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1 / 3)

第十六章

毫無疑問,無論作家還是性思想家,他們的理論學說有一點260是共通的,那就是愛首先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而性便眾說紛紜。因此愛是永恒的,不能毀滅的。愛超越肉體,同時又與人的個體生命密切相關。一個生命內部有真愛在生長的人,其理性與感性應該是和諧的。不然,就會讓人覺得出了偏頗和不正常。不正常也就是出了心理問題,但自己往往沒有意識到。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性婚姻在中國的夫妻中為數不少。性,在中國仍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話題。這與西方性成為政治學、社會學、史學、哲學最為關注的話題是截然不同的。正因為這樣,不少對性困惑的心理病人,都有“談性色變”之恐懼。小孔結婚八年,生孩子後與丈夫已經整整七年沒有性生活了。小孔說他們並沒有生理功能的缺陷。但沒有性生活,他們依然很恩愛。丈夫也依然很照顧她、嗬護她。小孔言語間,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得了性心理障礙症。在我的提示下,小孔臉紅紅地道出了原委。小孔說,一談到性她就害羞。她一直以為性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孩子出生後,這任務完成了,她就沒有必要再過性生活了。她覺得性生活是低級下流的事,而愛才是崇高的。

小孔受封建傳統思想之深,令人瞠目。其實古人也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說。真正完美的愛情是靈與肉的結合。對於小孔的心理分析,我們所做的是讓她從人本主義角度明白,人類的性與愛不僅不是低俗品性與行為,而且是很崇高很重要的。性與愛與入的自我有著極其重大的關係,它在我們的文化中應該有不被忽視的價值。

其實與小孔不同的無性婚姻還有很多。拿福科的話說就是:“我們的文明,至少從表麵上看,根本沒有什麼性愛藝術可言。相反,它卻毫無疑問是唯一進行性科學實踐的文明,或者可以說,它是唯一在過去幾個世紀之中發展出講述性的真相的種種程序的文明。”14,心理孤兒隨著高科技發展,今天的人類仍然難以躲避一次又一次的創傷。新的創傷盡管不像戰爭、核武器、自然災害那樣觸目驚心,但它以溫情式的虛假幸福讓人們感到空虛、迷茫和心靈的孤獨。這種現象被俗稱為:“心理孤兒。”心理孤兒的產生,與社會經濟、文化意識形態對個人心理健康具有重大影響。而個人心理疾病的治療和康複,又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因此,在發達工業社會中,心理學問題同時就是社會學問題。弗洛姆在《在幻想鎖鏈的彼岸》一書中認為,人能夠意識到什麼是由他的“社會性格”決定的。

心理孤兒,如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尤其在青少年中,為數已不少。他們在心理上自我封閉,遊離集體氛圍又怯於交往。這與社會、家庭環境,也有一定因素。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獨門獨戶,而家長陪孩子的時間畢竟不多。孩子長期獨處,嚴重的就患上“孤獨症”。患“孤獨症”的孩子,思維總是隻在他自己的世界裏。他們拒絕與外界交往。假如他們用雙手做一個動作,就會不厭其煩地做上幾小時。明明今年18歲了,在他5歲時就有自閉傾向。但當時父母離異,父親工作忙,沒有引起重視。明明的病一天天加重。他不願去學校讀書,害怕人群。父親以為他膽子小,長大一點會好的。父親不知道明明得了精神性疾病。所以在他小時候,一次也沒有帶他去看過心理醫生。明明的病就這麼被耽誤了。

現在明明的個子比父親高,力氣也比父親大。由於常年病著,關在家裏不與外界接觸,明明的脾氣也很大。父親很焦慮,帶他上街吧,一不小心,明明就會去抓商店裏的貨物。父親這時候總是淚眼汪汪,萬般苦惱。

不過像明明這樣的例子,比較個別。但他提醒那些有自閉傾向孩子的家長,必須盡早帶孩子看心理醫生,不能耽誤。由此,我想起翻譯家傅雷曾說:“爸爸不為孩子煩心,為誰煩心?爸爸不幫助孩子,誰幫助孩子?孩子有苦惱不向爸爸求教,向誰求教?”如今“健康”定義不斷嬗變,心理健康亦是十分重要的。走出“心理孤兒”的角色,也就是把個體融入到社會群體中去。我們要在社會中生存,必須適應社會的一些要求,從而努力把社會與個人的關係諧調起來,這就與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係更加密切。

