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18.2011年9月此物寄鄉思——評《慈城年糕的文化記憶》
《慈城年糕的文化記憶》是王靜繼《關於慈城墮民的田野調查》一書後捧出的又一部長篇民俗文化的厚重之作。
為此,王靜曆時三年,東奔西跑,艱苦調研,查閱文獻,努力從文化意義上對慈城年糕作一次深層次的解讀。從現在出版的這一本裝幀精美的圖書來看,她成功了!本書厘清了慈城年糕的出現、發展以及慈城年糕與慈城望族文化、科舉文化之間曾有過的密切關係等重要的曆史事實。
說來有意思,年糕這樣一種對寧波人來說特別重要的物事,《辭海》上竟從沒有出現過它的詞條。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靜的工作具有開創性。年糕既然是寧波的一種特色食品,那麼,它的來龍去脈和源遠流長由一個寧波人來探究,是最合適不過了。
家園拆遷之後,剩下荒煙衰草,最能令人懷黍離之思。一個身在故鄉的人,抬眼四顧,卻有了一種鄉愁。去哪裏還能看到手工製作年糕時熱氣騰騰的場麵呢?或許也就隻能從這種“文化記憶”中去慢慢品味和再認識了。借助文字抒發對鄉土的眷戀,這是一個作家對家園最深層的懷想,王靜讓我們在她的文字和圖片中追尋、感慨、唏噓。當代社會發展之快令人歎為觀止,尤其是城市化進程推進以來,類似年糕這樣的物事正在隨著鄉村生活方式的遠去而漸行漸遠,今後的人們可能隻能從類似王靜所寫的或所搜集的這些文字和圖片中去找到殘存的記憶和標本了。因此我還想說,這一部書的出版,對於我市正在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研究工作也提供了重要借鑒。
在對年糕作了曆史淵源層麵的追尋分析之後,王靜得出一個結論:慈城年糕的製作始於上古,興於明,盛於清及民國。我認為這是可信的。因為慈城年糕的興盛正好與該地望族發展和科舉人才鼎盛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相吻合,這與將年糕取其諧音“年高”而賦予其特別的文化意義不謀而合,是一種十分合理的社會現象。
年糕一旦帶上“年高”這一象征意義之後,就不單純隻是形而下的一種食品或商品了,而上升為形而上的一種文化符號。更何況慈城年糕在製作上又有那麼多的創新之舉,比如水磨和印花,特別是印花工序的出現更使它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食品。如果印花之後再點紅,則更具有一種較高層次的藝術審美意味了。溫家寶總理曾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這個物質性就是“文象”,而它們的非物質性則是“文脈”。
緊接著王靜又從物見人,進一步發掘出年糕是勞動人民走向精神天地的通道,是人們表達心靈願望的載體,是人們寄托物質和精神雙重希望的可觸摸的信物。這一結語道盡了人們對年糕的厚愛和發自內心的深沉寄托。
王靜這部作品資料翔實,寫得文順而意深,一看就知是花了大功夫的。它的一個亮點是所言皆有根據,所引皆有出處,是一部負責任,因而也是有力量的可以流傳的著作。這部作品的另一個亮點是作者處處都能表明自己的見解。比如,以前無人給年糕下過定義,她在本書中就獨辟一章,專寫《年糕的定義》,並拿它與北方人的主食饅頭在人文價值層麵和藝術價值層麵上分別作了一番比較研究,讀來饒有趣味。
王靜真是一個有心人,據她說,多年來她搜集的年糕模板有160塊之多,現在這些珍貴的民俗文物都已被拍成照片用作了這部書的精美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