭和代表中國人所樹立起來的石碑,踏上了印度半島。達?迦馬也終於功成名就,在鄭和去世65年之後,這塊港口和海域,變成了葡萄牙的後院。在飽覽印度的風情和吃飽喝足後,達?迦馬滿載著印度的香料、肉桂返航了,當然了,作為找到印度的證據,他帶上了幾個當地印度人,還有他那些已經殘存下一半的同伴。

1499年,從印度返回、滿載東方貨物和特產的達?迦馬船隊出現在了葡萄牙的裏斯本港,船上山一般堆積的貨物被哄搶一空,為達?迦馬帶來了超過60倍的利潤。

麵對著滾滾而來的暴利,達?迦馬和葡萄牙都像被打上了一針興奮劑一樣,十分亢奮地開始了往來印度間的穿梭。

達?迦馬一生中在印度與葡萄牙之間往返了3次,與小心翼翼的第一次相比,在財富的極大刺激下,後麵兩次,這小子肆無忌憚,日益張狂了起來。為了建立葡萄牙在這一地區的海洋霸權,他舉起屠刀,大肆屠殺當地居民,甚至將俘虜來的婦女和兒童都統統毫不留情的予以屠殺。

印度半島上和平恬靜的生活徹底被打斷了,腥風血雨從此籠罩了整個印度半島,來來往往的無數停靠在印度海岸的船隻,像一隻隻吸血的碩大瑪蝗,貪婪的吮吸著這裏人民的血汗和生命。

印度淪陷了,他們沒有等到鄭和,那隻強大的大明船隊,曾經一次次給他們帶來過和平和繁榮,可是,那隻來自東方的艦隊,再也不來了,他們船上那些維護和平的英勇士兵,和裝備精良的武器,再也沒有出現在印度洋上,來打跑侵略者,幫助印度人民恢複寧靜的生活。

殖民者肆無忌憚的在印度半島上攫取他們看中的一切,可是,惡徒們不一定都會交好運的,等第三次再次前來印度逞凶時,達?迦馬——這位殖民頭子加航海家,終於因為沾染上了絕症,向他所效忠的上帝報到去了。

歐洲到印度的航線探明後,指甲蓋大小的葡萄牙終於如願以償,依靠這一航線,這個本來距離東方最為遙遠的大西洋海濱小國,一躍而成為了東西方的貿易中轉樞紐,壟斷了歐洲和印度洋各國的貿易買賣,從中大量提成,坐地收錢,毫不費力的獲取著滾滾財源。

有投入就會有產出,並不怎麼擅長做生意的葡萄牙國王,卻由於這一筆眼光敏銳的資助而獲得了超百倍的回報!這個在地圖上要用放大鏡尋找的國家,一躍成為了海上強國和歐洲暴發戶。

這都有賴於見識卓著的葡萄牙國王和對航海確實有一定研究的達?迦馬的黃金組合。

不過,雖然達?迦馬功成名就,但是他的曆史地位並不在於僅僅打通了一條連接歐洲到亞洲的航線,他對曆史的影響,其實隻是剛剛開始。

1499年,誌得意滿的達?迦馬第一次帶著找到印度的消息,率領他的船隊從亞洲返回裏斯本時,給王後獻上了精美的中國瓷器和其它異常精巧的中國物品。

製造這些瓷器和精美物品的國家——中國,從此正式進入了歐洲皇室的視野。

這個馬可?波羅筆下的奇特的國家究竟在哪裏?

