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19.2011年2月讓我們圓一個文學的夢——讀黃夢燕散文集《惦記》(1 / 1)

第六輯書人書事 19.2011年2月讓我們圓一個文學的夢——讀黃夢燕散文集《惦記》

黃夢燕的散文集是他人生惦記的軌跡,如他自己所說,人生有太多的惦記,人的一生幾乎是在惦記中度過的。

童年時惦記玩耍的夥伴,惦記家裏有母親正在為自己準備好吃的食物,惦記新年還有多少日子才能到來,惦記穿新衣、拿壓歲錢,惦記豐盛的年夜飯。上學之後,惦記每次考試後自己的成績,惦記入團申請能否通過,惦記能否上一所好的學校,假期中,則惦記所讀過的一些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命運。成年後,惦記自己的工作成績能否得到領導的賞識和信任,惦記能否晉職加薪,惦記孩子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和理想的人生伴侶,惦記辛苦一生的母親在把我們扶養成人之後,她老人家自己能否健康地安度晚年……

是的,他筆下所有這些惦記也是我們這些同齡人所共有的,他似乎什麼都寫到了。但據我所知,還有一件他自小就惦記著的事他沒有寫到,這一點能瞞過一些不十分了解他的讀者,卻瞞不過作為老同學的我。

高中三年,我倆一起在北侖的柴橋中學度過,我們一起捧著字典讀長篇小說,一起參加話劇《青春之歌》的排練和演出。我們是那樣地著迷於文學,幾乎將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閱讀與寫作,我們還不知天高地厚地自己動手編輯出版了一本文學刊物《蘆江》,我們既是主編、編輯,又是作者和發行員。我們都是窮學生,除了文學夢和年輕的身體,其他幾乎什麼都沒有,但我們愣是堅持下來了,以滿腔的熱情和不屈不撓的努力,維係著《蘆江》的出版和發行。即使人到中年仍奮發精神,一字字地寫作、投稿,向著成為作家的目標攀登著。事實證明,童年的貧困以及在資訊不發達的地方生活,對於日後的文學創作未必是一件不幸的事。反之,寧靜的氛圍、平和的人心,往往離詩意更近;那種富有詩意的生活會銘記在心,一旦進入創作,它就會自己來叩門,如涓涓溪流,從筆端自如地流淌。所以,隻要珍惜生活所賦予的一切,不放下手中的筆,日後就算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也不會丟失記憶中家鄉清苦卻溫暖的生活。黃夢燕今天能捧出這部散文集《惦記》,正是當年心中所積蓄的那一份對文學的惦記的激情噴發。

細讀《惦記》,就會發現黃夢燕的散文特別具有生活的煙火味和世俗的人情味,這種煙火味和人情味幾乎彌漫在他前二輯“懷戀家鄉”和“故鄉人物”的每一篇文章裏。那些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可以說是具有同樣經曆的人們所共同擁有的,區別隻在於有沒有創作準備。顯然黃夢燕是有創作準備的。成年的他就像是一個蹲守在田頭的老農,見稻穀黃熟便動手收割,以手中的那一支筆作鐮刀,將那些富有詩意的細節統統攬入文學的倉庫之中,更可喜的是他還能憑記憶將少年時在鄉村念過的一首首童趣十足的兒歌,像珍珠似的鑲嵌進一個個細節之中,這就使這部散文集別具了一種文化的意味,為展示北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一次意外的嚐試。

實際上,黃夢燕完全不用回避自己年少時曾經惦記過的一件重要的事:我要當作家!這可以說是我們倆的一個文學夢。如今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已經發表過文學作品,出版過文學著作,加入了作家協會,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圓了少年時的那一個文學夢。這是一件好事情啊,夢燕完全沒必要刻意去回避對這件事的“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