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感傷西行之重返人間 第一章 西周文化複興
離開法門寺,小翔騎著自行車沿山路而行,走村串戶,一路奔波,有時停下來問一下路,直到中午才來到岐山縣岐陽村周太王陵前。
陵墓外表簡樸,不高的一座土丘,蒼鬆翠柏,看起來似有荒涼之氣象。陵前有一塊石碑,上刻“周太王陵”四個大字。這塊碑也是在清乾隆時期才雕刻的,可以想到在這之前周太王陵的存在可能被人遺忘了。碑前有一個簡單的香廬,小翔就跪在墓碑前緬懷周太王。
周先祖後稷在帝舜時教民耕稼,被封於今武功縣境內。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今寧縣一帶,周太王古公亶父又率眾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也就是今天的岐山縣。在這裏周太王發展農業生產,建立起國家的雛形,終於定國號為“周”。周太王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後來周文王廣施仁政,諸侯歸從,後不幸被囚於羑裏演繹易經,出獄後發誓消滅商朝,拜薑子牙為軍師,北伐東征,將周都遷到今長安境內,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地方勢力,威脅到商朝的政權。周武王繼位後,任命薑子牙為軍師、周公旦為輔佐,觀兵孟津,大會八百諸侯,兩年以後在牧野消滅了商朝的有生力量,推翻了商紂的統治,建立了周王朝,開創了最初的華夏文明。
遙想周先祖創業艱難,周太王承前啟後,周文王廣施仁政,周武王蓄勢待發,牧野一戰,終於滅紂。可以這樣說周先祖占天時,周太王得地利,周文王和周武王得人和,順天承運,一個王朝神奇地誕生了。
周太王得地利,這是周朝強大起來的關鍵。周原北依岐山,南臨渭水,依山傍水,地理條件十分優越,周朝的農業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冶煉業也十分發達。周原開創了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晚清四大國寶中,大盂鼎和毛公鼎均出自周原。
小翔祭拜完周太王後,推著自行車在岐陽村中參觀了周祖祠堂。殿內有周太王、周季王和周文王的石像,還有太伯和仲雍的木牌位。祠院內古色古香,雕梁畫棟,鬆柏參天,一幫小孩子在院內正高興地玩耍著,他們童真可愛,卻不知這裏承載著厚重的曆史。鴿子不見了,羊A身處祠堂,倍感孤寂冷清,沒有人陪他,看著升起的香霧,小翔開始陷入沉思。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給《周易》賦予了博大精深的內涵,《周易》一書包含著周文王的遠大理想和抱負,《周易》一書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周易》一書包含著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周易》充滿智慧與真理。
周文王被囚羑裏,表麵上看猶如鳥兒在籠中失去自由,但相對安靜的環境反而讓他脫離了塵世的束縛,他的思想是無限自由的。
據小翔考證:易,通義。《周易》實際就是《周義》,全稱是《周文王主義》,簡稱《周義》。在小翔看來,這是一部史書,也是一部周文王敘述曆史論述曆史的百科全書。《周義》是周文王戰勝商紂王的思想武器,周文王號召諸侯推翻暴政建立共和國,實現大同社會。小翔相信,《周義》在那時候,人手一冊,非常流行,周文王成了萬民崇拜的偉人。周文王曾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周文王決心走一條革命之路,用革命來推翻商朝。被囚羑裏,大兒子伯邑考被殺,周文王已無路可走,隻有革命才是出路。
《周義》的首卦“乾”代表天,實指革命對象商朝;“坤”代表地,實指革命力量周國。《周義》開門見山就暗示了敵我雙方,周文王發誓要使天翻地覆,扭轉乾坤,重整乾綱。“屯”表征了革命的艱難曲折;“蒙”表征了周文王在革命中的領導地位;“師”表示出兵征伐諸侯;“比”表示革命要尋找聯盟和朋友;“小畜”表征著西岐的農業經濟繁榮;“履”表示周文王為了革命事業而不怕冒險;“泰”表示革命小有成功;“否”表示周文王勸大家革命不要驕傲;“大有”表示農業大豐收;“謙”比喻周文王立誌做一個內聖外王的政治家。“盅”表示周文王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繼承革命事業……其它卦象就不用一一說明了。
小翔以為,《周義》有時講述社會生活,有時敘述史實,有時又論述geming道理,以及治國安民的方針政策。
小翔覺得周文王太偉大了,他的思想太深奧了。怪不得《周義》是中國文化的源泉,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孔子也對《周義》推崇備至,曾因讀《周義》而韋編三絕。後來,《周義》成為五經之首,地位崇高。《周義》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曆久彌新,散發著引人向上的精神光芒。
周文王為了實現大同社會而廣施仁政,諸侯歸從,百姓從各地來到西岐,西岐的國力日益增強。周文王的勤政愛民感動了岐山的鳳凰,鳳凰也為周文王歡呼飛鳴,這預示著周國的強大。
離開歧陽村,小翔馬不停蹄地來到岐陽縣城。走了大半天路,又累又餓,小翔迫不及待地隨意走到一家麵館,要了一碗麵。映入小翔眼簾的是浮在最上麵的紅油、紅蘿卜丁、鹵水豆腐、蒜丁、雞蛋、肉臊子,手工做的麵條絲絲纏繞。小翔有點渴,先喝了口湯,酸辣香味。小翔吃了兩口臊子,味道鮮美,再撈起一筷子麵條,吃起來很有韌性,和著鮮湯,吃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