葡萄牙人急切的尋找著一切可能的蛛絲馬跡。

與鄭和巨額虧損的航行相比,發源於西歐的大航海時代帶來了滾滾財源,那些滿載香料與亞洲特產的船隊,返回歐洲後,馬上就會獲得幾十倍甚至超百倍的暴利,就像饑渴的癮君子嗅到鴉片的氣息一樣,葡萄牙人狂熱的到亞洲航行,到處建立他們的商館和貿易基地,吸吮著貿易帶來的巨額財富,並且繼續四處搜尋著那個神秘的東方國家。

1503年,全副武裝的葡萄牙人乘船來到了印度的柯欽,建立了他們在亞洲的第一個殖民地。立足於這塊殖民根據地,殖民亞洲的血腥時代就此開始了。這場殖民亞洲的曆史,一直持續到將近500年後的1999年,亞洲的最後一塊殖民地——澳門,終於宣布徹底脫離了歐洲的統治為止。

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讓世界一下子變得異常熱鬧擁擠起來。以往神秘沉寂的廣袤海洋上,大小船隻絡繹不絕,終於,東西方兩種陌生的文明相遇了。

西方航海家要進入亞洲,有一道繞不過去的坎,那就是亞洲的西大門——馬六甲海峽。對於這塊海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同學們肯定不會陌生。這個地方重要到什麼程度?反正有許多的詞語來描述這個地方,諸如什麼咽喉啊、血管啊、鎖鑰啊、樞紐啊、生命線啊,等等,可見它的重要性了!所有中國、日本、韓國等這些東亞國家進出口歐美、印度、中亞、非洲的貨物,直到今天都還無法繞過這一海峽。為了奪取這處海峽,發生的戰爭數不勝數。

這裏是東亞的出海口,誰控製了這裏,誰就控製了東亞進出海洋的大門。

這塊至今仍是國際主要政治勢力爭搶角逐的國際熱點地區,在那個時代其實有一個獨立的國家,在掌管著這處東西方的海上走廊。這個國家就叫馬六甲(明史中往往寫成滿喇加),當時是大明朝的小兄弟,也就是說屬於中國明朝的勢力範圍。這個馬六甲王國的都城,就叫馬六甲古城,位於馬六甲海峽之濱,即現在的新加坡東邊,坐汽車也就4個小時左右的車程。

還在東漢的文獻《漢書》裏,就記載了東南亞地區的資料,古代的中國人民,與這裏的原住民們唇齒相依,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往來。607年,隋煬帝楊廣正式派遣常駿、王君政率領艦隊出訪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這一地區,此後,這一地區從來都有中國人的身影出現。

但是,這個名叫馬六甲的地方,以前卻從來沒有以國家的麵目出現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即使在大明朝剛剛誕生之時,東南亞一帶積極要求加入大明大家庭的國家中,還沒有這個這個國家的麵孔。根據鄭和當年下西洋的同伴馬歡的記載,當初這個馬六甲國,隻是由一位酋長管理的海濱之地,每年向暹羅國繳納40兩黃金的保護費,以換取暹羅國的武力保護。

1403年,從侄子建文皇帝手裏搶過皇位的朱棣同誌,對接受眾多小國擁護的朝貢體製非常感興趣。他派遣身邊的太監(這時候還沒派鄭和),率領著龐大的艦隊縱橫於大洋之上,到大洋深處的各個遙遠的國家認親戚串門(看來太監中也有偉大人物)。就在大明中央王朝這場大規模的考察南洋活動中,鄭和的同伴尹慶,在這年的10月份來到了馬六甲。

在完成對南洋的考察後,琉球、暹羅等各國使節陸續都承認了這位名叫朱棣的新皇帝成為大明大家庭的新老大,心悅誠服的誌願成為大明家庭的一員,願意隔三差五的來大明中央王朝納貢,並拜訪這位叫朱棣的家長。1405年,就在尹慶結束這次考察,返回大明首都南京的船上,就坐著這個歸化大明的馬六甲酋長。

馬六甲酋長對大明的仰慕和忠誠贏得了朱棣的大力褒獎,這位明成祖在金鑾寶殿上正式表態讚成馬六甲的獨立建國活動,親自冊封馬六甲酋長為馬六甲王國的國王,並給他頒布了類似於委任狀的金冊、禮服等證明。

