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感傷西行之回到古代去 第四十一章 巧遇養鷹先生2
小翔說:“養鷹先生,不知你是如何去除惡性的呢?”
養鷹先生答道:“要去除惡性就要不停地學習。‘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人,來自於動物而高於動物;神,出自於人而又貴於人。嬰兒一生下來愚昧無知與動物無異,餓了就用哭來表達,痛了也用哭來表達,由於時時刻刻與母親相處,自然地學會了簡單的言語和動作,在母愛的熏陶下嬰兒變得柔和善良,母親教他如何走路,稍大一點就與同伴們玩耍,在玩中學會了合作,也完善了人性,到了五六歲就送到幼兒園學習簡單的知識與道德,兒童從這時候起就要學很多知識與做人的道理,直到基本學會生存和去除惡性為止,人才成為其人啊!”
小翔問道:“養鷹先生,請問怎樣才算成為人呢?”
養鷹先生說:“‘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沒有德行情操的人,內心意誌不堅定,常為外界環境所影響,或因物喜,或因人悲,意誌不堅定就不能對外境做出適當的反應,這樣的人還不算成人。要成為人,不僅要博學,而且要時時反省自己,修養自己的品德。”
小翔問道:“養鷹先生,請問我可以成為真正的人嗎?是不是我去除了我的惡性,多學習人性就可以變成人呢?人之所以為人,最根本的是什麼呢?”
養鷹先生答道:“‘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有辨也。’動物雖然也有父子但沒有父子之情,雖然有雄雌但沒有男女之別。‘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你若想成為人,就要勤學苦練,懂禮義。”
小翔回憶起任先生也強調禮義,不知養鷹先生對此有何高見,問道:“為什麼要學禮義呢?”
養鷹先生說:“禮義就是讓人懂得人與人是不同的,人有人情,人有分別,學會禮義就能抑製原來的惡性,使人變得越來越富有人性,或許有招一日你可以成為真正的人。”
忽然,窯洞裏傳來美妙的音樂,抑揚頓挫,如泣如訴,吸引了小翔,雖然聽不清內容,但大意是這樣的:
人生夢如路長
讓那風霜風霜留臉上
紅塵裏美夢有多少方向
找癡癡夢幻的心
愛路隨人茫茫
人生是夢的延長
夢裏依稀依稀有淚光
何去何從
你的心中方向
風悠悠在夢中輕歎
快樂少年郎
在那崎嶇崎嶇山路中
看陽光紅塵裏
快樂有多少方向
一絲絲像夢裏的風雨
路隨人茫茫
方向
一絲絲像夢裏的風雨
整首歌曲悲情如絲,又有一種豪放之音,真是一下子撥動了小翔的心弦,他如癡如醉地聽著,竟然忘記了養鷹先生。養鷹先生見他如此動情,也不便打擾他。歌曲唱完後,小翔恢複了常態,忙道歉說:“養鷹先生,真不好意思,剛才的這首歌太好聽了,請恕我失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