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細節感動心靈
愛一個人,就是愛一個人的細節,比如《廊橋遺夢》裏的弗
朗西絲卡,因為羅伯特·金凱從廚房走出去時,輕輕關上百葉門
的動作,她就對他情心暗種;同樣的,恨一個人,也是恨一個人
的細節,《陸小鳳》裏的西門吹雪殺陌生人時,常常是因為他不
喜歡那個人臉上的邪惡笑容。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愛或者恨,都不需要太多的理
由,一切隻看它們依附在什麼樣的細節之上。老百姓做決定可不
像政府部門決策,要數據、要事實,日常生活中,細節是人們做
出決定的依據,細節是他們眼裏的世界。
細節讓我愛上一個人
自去年底,“感動中國”一直是很時髦的一個詞。最近因為
江蘇常州的殷雪梅老師舍身救學生,這個詞被更多地提起。可
是,在百姓的眼中和心中,感動心靈的更多的不是驚天動地的事
件,而是一個個細節。
崔小姐是華東師大96級的畢業生,雖說畢業於藝
術係,可她一點也不浪漫,到了29歲,她還沒有可以
與之共同走向婚姻殿堂的男朋友。這個現狀可急壞了崔
小姐的母親,這位大學教師出身的母親知道,29歲是
女孩子的一道門檻,一旦以單身跨過了這道門檻,到了
30歲,女孩子的婚姻就比較棘手了。
於是,她趕緊張羅著給女兒介紹男朋友,可是皇帝
不急太監急,母親介紹了一個排的男孩子,女兒卻一個
也看不中。
在母親的一再請求下,崔小姐答應最後再相一次
親。這次是個姓萬的編輯,在上海一家著名的雜誌社供
職,年齡比崔小姐大一歲。
月上柳梢頭,人約咖啡館。兩人談了一個多小時,
崔小姐也沒有那種觸電的感覺,而沒有觸電的感覺她是
不會朝婚姻邁進的,這是她始終不渝的原則。
既然不能繼續朝前邁進,那就結束吧。崔小姐於是
站起身,準備回家親枕頭。就在這時,萬先生很快站了
起來,過來給崔小姐拉椅子,待崔小姐離開桌子,他才
把椅子放回去,照原樣擺好。
如果說,這一頗具紳士風度的舉動已經觸動了崔小
姐的神經,那麼接下來的舉動就讓崔小姐下了決心。
就在崔小姐走向門口時,萬先生立即再次搶了上
來,給她推開門並用手擋住彈簧門,直到她走出去才放
手。
這一次,崔小姐怦然心動。如果說前一次體現的是
禮節,是紳士風度,那麼,這一次就是無微不至的體
貼,而能夠這樣體貼的男人將來一定是個好老公,崔小
姐決定和萬先生發展下去。
當然,後來崔小姐就成為萬夫人了。結婚三年後,
他們有了個可愛的男孩。現在,崔小姐覺得很幸福。
能夠在一舉手一投足中看出一個人的稟性,這是需要獨到的
眼光的,崔小姐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具有了這樣的眼光,並藉
此找到了可以托付的目標,奠定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或許,這是
他們緣分到了,但問題是假如崔小姐對這樣的緣分視而不見,結
果又將會怎樣呢?世事如棋,誰把握住了,誰就贏了。正所謂:
男人通過戰略把握世界,而女人通過細節掌握世界。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徐女士回憶起二十年前初戀中的小故
事時,眼中還是充盈著幸福的神采,口中還是動人的敘述:“不
是故意感動我,卻讓我很感動。”
“那時候,他在部隊當兵,我是經人介紹才和他認
識的。最開始是書信往來,雖然在一個縣城長大,但兩
個人都沒有見過麵。
一年夏天,他回家探親,專門來看望我,這是我們