國王拜裏迷蘇剌感激異常,山呼萬歲,發誓永遠忠於大明中央王朝,雙方就此建立了友好的大哥與小兄弟關係。這其實跟道上混的經常拜的把子沒什麼不同,小兄弟馬六甲有什麼事,都包在大明我老朱身上。

朱棣金口玉言,在贈送禮物之外,朱棣同誌還舞文弄墨,親筆題寫碑文給馬六甲,盛讚馬六甲及其國王:“王好義善思朝宗,願比內郡伊華風”。

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自以為古文功底不錯的我也不太怎麼懂得,但是大意很明顯,就是以朱棣為代表的大明朝對馬六甲這位小兄弟非常讚賞。

從此開始,小兄弟馬六甲國王拜裏迷蘇剌經常動不動就帶著妻子和陪臣540餘人,坐著鄭和的船隊來到中國,5次以藩屬國的名義,親自朝拜大明帝國的這位老大哥。這是自大明朝開張以來到訪中國的最龐大的交流團。

毫無疑問,馬六甲代表團受到了明朝政府的盛情款待。朱棣多次擺上酒席,親自作陪招待馬六甲使團,陪吃陪喝之外,大禮包更是不少。到馬六甲使團回程時,明朝大掌櫃又擺酒送別,依依不舍,大有一種“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哥們情誼。在大明帝國的曆史記載中,還沒有哪個使團受過如此隆重禮遇的。

後來的幾年裏,雙方不分你我,大明朝也在馬六甲設立了軍事基地和貿易中轉站,派駐了軍隊,並建起了大量的物資倉庫和後勤補充基地,讓鄭和的船隊到了這裏以後跟回到南京沒什麼兩樣,都是一家人,不用講啥客氣,所以鄭和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就到馬六甲小住。因此,這大明朝和馬六甲王國,關係十分的熱絡。

為什麼大明朝如此看重這麼一個人口隻有10萬,遠在萬裏海疆之外的小國呢?

答案很簡單,在那個時候,以朱棣同誌為代表的明朝政府,已經具有世界戰略眼光。這個既暴戾凶殘,卻又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正是看中了馬六甲巨大的政治地理意義:通過馬六甲,大明帝國的影響範圍可以擴展至整個東南亞,並且建立了以東南亞為基地的戰略緩衝區,讓南中國海真正成為中國的內湖。

朱棣同誌沒學過地理,但是當一個地緣戰略家,卻綽綽有餘。

馬六甲由於它兩洋樞紐的地位,在葡萄牙人到來之前,早已成為亞洲的商品集散地。1512年來到馬六甲的葡萄牙藥劑師、後來的第一位葡萄牙赴中國特使皮萊資(Tome

Pires)在其著作《東方諸國記》中是這樣描述他在馬六甲看到的一切的:

1509-1510年間馬六甲城內的外國商賈有4000人之眾,講80多種方言,估計來自60多個國家。中國的瓷器和絲緞、菲律賓的蔗糖、暹羅的象牙、蘇木、柚木和貴金屬(錫和鋁)、緬甸的大米、寶石、芳香劑和白銀、摩鹿加群島的丁香和豆蔻、蘇門答臘的胡椒、印度的棉紗和粗布、阿拉伯的乳香、威尼斯的銅和玻璃器皿等等,各類異國商品薈萃,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皮萊資情不自禁地發出感歎:“誰成為馬六甲的主人,誰就扼住了威尼斯的咽喉。”這裏的威尼斯,實際上指的就是此前一直連通歐亞大陸的商業通道。

馬六甲的繁榮讓世界變得如此美好,可惜一切都將改變!

