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切都出人意料!正當巴黎和威尼斯等西歐名城的達官貴人紛紛變賣珍寶,攜妻帶子,準備向著大西洋之濱逃難,恐懼和絕望彌漫了整個西歐時。直到有一天早上,他們中那些還沒來得及逃走的鄰居們打開門,戰戰兢兢地打探蒙古人到了沒有時,卻發現原本動蕩不安的街道一片寧靜,除過到處散落丟棄的東西外,一切都似未曾發生。
那片從東方襲來的那股颶風,卻好像突然的中止了,他們再往前輕輕挪一小步,隻需要一小步,而且也再沒有哪隻歐洲的螳螂,可以擋住蒙古人轟隆隆駛過的戰車,就要到達浩瀚的大西洋了,人類已知的陸地的所有阻隔,意味著都將被蒙古人打通了!
但是,蒙古人巨浪一般的軍事進攻,卻在這一片秋風掃落葉般大好的勝利氛圍下戛然而止,匆匆收兵,撤回了亞洲,懸在西歐頭頂的一把利劍,終於解除,蒙古西征這一重大曆史事件,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蒙古人撤走了,原因特別突然,因為他們的大汗、繼成吉思汗之後的又一位傑出領導者蒙哥在四川釣魚城遭遇了南宋軍民的強烈反抗,竟然意外的死在了前線。為了蒙古政權的平穩交接,蒙古大軍隻得停止了西征,趕回草原,召開他們的領導人選舉大會。蒙古人的這一回去,就使得他們曾經雄心勃勃的西征計劃永遠的擱置了,蒙古大軍,也再沒有機會可以抵達大西洋沿岸了。
但是蒙古大軍對曆史的影響卻無法被磨滅,為了保證西征大軍的各項軍事需要,蒙古軍隊在屠城時,特意命令將工匠和手工業者一律免死,征用他們進行各項後勤補給和生產建設。這其中,就有大量的阿拉伯人,他們隨軍征戰,在蒙古大軍撤回東亞時,一部分阿拉伯人也隨軍來到了東亞,和當地一些民族融和一起,加入了中華大家庭,誕生了中華大地上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他們在蒙古軍隊遠征雲南時,隨軍出征,並最終定居在了雲南。這些回族人民中,自然也包括了鄭和的祖先。
1371年,風景如畫的雲南昆明,一汪綠水的滇池之濱,一個回族家庭迎來了新生命的誕生。隨著嬰兒長長的啼哭聲傳來,一個日後聞名於太平洋、印度洋的航海家誕生了。這個早已中國化的穆斯林家庭,把他們祖先的姓氏穆罕默德,根據漢語諧音改為了更為中國化的馬姓,這個嬰兒,被喜悅的家族長輩正式取名為馬三保。
呱呱墜地的馬三保無憂無慮的享受著生活的安寧和幸福,他的祖輩都是世代接受元朝委任的雲南高官,衣食無憂,生活對於像馬三保這樣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來說,充滿了瑰麗的色彩。
馬三保小朋友的前途貌似無比的錦繡!
除過衣食無憂之外,馬三保的生活氛圍也像是一個充滿故事和傳奇的樂園。作為虔誠的穆斯林家庭,馬三保的父親和爺爺,都將《古蘭經》視為恪盡遵守的人生信條,並都曾親自揚帆遠航,穿過阿拉伯海域,前往聖城麥加朝聖。煙波浩淼的海洋,神奇的航海旅途,遠方神聖的麥加,還有祖先居住的阿拉伯半島,在父親和祖父的娓娓講述中,深深地吸引著年幼的馬三保。可是他還沒有長大,隻好每次來到家門口的滇池旁,疊起一隻隻小紙船,在滇池清幽的水波中放逐著自己遠航的夢想。
馬三保朋友沉浸在長大後也像父親和祖父一樣前往麥加的幻想之中,然而,幸福的生活總是不長久的!在滇池邊玩耍的馬三保根本沒有想到,他的人生軌跡會在10歲時竟然發生了驚天的逆轉。
1382年,隨著反元鬥爭的高歌猛進,已經取得中原地區統治權的明太祖朱元璋同誌,調遣30萬重兵,派久經戰陣的猛將傅友德、沐英、藍玉指揮,對南方元朝勢力聚集的最後一塊土地——雲南,發動了摧枯拉朽式的猛攻。
在大明軍隊的長驅直入下,效忠元朝的勢力紛紛被掃蕩一空,作為世代接受元朝高官的馬三保家,自然迎來了滅頂之災。這個忠誠的伊斯蘭家族很快就家破人亡,年僅10歲的天真爛漫的富二代馬三保小朋友作為階級敵人,很快就被帶到了軍營,接受了懲罰性的外科手術——閹割。在接受了痛楚的一刀(而且估計當時也沒有任何進行麻醉的條件),被剝奪了生育能力後,從天堂跌到地獄的馬三保小朋友,從此以一個殘疾人的身份,遠離了自己的家鄉雲南,被送進明朝皇室,當起了一名小太監。
