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 第二章做買賣的由來
這個說起來比較複雜,但是為了把我爹出場的舞台背景交待清楚,我就費一番筆墨,慢慢從頭說起吧!
在那個年代,由於中國實在太大,物產豐富,而很多海外的小國總是缺這少那,看見中國的東西,不管貴賤,總是覺得這也好,那也好,像什麼滿大街都是的絲綢、瓷器,在那些小國眼裏簡直就是寶貝。
這也難怪,在過去的幾千年裏,中國的能工巧匠把這些東西加工打造的確實精美。那水一樣光滑的絲綢、玉石一般瑩潤的瓷器,還有那芳香四溢的樹葉(茶),這些中國尋常百姓家都有的東西,在那些小國家眼裏幾乎就是天堂裏來的聖物,隻有國王和王室以及和國王關係極鐵的大臣才有資格享用。因此,自古以來,尤其是唐朝之時,很多異域的商人,尤其是大食客商,也就是後來稱呼的阿拉伯人,往往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從遙遠的西方牽著駱駝,冒著烈日嚴寒,不遠萬裏,提著性命穿過沙漠來到中國,收購這些中國用品,回到本國以後再去販賣。這一轉手,往往就立馬肥的流油。因此即使路途遙遠,千裏迢迢,風險極大,但是由於利潤驚人,所以這些阿拉伯客商蜂擁而至,代代相傳,前赴後繼的往返於中國當時的皇帝住地長安和他們本國之間。他們在沙漠中的足跡,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後來由於中東的拜占廷帝國崛起,將亞歐大陸隔斷,同時穿行沙漠實在本錢過高,不但生命難以得到保障,而且沙漠惡劣的氣候環境的確令他們十分的不爽,加上海上航運技術的發展,這時候唐王朝動蕩不安,最後奔潰瓦解,亂成一鍋粥,於是這些阿拉伯客商都不太願意再穿行沙漠到中國很深很深的腹地去。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成本太高,人身安全極其沒有保障,而坐船到中國的東南沿海,見一切正常就上岸買點東西回去販賣,如果岸上太亂就暫時不上去,另找安全一點的地方買東西,反正中國的海岸從南到北地方實在太多,南邊不行咱就上北邊。
再說了,用船裝載東西,遠比駱駝裝載的要多,而且坐船可以不曬太陽,喝茶看書睡大覺樣樣能幹,比天天騎在駱駝背上舒服多了,因此海上絲綢之路就日益興盛,完全取代了那條沙漠中還叫同樣這個名字的路線了。
這下子倒也好,那些阿拉伯人往中國的東南沿海蜂擁而來,帶動了中國東南沿海的進出口生意日漸興隆。很多阿拉伯人,幹脆就定居在沿海各地,開設辦事處、分公司,就地辦公。一來省成本,二來效率也更高。特別是在南宋時期,由於北方的金國老是欺負南宋,南宋雖然一直進行抵抗,卻總是被這龐大的財政開支弄得口袋裏空空如也,寅吃卯糧,為此大傷腦筋。見通過給阿拉伯商人賣東西可以賺大錢,南宋政府喜出望外,可著勁兒的鼓勵民間多生產這些中國很常見的絲綢瓷器等物,賣給阿拉伯人,賺錢回來堵住財政漏洞。因此,這個時候中國和海外的買賣活動,那可真是如火如荼。
拋棄了重農抑商政策,積極鼓勵海外貿易活動的南宋究竟商業繁榮到什麼程度?看一下我這裏搜集的一個統計資料,相信稍微對經濟學有一些常識的話,你一定會和我當初剛剛看到的一樣,驚訝的目瞪口呆!那就是偏安江南的南宋雖然領土和人口沒有多少,但是卻富的流油,每年的財政收入竟然達到了1.6億兩白銀,是整個中國封建王朝中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最為富裕的朝代!
那個白娘子與許仙纏綿悱惻,千年等一回的南宋,到底有多麼富有?請看下麵:
在GDP滿天飛的今天,全國大小人等都關注著GDP趕英超美,卻老是望洋興歎,殊不知早在幾百年前,南宋的經濟規模就已占當時世界的75%,但人口僅占全世界的15%左右,這是當今老美也無法達到的輝煌數據。因此,包括南宋在內的整個宋代,其實是中國曆史上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最大的朝代。即使在後來吹噓為最鼎盛的“康乾盛世”(1700年到1820年),中國經濟規模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也隻有32.9%,而同時期中國人口占到世界總量的36.6%。
南宋的各位皇帝,其實骨子裏更像是一個個的生意人,包括下命令殺了民族英雄嶽飛的宋高宗,也對進出口活動給予了大力支持。我小時看《嶽飛傳》,沒少罵這哥們,但現在我才看到了這位仁兄身上的閃光點。他明確指出:“市舶之利最厚”。因此,他認為擴大進出口活動不但有助於增加財政收入,而且還可以在人口和土地麵積達到極限的情況下,在不增加老百姓負擔的前提下,富國強民,因此大力提倡。這話說得水平極高,達到這個水平的皇帝,估計也就隻有這位有著一定經濟學水平的宋高宗了!