這個改變和海洋戰略家朱棣密不可分。

不得不承認,朱棣,也就是朱老四是很有那麼幾下子,可是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戰略家朱棣臨死的時候,卻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讓他的子孫們好好研究一下地理學和地緣戰略學,所以他偉大的海洋藍圖,最終隨著他的死亡,也被帶到了墳墓。

朱棣的子孫們繼承了朱棣的皇位,卻沒有繼承朱棣的理想。朱棣開啟了對一門新興學科研究——海洋戰略對大明王朝發展進步的推動作用。不過很遺憾,他子孫對這一課題毫不知情,也毫無研究興趣,連模仿都懶得理會。

朱棣的子孫們開始了嚴格的海禁政策,在那些把持朝政的孔老二的門徒們的同聲譴責和不惜以死相拚的暴力抗議下,朱棣和鄭和的遺產徹底被砸碎毀棄,大明朝麵向海洋的大門徹底關上了,這也意味著,前麵七次規模浩大的向海洋前進的行動,除了耗費國庫外,曆史意義就此戛然而止。

馬六甲的重大政治、地理和商業意義,也在明朝政府中那些憤青官員“以農為本”的咒語中,逐漸淡出了大明朝的視野。

可是,馬六甲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在被東方忽視的同時,必然迎來西方的重視。

達?迦馬的歐洲——印度航線把歐洲殖民者帶到了印度洋,但是,海洋沒有邊界,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點的馬六甲,就此進入了歐洲殖民者的視野。

由於達?伽馬的突出貢獻,葡萄牙人最先踏進了印度洋,同樣,他們也最早進入了馬六甲海峽。

不過打探消息歸打探消息,第一任葡萄牙駐印度總督阿爾梅達還算比較本分,他把葡萄牙人的活動範圍限定於印度洋海域,所以馬六甲過了幾年平安日子。

但是第二任總督阿爾布克爾克卻是個活躍的不分子,他對馬六甲這一兩洋樞紐產生了極大興趣,並拍了一下腦袋,作出了軍事占領的決定。

1509年,按耐不住的葡萄牙人終於動粗,進攻馬六甲,開始了第一次針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活動。可是馬六甲居民也不是吃素的,在進行了一場流血的搏擊後,阿爾布克爾克下令撤退,老老實實的滾回了印度洋。

可是在1511年,賊心不死的阿爾布克爾克卷土重來,下了大血本,喪心病狂的再一次發動了對馬六甲的強大攻勢。

在凶惡的歐洲殖民者不惜代價,誌在必得的瘋狂攻擊下,雖然馬六甲人民英勇奮戰,但是在血流成河中,馬六甲還是終於被攻破了。國王蘇丹瑪被揮舞著兵刃的殖民者們到處追趕,結果逃亡到了外地。馬六甲,這座充滿了和平與繁榮的亞洲名城,徹底倒在了葡萄牙人所帶來的血泊中。葡萄牙人耀武揚威,在進行完大規模的屠殺和劫掠後,建國100多年的馬六甲王國在遍地的血跡中,徹底成為了一個曆史名詞,和它曾經擁有的繁榮一起,退出了血染的國際舞台。

活躍於大明大家庭中的忠誠的馬六甲,就這麼煙消雲散了!馬六甲的滅亡並非一塊小小的地方被一批窮凶極惡的異域海盜占領那麼簡單,它預告著滅頂之災,已經一步步迫近了中國這個封閉的文明古國。在大航海的時代,鄭和把大明帝國的第一道海防前線設置在了印度半島西岸的卡利卡特,60多年後,這道大明扼守印度洋的和平堡壘被大明廢棄,導致葡萄牙殖民者長驅直入,控製了印度洋,把這一地區的中國影響力徹底清除。再接著沒幾年,大明的朱老四和鄭和苦心經營,設在西太平洋的第二道防線——馬六甲,也被葡萄牙殖民者血洗一空。馬六甲在血腥中掙紮嚎哭,而殖民者高舉的屠刀,也越過一道又一道的中華海防前線,一步步地向著古老的神州華夏而來。