15,精神與危機歌德早在1829年向埃克曼講道人是一個糊塗的生物;他不知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他對這個世界,而首先是對於自己,所知甚少。”由此弗洛伊德渴望給人的認識增添一些知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探測無意識深淵,攀登創造力高峰。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於人類境況問題依然十分緊迫。一代代人根據自己的理念,試圖有一個新的發現。但精神上的寸步難行,隻能讓這個蒼白的世界更加蒼白。這個蒼白的世界,不僅缺思想鈣質,還缺世界與現實充滿反抗力量的批判精神。

倘若我們這個時代,有幾麵以激進與鋒利為主的批判旗幟,走出小#那麼直麵透視剖析整個社會和人,就會使蒙汙的人和世界增加一些光亮。然而隨著工業技術髙度發達,人們在大眾文化的誘導下,物欲填補了他們的虛榮心,滿足感占據了他們的心靈,以致喪失了他們的激情與想象、責任與良心。因此,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心理病態,就是缺乏良心。

小羅已經上高三了。高考臨近,母親不允許他再上網,以免影響功課。母親的嘮叨,應該也在情理之中。但小羅聽不進。每次母親一唆叨,小羅就捂起耳朵。母親不明白地說,你都在網上看些什麼?小羅說,我看什麼不要你管。母親十分生氣地說,我不管,誰管?母親一氣之下打了兒子―記耳光,兒子便歇斯底裏地與母親打了起來。兒子說你打我,你打我,我與你拚了。兒子拿起電腦桌上的一把尖刀,朝母親刺去。母親一晃身,刺在了她的手臂上,鮮血汩汩地流出來。母親震驚極了,哭得撕心裂肺。兒子卻甩門而走。小羅母親後來的敘述,讓我聽得毛骨悚然又陷入沉重的思索中。

這是一種人的危機。仿佛一切都在破碎,一切都仍然以可怖的圖式,展示著被野蠻摧毀的痕跡。人的信念在哪裏?人性的希望又在哪裏?因此對小羅這一個案,它讓我聯想到整個世界與社會的軀體,被高科技這個現代化的新鮮血液所充實、膨脹。人們不僅削弱了思索的能力,還喪失了人作為理性承擔者的責任。所以,人還是需要控製自己。最暴虐的控製是思想的控製。而思想的控製,是通過允許人們意識到什麼來實現的。

現在我忽然想起歌德的又一段話:“人類將會變得更加聰穎敏悟,但不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更加充實。我預見那一天,上帝不再喜歡他的創造物。他必將再次毀滅這世界,創造一個新的開端。”歌德的預言,可以與是人類精神批判史上的又一個聲音。

16,現代文明的憂鬱與變調從弗洛伊德的曆史哲學來看,文明的進步髙於一切。為了文明而壓抑人是必然的。這種必然性一方麵將社會對壓抑合理化了,另一方麵說明個人永遠受製於社會。所以,文明是人類惟一值得驕傲的東西。它以其精神和智慧成為萬物之靈。在文化長河中,文明是精神與智慧的遺傳。文明的進步,成為人類所有活動的終極目標。然而文明的獲取是需要代價的。弗洛伊德在他的征途中,“靠探測深淵的辦法來登上高峰”。然而在他之前,很少有人追問文明是否需要人類付出代價?

現代文明的實質是工業文明。精神分析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強烈控訴,是因為這種文明時產生發展都以壓抑人的本能(本性)為代價。弗洛伊德把人性歸結為人的本能,本能的能量被稱為“力比多”。"力比多”表現為生理上的衝動,如果衝動的目的實現了,體內的張力則被消除,人隨之感到快樂。弗洛伊德信奉快樂主義。然而實際上人們不能按本能的“快樂原則”行事,隻能按理性的“現實原則”行事。對本能的壓抑就是文明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因此現代文明所產生的人的憂鬱與變調,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李娟的情緒低落已經有幾年了,但她不知道自己得了憂鬱症。她在高科技單位做著白領,本來很幸福的她卻因為丈夫有了外遇而痛苦不堪。誰也沒有想到她會從三樓跳下去自殺。她對我說,那天一種陰霾般低潮的情緒籠罩在她心裏,宛如織網般地難以揮去。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思想紊亂極了。她想著工作的壓力,想著丈夫對她的背叛,她突然眼前一片黑暗,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看不到希望了。於是選擇了跳樓自殺。盡管自殺未遂,但她因此而損傷了腎,需要靠血透過日子了。

如果李娟一開始就去看心理醫生,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以我海上飛鳥的分析李娟當時處在意識和潛意識的衝突中,絕望便是她縱身―躍的理由。這種理由在弗洛伊德看來,就是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