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把學生的潛質逼出來(1 / 1)

第七章 把學生的潛質逼出來

大概由於我有過在大連大學當老師的經曆,我一直很喜歡老師的工作,喜歡講課。

1958年,我和全所的同誌們一起創建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剛開始時,由於師資力量尚未充實,學院的院長、副院長每人都必須兼授一門課。我是院長,我就自告奮勇地承擔了教授基礎物理課和技術物理專業課的全部課程。

我很希望培養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希望他們學會不死讀書,希望他們有想法、有創建。所以,我那時給他們考物理經常出作文題。

考試時,我經常是在黑板上寫下一、兩道論述題目,然後宣布幾條:一、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道題目;二、可以隨便翻看物理書或學習筆記;三、可以在前半個小時交頭接耳相互探討。學生們一開始都很高興,以為這麼寬鬆的條件等於白送。但仔細琢磨下來,很多人就傻眼兒了。因為我出的題沒有一道能在書上找到完整的答案。答案是滲透在整本書中的,你無論選答哪道題都得吃透學過的內容!沒有任何捷徑可走,隻能沉下心來努力往裏鑽,鑽進去了,搞明白了,一篇文章也就寫出來了。這時候心中就會豁然開朗,突然覺得學過的東西變得格外清晰,突然覺得那厚厚的書變得很薄了。

這種方法對學生很有好處,但對老師來說卻很辛苦,對老師的要求也很高。首先是出題難。要想把題出得好,出得巧,就需要老師具有很敏銳的目光和很高的涵蓋能力。其次是判卷難。判這種卷不同打分,沒有標準答案。老師得一篇篇地仔細閱讀學生們的文章,從中了解他們各自對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且不說對每一篇文章做出評價,單是一下子閱讀幾十文章就要花費許多時間。但我覺得值得,這樣做能把有潛質的學生逼出來。

我有時候是把學生逼得挺狠的。現在的長春光機學院院長薑會林是我文革後帶的第一批博士生。薑會林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我給他出了三道難易不同的題目,讓他從中選擇一個。其中最難、最生僻的一個題目是《光學係統設計的經濟效益問題》。我對薑會林說,這個題目不太好搞,但很有意義,我傾向你選擇這個題目,你自己再好好考慮一下。

薑會林拿著這個題目憋了半年。這半年裏,他與許多光學界的專家進行了探討,竟沒有一個讚同他搞這個題目。那時候,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經濟效益對大家來說還是個很生疏的詞。多數人的意見都是說這個題目沒法搞。理由是,我們是搞技術的,不懂經濟。連王之江都說:“題目太大了,倒是有意義,但不好做。”薑會林本想多找幾個人探討,好給自己堅定信心,沒想到這一來反倒是泄了氣了。他思量再三之後,下決心去找我商量放棄這個題目,改做一個難度小一些的。

聽了薑會林的陳述後,我思索了很久。我對薑會林說,我也是從研究生走過來的,以我的經驗來看,發明與創造往往就寓於疑難工作之中,解決了所遇到的疑難問題,就有可能做出突出的成績,就有可能從中獲得知識和學問上的最大收益。我說,我認為在研究工作中,那種自始至終一帆風順,與開始所料沒多少區別的課題,雖然做起來容易,完成的順利,但因為起點低,所以極有可能從中所得甚微,從長遠來看是沒有好處的。最後,我告訴薑會林,我是考慮到你的自身條件,才給你出了這樣一個課題的。薑會林年紀比較大,參加工作多年,有很好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我認為,以薑會林的經曆和能力是能夠勝任這個課題的。我說我就是想逼一逼你,如果換一個缺乏經曆的年輕研究生,我就不會給這個題目了。

後來薑會林告訴我,他當時真是被逼無奈,硬著頭皮把這個題目接下來的。回去後,他也是硬著頭皮把這個題目做下去的。一年後,薑會林才把課題的基本論述方法、主要論點和公式搞出了一個大概的總體結構框架。

至今我還記得薑會林那篇論文提綱帶給我的興奮。當時,我看完提綱後激動得呼地一下站了起來,一把拉住薑會林的手,一個勁地對秘書說:“你看,我就知道他一定能做出創造性的工作!他這三個部分都很有意思,都有創造性的價值!”那天,薑會林告辭的時候,我興奮得不自覺地一直跟著他走,把他送到樓下,又一直送到了院子裏,覺得還不盡興,就幹脆送到了大門外。在大門口,我對他說:“我考慮,根據你現在做出的成就,你可以參加一些國際上的交流了。明年有個國際鏡頭光學設計會議邀請我參加,我想推薦你去參加,把你的觀點在會上講一講,介紹出去。”

後來,在我的積極推薦下,薑會林參加了那次國際鏡頭光學設計會議。這次國際交往為薑會林開拓了眼界,擴大了視野,也使薑會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1985年,世界《光學學報》刊登了薑會林的研究文章。此後,在日本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光學學會,特邀薑會林前去做學術報告,並肯定了薑會林的文章是此項研究的“四大進展之一”。

如今,薑會林已經成為一個出色的光學專家。他擔任了長春光機學院院長,挑起了為我們國家培養光機人才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