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舉著樹葉擋住自己的眼睛,一手在店鋪上挑好東西,伸手就抓。手還沒有來得及縮回來,

別人就怒喊著朝他撲來,將他扭送到縣衙門去了。



人的目光如果為眼前細小的事物所遮蔽,就會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安知魚樂

戰國時期,莊子是一個很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有一天,莊子和惠施二人外出散步,走

到潦水的一座橋上。俯身向水裏望去,莊子看見一條條魚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就

說:“你看,魚在裏麵遊來遊去,多麼快樂!”

惠施回答說:“真奇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很快樂呢?”

莊子反問道:“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施回答:“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魚呀,你怎麼知道魚快

樂不快樂呢?”

莊子微微地笑了笑,解釋說:“讓我們把道理詳細地談一談吧。剛才你問我怎麼知道魚

的快樂,可見你已經知道我是曉得魚的快樂的。至於我為什麼會知道?那是因為我到了潦

水橋上,看見魚在水中遊來遊去,自由自在,所以覺得魚很快樂。”



人的認識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世界上有些事物暫時還沒有被認識,

但是卻決不存在不能被認識的事物。

惠施善譬

有人到魏王麵前進讒言說:“惠施說話愛用比喻,假使不讓他用比喻,他就什麼事情都說

不清楚。”

楚王說:“寡人不信,你明天把他叫來,寡人好好地出一次他的洋相。”

第二天,魏王看見惠施說:“請你以後說話直截了當,不要再用什麼比喻。”

惠施說:“現在有個人不知道‘彈’是怎樣一種東西,如果他問你‘彈’的形狀是怎樣的?

而你告訴他‘彈’的形狀就像‘彈’。他能聽得明白嗎?”

魏王搖搖頭:“聽不明白。”

“對呀,”惠子說,“如果告訴他:‘彈的形狀像把弓,它的弦用竹子做成,是一種彈射工

具。’他聽得明白嗎?”

魏主點點頭:“可以明白。”

惠子接著說:“所以,比喻的作用,就是用別人已經知道的事物來啟發他,使他易於了解

還不知道的事物。現在,你叫我不用比喻,那怎能行呢?”

魏王想了想說:“你說得很對。”



使用比喻的目的,是為了使比較深奧的道理容易為人們所接受,調動形象

思維,能使抽象的道理免於枯燥乏味。

趙簡子涕泣

春秋時期,趙簡子有個家臣名叫周舍。這是一個很正直、剛正不阿的人。

有一次,他有事找趙簡子,可趙簡子嫌他卑微,不肯接見他,於是他就在趙簡子的門前站

了三天三夜,不肯離去。

趙簡子派人問他:“你有什麼事要見我?”

周舍說:“我要做一個正直敢言的家臣,筆上蘸飽墨汁,手拿簡牘,跟在您身後,觀察到

您的過錯就記錄下來。每天都有記錄,每月都有成果,一年以後就能見到實效。”

在我國古代,曆朝曆代都設置史官的製度,帝王的一言一行,史官都隨時記錄,然後作為

秘密檔案封存起來,作為後世修史的資料,帝王在世時無權閱讀。由於害怕被後世稱為昏

君,所以帝王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趙簡子知道周舍要效法古代史官,記錄自己的言行,覺得能促使自己成為明君英主,也

沒有什麼不好,於是便同意了周舍的請求。

從此以後,趙簡子在宮廷內或外出,都與周舍在一起,而周舍也跟在趙簡子後麵形影不

離,隨時記錄簡子的一言一行。

但是沒過多久,周舍就死了,趙簡子難過得就像死了兒子一樣傷心。

後來,有一次趙簡子與眾大夫在洪波台喝酒,喝到興致正濃的時候,趙簡子突然流淚哭

泣起來。

眾大夫都很驚訝,他們離開了席位,向趙簡子請罪說:“不知某等所犯何罪!使主公傷心

了,還請主公明示。”

趙簡子說:“諸位大夫都沒有罪。”

眾大夫更加莫名其妙,又問:“我們既然沒有罪,那主公是有什麼煩心事?或者是別的國

家侵犯我國?可是不對呀,並沒有任何國家侵犯我國呀!究竟是誰得罪了主君呢?不妨說

說,我們也好為您分憂!”

趙簡子說:“我想起我朋友周舍說過的話,不由得暗自悲傷起來。”

眾大夫問:“周舍說了什麼?”

趙簡子便把周舍的話重複了一遍:“千張羊皮不如一隻狐狸腋下的毛皮值錢,眾人隨聲

附和不如一個正直之士剛直不阿有益。從前,商紂王由於大臣沉默不語而使商朝滅亡,周武

王由於有剛直不阿的大臣而使周朝興盛。”

然後,趙簡子又說:“自從周舍死了以後,我再沒有聽到誰批評我的過錯了。我大概離滅

亡不遠了,因此我就流淚哭泣起來。”

眾大夫都感到很慚愧。



有遠見的政治家應該學會聽到不同的意見,接受對自己的批評,不能被隨

聲附和的人所包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