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感傷西行之重返人間 第一章 西周文化複興(2 / 2)

小翔付賬時問老板娘:“這是什麼麵呀!這麼好吃!”

“這就是我們岐山有名的臊子麵。沒吃過吧?”

是沒吃過。據她說,周文王當時從羑裏回到西岐,親朋好友去看望他,周文王吩咐做“和氣麵”以示慶賀。一個鍋裏煮麵條,一個鍋裏調湯。大家吃麵時澆上一定量的湯。這種吃法因為表達了一種特殊的感情,被後人流傳下來,並發揚光大。

吃完美食,又該上路了。一路上,桃樹李樹樹樹碩果累累,小車貨車自行車車車迎風急馳。玉米地裏已結上了玉米棒,綠油油的在陽光下發亮。微風吹過,小翔還回味著剛才的美味,十多裏路很快就被甩在後麵。

雄偉的岐山,巨大的石雕,偉大的石像,小翔終於看到了周公廟。廟前三棵古柏傲然屹立在大地上,高大參天,略顯蒼勁。

周公廟建於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院內有周三公殿,還有後稷殿,另有各種亭台樓閣。

廟內有一洞,名玄武洞。洞內有一石像,名玄武真君像。玉石白色,小翔摸了一下,手感光滑。

正殿東有一泉,名潤德泉。相傳潤德泉時隱時現,泉中有水象征著風調雨順,泉中無水意味著幹旱。可惜,小翔沒發現那神奇的泉水。

去年,小翔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周公廟的新聞。西周大型墓葬群位於周公廟遺址內,考古隊發現了大型墓葬十九座,其中帶四條墓道者九座,三條墓道和兩條墓道者各四座,單墓道者兩座,另有陪葬坑十三座。並在其外圍多處發現甲骨七百多片,辨識出甲骨文四百餘字,首次發現有“周公”字樣者四片,並發現了一千多米的夯土城牆和六處大型夯土建築墓地。這裏很可能就是周公當時的采邑,墓地應該是周公家族墓。

小翔有幸看到這個墓葬群遺址,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裏曾經有一位神奇的政治家。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二弟。滅紂後的第三年,周武王突然病危,周公旦向先祖太王、王季、文王祈禱,請求祖宗讓他代替武王受罪,死也不惜。周武王還是走了,臨終前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周公旦,周公旦傷心不已,不肯接受。周武王去世後,其子周成王繼位。可是他年僅十多歲,沒有能力管理政務,責任自然落在周公旦的身上。

這引起周公旦三哥管叔鮮的不滿,管叔、蔡叔鼓動殷紂王之子武庚一起叛亂,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三監之亂”。

周王室剛建國三年,立足未穩,岌岌可危。周公旦臨危受命,攝政稱王,花了三年時間平定了這場叛亂,又趁勢滅掉了東方五十多個國家,不僅鞏固了周政權,而且開疆拓土,揚了大周國威。

周公旦為了治理好這個新生的王朝,推行封建製,大封同姓諸侯。接著又遷都成周,天下盡在中央控製之中。

周公旦文才卓絕,《牧誓》、《康浩》、《酒誥》、《梓材》、《無逸》等文章皆出自周公之手。

周公旦多才多藝,又推出一套治理天下的禮樂製度。禮樂製度實質上是宗法製,目的是分尊卑、別貴賤。周禮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化解了一係列不必要的紛爭。周禮明確了等級製度,解決了中央與地方、中央內部的關係問題,有效地控製了同姓諸侯和異姓諸侯。周公旦又確立了井田製,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禮樂製度確立了一套人與人之間的新秩序,社會就是一個明顯的金字塔,每個人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位置。

周公旦大公無私,為了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製禮作樂之後,周公旦還政成王,三年之後,因病逝世。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禮是為了分尊卑別貴賤的,而周樂是為了等尊卑等貴賤的,一張一弛,一剛一柔,一陽一陰,社會就調和了。周禮實際上是一套嚴密的道德和法律製度,不僅很好地處理了君臣關係、君民關係、臣臣關係、臣民關係,而且逐漸成為社會風俗,周禮甚至成為華夏民族文化的表征。

小翔一心想著周公,不知不覺天已黃昏,伏在一棵樹上,竟然睡著了。夢中依稀依稀看到了周公,周公把小翔引到一片森林中。

小翔問:“您是周公嗎?”

周公笑著說:“是啊!”

小翔上前問道:“周公,您能不能給我講一下周禮?”

周公坐在地上說:“一座森林就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係統,有的樹木高得直插雲霄,有的樹木又小得一腳就可以踩壞,森林裏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還有各種動物,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社會也是這樣的,社會的本質就是人與人是不平等的,隻有互相牽製互相約束,社會才能安定。周禮就是一種規定,一種理性的規定,一種心靈的秩序……”

周公還沒說完,突然隱入森林中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