第一次見麵。當時,我在縣城的河邊洗衣服。我記得很
清楚,是洗一籃子很大的被罩。他循著通向河流的小
路,走到河邊找我。見了麵,什麼話也沒說,拿起我已
經洗好的被子,在河裏嘩啦啦地衝了幾下,然後一個人
三下兩下就把被子擰幹,晾上了。
那時,我本來就對解放軍充滿了好感,再看到是這
樣一個樸實的人,雖然他沒有任何表現的意思,隻是初
次見麵,不知道說什麼好而已,但他這一舉動真的讓我
很感動。”
在現實生活中,細節真實有時候會代表整體真實。也就是
說,一個人在細節上體現的素質是好的,那麼,這個人整體上就
不會壞到哪裏去。
可是,細節,就因為是細節,因其纖細,就容易被人們被我
們輕視和忽略。然而,纖細的樹葉也會劃破手指,一顆豆粒卡在
喉管,也可以讓一個孩子夭折。下麵這則故事就屬於“樹葉劃破
手指”一類的,或許,它比樹葉劃破手指要嚴重得多——
他是我的表哥,到了將近而立之年,家人催他趕緊
找對象結婚。被家裏逼急了,內向的他終於鼓足勇氣約
了一位心儀已久、早就眉目傳情的姑娘,兩人約好在公
園碰頭。
甫一見麵,姑娘立刻麵若桃花,兩腮緋紅,他以為
女孩是太害羞,但沒過幾分鍾,姑娘就找了個借口走
了,而且是黃鶴一去不複返。他怎麼也沒想到姑娘會這
麼做,他實在想不出自己什麼地方得罪了姑娘。不知所
措的他沮喪透頂,耷拉著頭回家。這時,他忽然發現自
己出門時,忘了拉上牛仔褲的拉鏈!
直到今天,表哥還是孤身一人,過得並不如意。而
每每提及此事,他總是抱頭歎息,懊悔不已:“也許我
因此失去了一生的幸福。”因為,那是他“唯一的戀愛”。
然而,就是因為這個細節——沒有拉上的拉鏈,卻永遠關上
了一個小夥子的愛情之門。有的東西平時看來灰暗平常,貌不驚
人,但是往往到關鍵之處,它們就會跳出來,扮演終結者的角
色,毫無感情,鐵麵無私。
因此,細節就像黑夜裏藏在暗處的強盜或者航海中隱藏著的
暗礁,冷不丁就會衝出來斷路劫財,甚至傷人性命或弄得船傾人
傷。這個比喻雖然不那麼恰當,但很多情形的確是這樣。看到了
它們並善於運用,細節就是天使,為你所用;而假如你看不到並
不能正確對待,細節就是魔鬼,傷你性命。所以說,細節之妙,
全在運用而已。
管製還是管教
家長製作風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是宗法製度的產物。在那個
年代,子女是家長的財產,而家長是這些財產的所有人。因此,
子女得無條件地聽從家長的,這就是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
綱,夫為妻綱”。這套道德倫理製度束縛了人們很多年,長期的
鉗製和約束使得我們的家長對這套製度習以為常,以至於在意識
深處凝固成了思維定勢。這不,到了現在,很多家長還將子女看
做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是活生生的具有情感和豐富內涵的人,因
而對他們實行的還是管製而不是管教。
有個小孩很喜歡看電視,隻要一有時間,他就準坐
在電視機前而不是其他地方,可以說他對電視如癡如
醉,簡直到了嗜之如命的地步。可是,因為麵臨考試,
他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當兒戲,隻好忍痛割愛。
放寒假了,這下他“解放”了,雖然答應他母親獨
自在家不看電視,但一俟母親轉身出門,他旋即打開電
視機,沉醉在電視多彩的世界裏。
可是,他很納悶:為什麼母親每天下班後回到家裏
都會知道他看了電視了呢?是母親長了順風耳、聽到了
他看電視的聲音?還是鄰居告發的?總不會是母親在家
裏裝了探頭吧?
