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20.2011年7月“梁祝”門外談(3 / 3)

所以,也難怪祝員外根本沒把梁縣令放在眼裏,而是一心想攀高枝,堅持將女兒許配給“遊手好閑活二流”的馬文才了。

接下去就完全可照著老本子演了,“送兄”、“山伯臨終”、“吊孝哭靈”、“逼嫁”直到“禱墓化蝶”。

這麼改戲,好像並不難。

有了戲,再拍電影、電視劇,出書,影響慢慢就會大起來。

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以前的且不說,就我們這代人所知,梁祝的影響力就是這麼形成的——

首先是60年前梁山伯與祝英台在越劇舞台走紅。想當年,由英氣勃勃的袁雪芬主演,舞台上的祝英台多少漂亮!當她扮成算命先生前去騙父時,一襲標準的藍布大褂,樸素之極,卻讓人過目不忘。出門上學了,也是真正的男裝打扮,再加上很帥的動作,所以說梁山伯不上當才怪!

後來是李翰祥拍黃梅調的“梁祝”,他是精通京劇藝術的,所以不僅將祝英台裝束成男的,而且梁山伯也找了個女演員演,來了個女扮男裝——中國觀眾一向喜歡看男女互扮的戲,這樣“梁祝”故事也就越傳越廣了。再後來是大導演徐克重拍《梁祝》,祝英台幹脆請了有點男人氣質的楊采妮來扮,將她塑造成一個俊秀小男生,不知迷倒了多少男女粉絲。

試想如果現在也像當初一樣,我們先來重排寧波版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努力將故事講圓,然後再請大導演名演員來拍電影和電視劇,向全國乃至世界推廣。影響一大,人們自然就都會來寧波尋蹤,看看梁山伯廟和梁山伯墓,可以讓我們獨有的這一曆史遺存發揮更大的作用了。

浪漫寧波

2004年2月14日上午,“中國作家看寧波”活動拉開序幕。在作家見麵會上,東道主介紹寧波市情時,提到了曆史文化名城、河姆渡、天一閣等文化符號,卻沒提“梁祝”。倒是作家代表在致答謝辭時,即興發揮了一下,說寧波不愧為“中國梁祝之鄉”,所以特別選擇了2月14日情人節的當天來舉行“中國作家看寧波”活動的開幕式,讓我們充分見識到了寧波人浪漫的一麵……

哈哈,這當然是人家的幽默之語,因為當初我們在安排活動日程時,什麼都想到了,就是壓根沒想過2月14日還是什麼西方的情人節。

為什麼說寧波人浪漫呢?因為在作家們心目中,“梁祝化蝶”的故事,早已成了文藝創作方法中浪漫主義的經典了。

不過照我看來,我們寧波人嘴上不說,內心卻是深得其中精髓的。且舉一例,比如“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這句話,不僅家喻戶曉,老少皆知,更為一代一代的寧波人所虔誠實踐著。但這句話若硬照字麵上去分析是經不起推敲的。你想梁祝愛情本身是個悲劇結局,兩人根本就未能“同到老”,那麼後人再去那兒求“夫妻同到老”就明顯是個悖論了。

然而多少年來,不論是男女戀人還是新婚金婚銀婚夫妻,都辛辛苦苦地跑到那兒去進香、坐夜,還在那兒舉行萬人相親會等等,年年都那麼火爆著,人們究竟在那兒求個什麼呢?這不就見出了寧波人浪漫的一麵了嗎?在這個行動中,他們想到的隻是梁祝愛情的堅貞,要是夫妻都像梁祝那樣相愛,愛到“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又何愁夫妻不同到老呢?而這也正是梁祝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文化珍貴遺產的一個根本原因吧。

1954年5月,周恩來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為讓世界更多地了解新中國,特意帶去了新拍的由著名藝術家桑弧執導的我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怎麼做好放映前的宣傳工作呢?周總理指示說:“隻要在請柬上寫上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並在放映前作3分鍾的說明就行。”《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偉大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一部悲劇,講青年羅密歐與朱麗葉兩情相悅,卻因生活在兩個有世仇的家庭中而不能結合,終於釀成先後自殺的悲劇。事後,兩個貴族家庭因追悔莫及而握手言和。

《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國外的首映果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一位美國記者感歎說:這部電影太美了,比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更感人!

1959年5月,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上海藝術劇場首演,18歲的俞麗拿以琴聲在舞台上傳送梁祝愛情的浪漫,同樣取得巨大成功。

1997年7月2日,香港回歸的第二天,在美國的洛杉磯市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焰火音樂慶祝晚會。當呂思清拉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第一個音符時,場內就已經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當演奏結束時,焰火和著“BRAVO CHINA(為中國喝彩)”的喊聲響徹天空。這時的《梁祝》,早已超越了音樂本身,而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為人類所接受、所欣賞、所歡呼。

總之,回顧建國以來這些年,梁祝傳說就這樣以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有一位華人當年就曾說過:“凡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所以,身處“中國梁祝之鄉”的寧波人,我們確實還要作更多的努力,來把梁祝的事情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