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感傷西行之回到動物去 第三十八章不二法門8(2 / 2)

“海德格爾的觀點是深刻的,他說文學真正的創作者是大地與世界的矛盾,人應該是大地的守護者而不是主人或創造者。他進一步說到人隻有詩意地生存著才能擺脫大地與世界的矛盾。海德格爾認識到科學技術帶來的異化問題,批判了現實與世界的荒謬性。人啊!回到原始已經是不大可能了,但是麵對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個人無法返老還童,青春一去不複返,兒時的天真不可避免地要被世故和多疑代替。一個詩意的生存方式,是一種美的生活,是一種高尚的方式。現實是功利性的,與個人密切相關的,現實不是藝術,現實不是美,人不能詩意地在大地上生活嗎?

“人不是一個‘自足體’,人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隻是社會的一個部分,人無時不受社會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文學也很難成為一個‘自足體’,文學是人的現實的一部分,是社會的一個子係統。獨立的人格和完整的人格是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的品格。在當下文化環境中,知識分子到底有幾人能做到獨立和完整。一個幸運的人生活在一一個有光環的集體中,粘著集體的光榮,分享著它的勝利果實。而真正獨立的人卻忍受著貧窮和痛苦。我感到我正在分裂,陣地正在瓦解。我是大海中的一片小小的孤島,我是一隻大海中的小船,不知何時社會將把我吞噬。堅守最後一塊陣地,做個獨立和完整的人,談何容易?

“生活的變故和體驗使我深刻地反省自己對社會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對女性的態度,對官員的態度,對友誼的態度,對理想的態度。現實生活決定著人的態度,人對一切的態度。關係決定美不美,我覺得這是符合生活的。原始社會,自然對人還是構成威協的力量,所以在原始人的眼睛裏,自然是不美的。如果一個人或一事物對人構成了威協,人難以控製它,或至少是不平等的,那麼它們很難是美的。人與人和諧,形成了人對人的美的看法,自然與人的和諧共處形成了人對自然美的看法。事實上,如果一個久經挫折的人,是很難認為社會是美的,至少是不美的。的確如此,恨不能產生美。奴隸不可能認為奴隸主是美的,農奴不可能認為地主美。尤其是當矛盾激化時,這種認識就更加堅定。在司馬遷的眼裏,封建社會和君主是不美的,這是很自然的。當馬丁和情人的關係和諧時,他認為資產階級是美的;當情人拋棄了他時,他就認識到資產階級的醜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對社會的態度是悲觀的,社會是各種醜的大雜燴,高樓大廈和漂亮的街市下麵流著汙濁的髒水和垃圾。在美麗的外表裏裝著一顆卑汙的靈魂,這就是上流社會或被上流社會影響的人的麵貌。

“也許你會說,人應當感恩,對父母感恩,對社會感恩,對一切感恩。是的,我們絕不能忘恩負義,落井下石,但如果對一切感恩,則顯得太虛偽了。誰真心幫助我們,我們當然應當感恩。但對醜感恩,等於對美的玷汙。也許有人說,人不能太極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言下之意,我們的“錯誤”態度全是我們心態不端正造成的。奴隸主對奴隸們說你們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剝削你們壓迫你們是合理的。這分明是想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總之和諧的關係產生美。”

羊A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思考了一個晚上,伏在銅佛殿裏睡著了。

第二天一覺醒來,羊A驚奇地發現它恢複了原形,又還原為人了。可是它永遠也找不到鴿子了,鴿子不知飛到哪裏去了。羊A又喜又悲,悲喜交集,走到放生池前,看著烏龜在水中的木板上悠閑地休息著,羊A頓時來了詩興,吟詩一首:

改變從心開始

人是一匹馬,心是車。車裏的東西越少,馬跑得越快。心上的東西越少,人活得越輕鬆越快樂。馬力有限,前途無量。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心不變,麵貌不變。心一變,性格也變。我們不能快速地改變命運,但我們可以馬上改變心態。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百年之旅,終於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