幾年後,鎮守北方,排行老四的燕王對這個富二代出身的小太監頗有好感,就把他帶到了自己在北京的封地。一路往北的行程中,馬三保感到了深深的悲傷,那美景如畫的滇池、父親和爺爺口中神奇的大洋和阿拉伯海,還有自己的祖先世代居住的遙遠的阿拉伯半島,都從此愈來愈遠的離開了自己,而隻將孤獨的他,拋向了陌生的北方。不過還好,他的新主人朱老四,對他還算比較夠意思,就這樣,馬三保的人生命運,就緊緊的與這位明朝皇室的老四栓在了一起。
胡子拉茬的老四並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更離一個好人的標準相差極遠,他的心黑的出奇,但同時,他的大腦也出奇地好使,屬於那種極狠、最毒、賊精的那種人!他的使命本來在於阻擋北方的蒙古人進入中原,可是仗著兵強馬壯,他不甘心當一個手握重兵的皇室親貴,他的野心幾乎比天還要大。由於瞧不起接替自己的老子朱元璋後當上皇帝的侄子朱允文,在互相產生了一點小小的不和諧之後,朱老四膽大包天,抱著寧肯遺臭萬年,也要拚死當一回皇帝的心態,一不做二不休,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扯旗造反,開始了向皇帝寶座衝鋒的殊死鬥爭。
朱老四的造反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曆史背景,並且完全符合了曆史唯物辯證法和曆史發展必然性這一科學理論。具體分析是這樣的。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坐穩了皇帝位子以後,由於大肆屠殺了大批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將領和開國功臣,所以為了鞏固明朝的江山,就分封他的幾個兒子掌握兵權,各守一方,其中他的老四,也就是被公認為最狠的兒子朱棣,被他派遣去帶兵鎮守現在的北京,以便對付元朝的殘餘勢力。這位老四確實有那麼幾下子,還真保證了北方邊境的安全,被封為燕王。後來朱元璋死後,把皇位交給他的孫子,也就是還沒等到坐皇帝的那一天就死了的太子的兒子朱允呅,也就是建文皇帝。建文皇帝年齡小,一看叔叔們都手握重兵,不太好使喚,尤其是自己的四叔朱棣,兵多將廣,說話比自己還大聲,就打算削掉他們的兵權,可是沒成想這些叔叔們根本就不買他這個皇帝侄子的帳,其中兵力最強的老四燕王挑頭造反,掀起了明朝曆史上的第一場大規模內戰,號稱“靖難之役”。
作為朱老四的隨從,馬三保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一次又一次的充分發揮自己的光和熱,推動他的領導朱老四向皇位靠的越來越近。
經過朱老四集團曆時四年的拚命,這場大劇在1402年終於落幕。浴血拚殺之後,朱老四以他的實踐證明,他贏得了上天的青睞,終於打倒了長江邊,虎視眈眈的盯著熟悉的南京城,然後又一鼓作氣,跨過了長江,進入了南京城。
建文皇帝一看不好,這馬蜂窩捅壞了,隻好一把火燒了宮殿,從此就沒再見著人。有的說是燒死了,有的說是跑出去當和尚了,有的說是逃到海外小國留洋去了,各自都說得有鼻子有眼,人證物證俱在,越吵越有勁。前幾年南京說挖出來了一條跟明故宮有關的地道,馬上就被一大堆人聯想到了建文皇帝就是從裏麵逃出去的。而且全國各地都有大量的學術報道,例如某個地方在深山高崖上發現了幾個深奧難懂的文字,誰也看不懂,好像和建文皇帝有關;然後別的地方也有陸續的報道,無非說找到了一個古墓,墓主人隱晦的各種標記,顯示這裏埋的是建文皇帝,還有再有一個地方,說發現了建文皇帝的題詩,有的又說發現了建文皇帝曾經穿過的鞋,等等,一會兒東,一會兒西,一會兒南,一會兒北,把研究建文皇帝的學者累的夠嗆,不是爬山越嶺,就是走鄉串戶,最後又都不了了之。其實說實話,他的最終下落我也不知道,因為就目前來看,這件事情也隻能由不太走運的建文皇帝才能說清楚了。