奉行堅定的海禁政策和鴕鳥戰略,與外界隔絕的大明朝,在千裏之外,對這位小兄弟的血腥災難完全一無所知,也根本就不知道,朱棣跟鄭和精心營造的大明最南端的海上大門,就此被徹底轟開,海洋屏障也被撕開了一道裂縫,而且,這道裂縫正在被撕的越來越大。在馬六甲王國不幸的成為了第一塊西方殖民主義者口中的獵物後,東亞的被殖民時代正式開啟了!自我陶醉於“天朝上國”、“萬國之主”的中國封建主編織的亞洲朝貢體係,開始了逐漸瓦解。從此,歐洲的殖民主義者,將洪水一般湧進,在300年後的中國,繼續演出馬六甲王國那慘烈的一幕。

不會有多少人記得,這個叫作馬六甲的國家,曾經是我們大明帝國的組成部分,他的國王接受大明皇帝這位明朝大家庭的家長管理,並且在幾十年前,為了支持大明的航海活動,馬六甲無償的提供了土地,供明朝海軍在這裏駐紮防守,由明朝全權委派官員在這裏管理內部事務和負責貨物中轉、海洋救援等活動。

在這個國家中,有不少國民就是鄭和船隊中大明海員的子孫,他們的父輩漂洋出海,守護、居住、奔波在這裏時,留下了他們。

鄭和也根本就不會想到,在他轉身離開海洋之後的五六十年後,在大明海軍的地盤上,竟然還有一群歐洲強盜在他設置的軍事基地和中轉樞紐裏麵大肆屠殺。

鄭和不在了,他和他的那支強大的遠洋艦隊,早已遠離了海洋這個舞台,而留下這塊曾經大明的海域,任由這些強盜在此作惡多端。

根據中國科技史的權威研究人物李約瑟博士的評價:“明代海軍在曆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可惜,隨著鄭和的去世,那支無敵艦隊已經在南京朽爛了!當年艦隊上勇敢無畏的將士們,也都早已解甲歸田,或者追隨鄭和而去,或者白發蒼蒼,腳步蹣跚了!

幾十年,就那麼短短的令人心痛的幾十年!如果鄭和能晚幾十年航海,如果歐洲能早幾十年到達亞洲,如果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海上遇見這群西方強盜,那麼大明的航海活動還會遭到那麼強烈的譴責和反對嗎?

由於這遲到的相遇,中國徹底在航海盛宴上就此缺席了!

那麼神秘的中國,到底是怎樣和西方相逢的呢?

還在1502年9月,有一位富於想像力的葡萄牙探險家,根據從亞洲返回的葡萄牙船長和水手的見聞,就在裏斯本繪製了一張第一次標明赤道線和熱帶回歸線的亞洲地圖。在這張地圖上的馬六甲王國近旁,被標出了一塊叫Terra

dos

Chins(“秦人之地”)的地方,他們是這樣窺伺馬六甲,並且打探那個傳說中的東方古國的:“這個城市(馬六甲)所有的物產,如丁香、蘆薈、檀香、安息香、大黃、象牙、名貴寶石、珍珠、麝香、細瓷及其他各種貨物,絕大部分從外麵進來,從秦人之地(terra

dos Chins )運來。”

這是葡萄牙文獻上第一次記載的中國。

西方人不知道中國,但是幾千年前,傳說中矗立在東方的一個叫“秦”的國家,曾經能征善戰,不但把稱霸亞洲大陸的匈奴打得丟盔棄甲,而且率兵向西越過了帕米爾高原,他們那強盛的武力,給那一帶的部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後來匈奴被打得逃到歐洲,還有帕米爾高原一帶人們的流傳,那個可怕的叫“秦”的國度,給歐洲人留下了深深的迷思。

那個叫“China”(秦的音譯)的地方在哪裏呢?盡管它有一個名字,但難道就隻是一個傳說?