所以當中國走到了南宋時期,可以說是登上了一個海洋貿易的頂峰。南宋進出口活動的興盛,和造船技術的大幅提高,都和南宋這個光芒閃耀的朝代一起,銘刻在了曆史之中。它的輝煌印記至今猶存。21世紀中國組織大規模人力物力打撈出來的“南海1號”,和其它沉沒在東南海域尚未打撈的南宋商船,就是那個時代中國商人拓展海外市場的生動證明。
可是南宋雖然安寧富裕,卻擋不住蒙古騎兵的凶悍和野蠻。當成吉思汗的子孫揮舞著馬刀,突破長江大舉入侵後,宋朝滅亡了,先進文明的發展過程被從中割裂,社會發生了嚴重的倒退,以遊牧民族為主體的元朝建立了。也不知道什麼緣故,這個遠離大海的馬上民族建立的朝代,卻對海洋貿易興味索然,動不動就禁止海上貿易,一會兒允許,一會兒不允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至於原因,眾說紛紜,也沒有一個固定說法。
雖然年代太過久遠,當年的很多東西都早已從世間蒸發,但是在許多戴著放大鏡、契而不舍的後人們的執著下,我們稍微能夠拚湊起那麼幾條原因。其中一個嘛,是這樣的。
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當皇帝時,由於鄰近的日本、安南不太聽話,所以忽必烈同誌決定對這兩個不識時務的地方進行一下修理。
為了響應最高領袖的號召,忽必烈的大軍一帆風順,橫渡大海,穿越對馬海峽,來到了日本島跟前,甲板上摩拳槎掌的士兵們,個個鬥誌昂揚,正準備踏上這幾個小島後,大幹一場,來一次大掃蕩,好好大規模的對這幾個小島進行修理作業時,卻不知怎麼搞的,忽然刮起了一股歪風。這場歪風刮的真叫邪乎!好端端晴空萬裏的天氣,竟然一下子被刮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等到終於風停浪靜,日月再次有光的時候,那無數的戰船和已經做好戰前預熱的士兵們,都不見了!他們統統被這場意外的罕見風暴給吞噬了!船隻全都刮翻到了海底,數以萬計的士兵,成了魚糧,即使小部分成功上岸的將士,也因為後援不繼,結果是用他們那被劈成幾半的身體,僅僅為日本刀的先進鑄造工藝,作了一下證明而已。就這樣一連打了兩次,兩次都大同小異,全軍覆沒。雖然日本人把他們這段曆史吹噓為天照大神下凡,化成“神風”來保佑日本島的說法我不太讚同,但是元朝被日本歌頌為“神風”的天氣所戰敗,卻是不爭的事實,就此,日本永遠沒有被納入元朝的版圖。
越南戰爭也是挺憋屈的,都已經打下半個越南了,可惜由於指揮官的軍事指揮能力不足,結果卻中了埋伏,被殺的灰頭土臉,逃回了國內,就這樣,元朝的西南邊境,也就隻好劃到了雲南。
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對這兩項前所未有的恥辱十分窩火,日本和安南,自然也就成了元朝曆代皇帝的一塊心病。既然你不讓老子好過,那幹脆老子也就不讓你好過!瞧好了,生意我們就都別做了,看誰扛得過誰?
其實這個認識是有幾分道理的。在曆史上,日本和安南這些國家當時屬於典型的鳥不拉稀的地方,要什麼沒什麼,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資源比較短缺,因而要與中國進行頻繁的貿易聯係,才能滿足自己國內的基本需要,所以禁止貿易,實際上都會對這些國家造成大大小小的不便。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皇朝的通病,一直以農耕為本的中國朝廷,真恨不得將中國社會簡單的固定成兩種階層:一種就是官,指的是朝廷的人,由朝廷供養,不用種地的這些人;另一種就是農民,需要種地,上繳稅賦,才能被朝廷認可的人。其餘不屬於這兩個階層的人,一律屬於異端,要被牢牢控製或者予以消滅。
元朝就是這樣一個朝代。它看到自己統治的地盤特別大,要什麼有什麼,什麼都不缺,而如果實施海上貿易,雖然能賺點錢,但是也確實很麻煩,治安問題、管理問題都一起湧來,特別囉嗦,再說咱大元又不像南宋那個時候,被缺錢逼得沒辦法,隻好盯著這一塊買賣指望來錢。咱啥都不缺,勞這什子幹什麼?所以元朝就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隔幾年開禁,隔幾年又複禁,但是總體上來說,針對國際交流,元朝的態度基本上還是比較開放,要不然也就不會有馬可?波羅這種商人到中國旅行經商的機會,也就不會有那本激起歐洲狂熱,引來中國災難,最終招致歐洲侵略的《馬可?波羅遊記》問世了。
元朝完蛋了,被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給打得抱頭鼠竄,最後逃回蒙古草原繼續放羊去了。明朝剛建立,就禁止了海上貿易,原因也大體上差不多,和那些紅毛番做生意麻煩,咱不缺那錢,隻要穩穩當當能讓朝廷少操心,大家都能好好過日子就行。所以,這海上貿易,一直就被嚴厲禁止,直到1405年開始,明成祖派像鄭和這樣的人領著船隊連下西洋為止。
雖然鄭和下西洋的出現隻是明朝曆史上一閃而過的一道壯美風景,並沒有改變多少中國的曆史演進足跡,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記鄭和——這個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大規模探尋世界的最偉大的航海家,他的生命事跡和足跡,值得後代的中國人永遠懷念!