他困惑異常,百思不得其解。
最後,還是他父親解開了這個謎——
原來,他母親每天出門上班之前,就把遙控器定在
一家人幾乎不看的某個頻道上,而且其音量也總是設置
在最低。小孩子不知道這些細節——更準確地說是這些
詭計,當然不會還原到他母親的設置。因此,母親晚上
回家,打開電視,隻要不是那個頻道和那個音量,就說
明兒子看過電視了。
原來如此!小孩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母親用心良
苦,並打心底裏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愛憐之情,發誓
認真讀書,再也不像現在這樣看電視,以免誤了自己,
傷了母親的心!
與此相類似,另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兒子也是管製得很嚴格,
那種嚴格,簡直是嚴厲和苛刻。她也是禁止兒子獨自在家看電
視,她怕兒子看多了電視耽誤了學業,畢竟隻有四年級的小孩
子,自控力太差。於是,她每天出門前都背著兒子把電視機的插
頭給拔了,而且總是按照一個方向放好。她的用意很明顯:隻要
你動了插頭,我就知道你看了電視!
暑假臨近結束了,母親很滿意,因為每次下班回家,總是看
見兒子在做功課,而且插頭也總是她出門時擺放的方向,絲毫沒
有改變。可是,令她納悶的是,家裏的電費賬單卻顯示比暑假前
用電多出很多。是什麼原因呢?母親決定探個究竟。
這天,她一如既往地去上班,而實際上她今天是休息的日
子。因此,她到菜市場去轉了一圈就回家了。她悄悄打開家門,
躡手躡腳地走進來,驀然發現兒子正全神貫注地沉浸在自己鍾情
的卡通世界裏,如癡如醉,物我兩忘。
這回,母親生氣了,她怎麼也沒料到,兒子會偽裝得那麼
好,要不是今天去而複返、實地調查,還真被他蒙騙過去了,難
怪電費居高不下,原來是這麼回事!
這時候,兒子也覺得蒙蔽不下去了,他老老實實地“坦白交
代”說,不看電視是不可能的,少看是做得到的。他早就知道母
親的“詭計”,他所要做的無非就是記住母親擺放插頭的方向,
從而讓它恢複原樣擺放而已。
當母親把這件事告訴我時,我很是為這位母親高興,倒是母
親為我的高興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我於是對她說,你兒子
這麼細心,這麼有心計,作文肯定會寫得好(此前,她一直為兒
子的不善作文頭疼不已),你隻需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即可。
果然,母親回去按照我給她兒子開具的書單,讀了一些人物
傳記和相關讀物後,作文的興趣逐漸濃厚起來,一個多學期之
後,他的作文就在班級名列前茅了。這不,班主任最近還把他的
作文作為範文在班上宣講呢!
對小孩子是管製還是管教呢?管製是管束和壓製,而管教是
管理和引導,事實證明,引導應該成為對小孩子進行教育的主要
方法。隻要翻開名人成長錄就會發現,沒有哪一個成功人士是在
高壓、管製的狀態下成長為人才、走向成功和輝煌的。
因此,有必要在這裏跟家長們分享兩個事例,它們對我們的
管教應該大有裨益。
精於垂釣者都知道,假如有大魚上鉤,生硬地把魚往岸上拖
是很糟糕的事。其結果,不是釣線被扯斷、魚鉤被拉直,就是魚
嘴被撕裂,本已上鉤的魚隨之翩然而去。
正確的做法是,當大魚上鉤,釣者對於魚的掙紮,應該有一
個合理的遷就。這時的釣線,應該放得較長,任由魚拖著跑,等
魚累了,再慢慢收線;如果魚再一次掙紮,釣者也再一次放線,
魚累了,再收。幾個回合下來,魚往往會精疲力盡,任由釣者拖
上岸。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被一條無形的線所拉緊,於是你掙紮、
奔突,拚盡全力,但結果卻無異於慢性自殺。有時候,你休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