這位地圖繪製師根據自己的大膽猜測,在那塊未知的地方上,標上了“秦”這個名字。

這張地圖的觀眾中,很幸運的有那麼一位大人物。

看到這張地圖的大人物之一,就是葡萄牙時任國王唐?曼努埃爾一世。這位大人物對這塊叫作“秦人之地”的地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他到死都沒弄明白,這塊地方是不是就是馬可?波羅筆下那個富裕繁華的中國。

國王的疑問沒人能予以解答,因為整個歐洲人,對世界地理的知識那個時候還處於一片空白,盡管時代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是,懸案卻始終還是個懸案。最後,一直到了整整100年之後,由前往中國傳教的利瑪竇從北京致函給歐洲的教會,證明地圖上太平洋之濱的這個繁榮大國,就是當年大旅行家馬克?波羅筆下那個如夢似幻的國度,才算徹底澄清了這個困擾歐洲,讓他們一直為這個傳說中的迷人國度而困擾多年的問題。

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這個神秘國度,1508年,當年那幅地圖旁的觀眾——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在派遣塞克拉(Diogo Lopesde

Sequeira)遠征馬六甲王國時,明確交給了他一個尋找中國的政治任務:“你必須探明有關秦人(中國人)的情況,他們來自何方、路途有多遠?他們何時到馬六甲或他們進行貿易的其他地方?帶來些什麼貨物?……他們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他們的國家大嗎?國內是否不止一個國王?是他們的國土擴展到什麼地方?與哪些國家為鄰?”

國王的這封親筆指令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躺在葡萄牙國立檔案館的一角,穿過曆史的風塵,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歲月中歐洲人對中國的憧憬和向往。

塞克拉(Diogo Lopesde Sequeira)帶著國王的囑咐出發了,他像獵狗一樣,到處搜尋與那個“秦人之國”有關的任何訊息。

那個神秘的國度,隨著葡萄牙船隊劃破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陣陣巨浪,越來越清晰了。

西方人從來都不知道,他們到處在尋找中國,其實,中國也曾經苦苦的尋找過西方。

翻開古老的《山海經》,這部從遠古流傳下來,古老得幾乎沒有人敢說出還有比它更早的可以標明是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了。

這本集傳說與故事於一體的神話書,切實地記錄了文明誕生之前的中國古代先民們,為了逃避吞並一切生靈的大洪水,而在他們的領導大禹的組織下,在當時的洪荒時期,四處丈量土地,進行地形勘測,以便更好的延續自己的民族。

隨著先民們四處踏勘的足跡,中華民族的活動疆域和他們對同一個時空內未知世界的暢想,通過這本《山海經》,一代又一代的終於保存下來了。

“東海的外麵,洪荒之中,有一座名叫大言的山峰,太陽和月亮,就是住在這裏。”(《大荒東經》原文: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在黑齒國的北麵,有一個叫湯穀的大水池,裏麵有一棵名叫扶桑的大樹,十個太陽經常在扶桑樹下的湯穀中洗澡。扶桑樹長在湯穀中,枝葉繁茂,九個太陽住在下麵的樹枝上,一個太陽住在上麵的樹枝上。”(《海外東經》原文: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古老的先民們不可能用他們的足跡去長量世界,但是他們卻通過他們那個年代的豐富的想象,對大洋的彼岸、天地的盡頭,作了他們認為最為合理的猜測。

洪水退去了,這塊土地上的民族終於得以繁衍生息了下來,帶領他們避過大洪水災難的領導大禹,在本來把政權和平交接給由民主方式推選的繼承人,一個叫伯益的新領導時,卻被大禹的兒子啟強行奪取了權力,這個民族的第一個王朝——“夏”就這樣誕生了。經過後來的政權更替,夏朝改成了商,最後又改成了“周”,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強大的王朝。

周統治了中原大地,但是對外麵世界的渴望和向往,深深的影響著周朝的最高領袖,尤其是一個叫做周穆王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