按照相關的曆史記載,鄭和的祖先其實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世代居住在中東的阿拉伯人,並且是真主安拉的忠誠的信奉者。有些資料說他們的祖先就是伊斯蘭教創立者穆罕默德後裔的一支,但是這隻是個傳說,我無法予以考證,而且即使是鄭和本人,我估計他可能也無法徹底弄明白這個問題。
但是鄭和的祖先居住在阿拉伯半島上,向安拉祈禱,不吃豬肉,留著一臉的大胡子,則是不爭的事實。他們一代又一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直到有一天,他們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打亂。
打亂他們平靜生活的是一直活動在東亞的蒙古人,而起因竟然也很像是一場偶然。
這一時期,崛起在亞洲高原的蒙古人,除了盛產羊毛、馬匹這些東西外,別的東西都要通過與外界長途販運而來,所以這些物資極為欠缺。鑒於為了提高牧民兄弟們的生活水平,所以蒙古人的傑出領導成吉思汗希望用自己過剩的那些羊、馬等土特產,從中亞強國花剌子模那裏換取其他生活所需的商品,並表示希望建立長期的友好通商關係。在互相進行商談和達成一致後,蒙古人派出了自己的采購團,由蒙古人委派的貿易代表帶領,牽著駱駝,趕著羊群,拉著一大批滿載金銀珠寶的大車,前往花剌子模,打算進行一場空前的大采購。
當浩浩蕩蕩的蒙古采購經理人團隊來到花剌子模後,沒見過大世麵的花剌子模的國王對著蒙古人轟隆隆運來的大量財寶和商品,兩眼放出了貪婪的綠光。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管它娘的,先黑了他們再說!在貪欲的蠱惑下,利令智昏的他做出了一個極其錯誤的,並且讓他抱憾終生的決定,那就是背信棄義地將蒙古商隊予以屠殺,然後徹底侵吞這批價值連城的貨物。
當唯一一位趕駱駝的幸存者狼狽逃回了草原,抱著成吉思汗的腿哭訴同伴們亂刀下慘不忍睹的遇難場麵時,成吉思汗這位天之驕子杯徹底的激怒了!其實不光成吉思汗,而且整個蒙古人的心中,都燃起了強烈的複仇火焰。大草原上一直被視為神聖不可違背的遵信守諾原則,不但未被尊重,反而竟然招致了屠殺和劫掠。蒙古人的血是不會白流的!因為受到挑釁的是一個已經崛起的強大的蒙古勢力!崇尚複仇的首領成吉思汗法下誓願,不論敵人逃到天涯海角,蒙古鐵騎也要一往無前,用敵人的鮮血,徹底洗清這場留給蒙古人的恥辱!
1219年,在成吉思汗的指指揮下,蒙古戰馬載著彪悍善戰的蒙古大軍,海嘯一般的從亞洲東部向西席卷而來。一場震驚世界,並且改寫了亞歐大陸曆史的重大事件——蒙古西征運動正式開始了!
在成吉思汗率領的海嘯一般的巨浪麵前,所有橫亙在亞歐板塊的上的強國,紛紛如泥塑的積木一樣接連不斷地坍塌,阻隔道路的西遼、自食其果的花剌子模、為西逃的花剌子模國王提供庇護的沿線國家,無不遭受到成吉思汗毀滅式的打擊,那些本來中立的國家,因為出於對蒙古西征的恐懼而采取抗拒或阻撓成吉思汗西進的國家和民族,無一例外的被長驅直入的蒙古大軍踏在馬蹄下,裏海、黑海、高加索,蒙古大軍一次又一次的越過了亞洲人所能達到的極限,莫斯科、基輔、印度、伊朗、巴格達、聖城麥加、大馬士革、波蘭、匈牙利紛紛倒在了蒙古鐵騎之下。埃及、日耳曼、威尼斯在蒙古人的馬蹄聲中深深顫栗。蒙古人以西的世界,已經再也沒有任何勢力可以阻擋蒙古人的進攻了。遼闊的大西洋,正在等待著這支來自太平洋西岸的黃色人群,到這裏為他們胯下穿越了整個亞歐大陸的蒙古戰馬洗澡並解渴,亞歐大陸,即將開始被一股東來的勢力所緊緊凝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