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隊左邊是竹梢隊,右邊是竹筒隊,竹湧就從竹根隊和竹梢隊、竹筒隊的後背流過,三個生產隊前麵都是水田,水田與屋邊中間隔著十幾個水塘。有水庫水的時候,水塘一年到頭基本上都是滿滿的。水塘裏的水除了用來灌溉之外,生產隊時期曾經用來養過魚,八月節和過冬(冬至)的時候網了分給村民過節。村民們平時可以在水塘裏洗洗鋤頭、糞桶什麼的,誰也不會在水塘裏洗衣服、洗青菜。因為水塘離屋邊太近,雨水總是把村中的汙穢帶到水塘裏,而且水牛也經常走進去洗洗澡、打幾個滾。說到底,水塘到底還是死水,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竹湧的長流水幹淨。
竹湧是一條九曲十三彎的溪流,源頭就在名叫石星的田垌中間的一個大汶(泉眼)裏。這個大汶四周都被石頭圍住,形成一個大水塘。即使在最幹旱的年份,良田鄉周邊的水塘都幹涸了,所有的村民都到這個水塘裏擔水,它也沒有幹過。有人說它是直通地下河的,所以永遠都不會幹。竹湧在田垌中穿行了二十多公裏後,從桑葉村的幾個生產隊中間穿過,然後穿過防洪水閘,流入白雲江。
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竹湧流經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平地,而石星的地勢比桑葉村還稍低一些。竹湧從一條天然形成的深坑中穿流而過,從遠處是無法看見這條湧的。這條深坑就像是平地上出現的一條長長的裂縫,由窄變寬。在上遊,一個成年人用力一跳就可以越過;到了中遊,要經過石板橋或者單孔石橋才能通過;到了下遊,至少要走雙孔石橋了。到了防洪水閘那裏,古城縣至良田鄉的鄉村公路正好從上麵經過,竹湧上麵架著一條幾丈寬的水泥鋼筋大橋。這條大橋就成了現代社會對古城縣良田鄉桑葉村在交通運輸方麵的重大貢獻。
竹湧兩邊有很多的生根石,也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汶。位於竹湧中下遊兩邊的桑葉村的幾個生產隊都在靠近自己村邊的地方築汶成井,並開鑿碼頭。村民們從水井裏擔水回家煮粥煮飯,蹲立在湧邊的一座或者兩三座生根石上洗青菜、洗衣服。而這座生根石或者這些生根石中的一座,往往就是這條村的契人石。
像竹根隊,村民們上午特別是早晨就蹲在契人石上洗衣服,下午特別是傍晚就蹲在契人石上洗青菜。有時候,也會同時有人在契人石上洗青菜和洗衣服。每當這個時候,洗衣服的人都會自覺地蹲到契人石下遊位置洗,洗青菜的人就可以蹲在契人石上遊位置洗了。
竹湧的水太瘦了。隻要湧水一動,一群一群的小魚兒就會遊過來,在人們觸手可及的水麵上尋找食物,大一些的魚兒則去追逐那些漂向遠處的菜葉。這些菜葉往往是被洗菜人遺棄的老菜葉,或者是洗菜人不小心被湍急的湧水帶走的好菜葉。在陽光的照射下,在清澈的湧水中,洗衣服、洗菜的人們偶爾可以見到一兩隻草鱉。誰都知道竹湧中的魚兒、鱉兒肉嫩湯甘,但要在契人石邊空手抓住它們是不太可能的。都說“街邊仔碼頭魚”,碼頭邊長大的魚兒、鱉兒特別聰明,你的手再快,它們轉身的動作更快。
在靠近村邊的竹湧岸邊,村民們種滿了竹叢,品種主要有大竹、水竹、毛竹,鬱鬱蔥蔥,遮天蔽日。從平地上看去,竹湧就像是一條竹的長龍。有些膽小的人在入夜之後到湧邊洗菜或者到水井擔水,總覺得湧邊陰森森的,頭皮經常發麻。
竹根隊的村民每擔一擔水都要上下一個長長的碼頭,很費勁。而且竹根村就隻有這麼一隻水井,人多水少,去遲了還得排隊等候,竹梢村和竹筒村的情況也差不多。
李顯富滿身大汗,終於擔滿了一缸,又多擔一擔水,留在水桶裏給江秀蓮洗衣服用,然後吃了三碗粥,帶著好不容借到的10元錢,立急狂忙(急急忙忙)地到良田圩去買了一掛豬肉、一隻豬後腳和線香、蠟燭等其他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