南京皇宮的大門吱吱嘎嘎地終於向朱老四敞開了。當朱老四穩穩當當的坐上大明皇帝的寶座,也是他爹朱元璋曾經坐過的位子後,他忠心耿耿的隨從馬三保,由於貢獻特別的巨大,自然也得到了相應的獎賞。1404年,朱老四的皇帝屁股還沒坐熱呢,就給馬三保正式取了一個新名字——鄭和,一個閃耀在曆史長河中的名詞,就此誕生了。
當朱老四決定派遣浩大的船隊前往西洋時,有著異域血統,伊斯蘭教徒,忠心耿耿、精明過人的鄭和無疑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就此,鄭和作為這個浩大項目的具體執行者,率領當時的中國人,開始了規模空前的邁向海洋的腳步。
1405年,帶著朱老四的囑托,喝過老四遞給他的送行酒,鄭和意氣風發,率領著浩浩蕩蕩的船隊,從南京附近的太倉劉家港出海,開始了自己從幼年時就憧憬已久的遠洋航行,搭乘萬裏長風,向著傳說中的大陸駛去。
鄭和到底是去幹嘛去了?老四在任命他時,和送他遠行時,究竟到底都說了些什麼?
沒有人至今可以很明確的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它就是一個謎,一個深藏在曆史深處,恐怕永遠都無法再揭開的謎!600多年後的人們,也隻有發表無窮無盡的猜測,看哪一個更加接近於曆史的真實。
有的說,朱老四是為了炫耀國力,讓海外各蠻夷小國畏服,所以才開始這一政績工程的,說白了也就是開著船到處去顯擺;也有的說原因並不這麼簡單,老四是為了尋找被他打跑的侄子建文皇帝朱允呅,怕他隱藏在某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像中國過去權謀理論中常常引用的那個“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的典型案例一樣,在某一天突然東山再起,再來一次皇帝輪流做的大戲,所以,必須找到建文皇帝,而且這個極為關鍵的任務,隻能交給自己最為信任、最為得力的鄭和來操辦。
各說各有理,我也斷不清這場是非,具體原因如何,依我看,除非找老四——朱棣同誌來核實了。
但是,很多人都始終相信下麵這麼一種解釋。因為隻有這種解釋,才能把很多彼此孤立的事件有機的串聯起來,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內在邏輯。
在朱老四帶著他堅不可摧的軍隊進了南京城,坐在他爹以前的辦公椅上,以他爹曾經擁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的威嚴發布命令時,他卻感到了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深深的恐懼。
是的,他贏得了戰爭,贏得了天下,沒有人比他更有力量,也沒有人能夠將阻擋他以皇帝的頭銜來行使權力。
但是,他卻輸了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將會永生地折磨他,而且在他死後,會徹底的對他予以清算,將他牢牢地釘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這個他輸掉的東西,就是他徹底顛覆了自古以來就被人類社會作為基本常識的規範:不應該以非法的方式,去向他人奪取本部屬於自己的東西!
朱老四破了這個戒,這也就算了,破戒的人也不是就朱老四一個,雖然朱老四是最為惡劣的一個,不但公開搶,而且還敢親自公開推翻自己的皇帝老爹立下的規矩。朱老四不但膽子太大,敢冒天下之大不諱,而且這個胡作非為的代價實在也是太大了,他把整個大明天下都卷了進來,讓成千上萬的明朝軍隊,乃至於包括老百姓自相殘殺了四年,遍地白骨,處處斷壁殘垣,這些都是為了給他一個人搶來皇帝這個座位。而且他在造成生靈塗炭的同時,因為理虧,所以竟然繼續左傾冒進,想要讓天下的知識分子們對他的這種犯罪行為大唱讚歌,以遮掩自己的不光彩形象。當遭到方孝儒等這些死腦筋的知識分子代表們的拒絕以至痛斥後,朱老四的脖子上青筋暴露,一股殺氣油然而生,老子今天幹脆破罐子破摔,惡人做到底,把這些不識時務的老學究們一鍋燉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