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17.2011年3月一部厚重的傳世佳作——評《金川世家神像考》(1 / 1)

第六輯書人書事 17.2011年3月一部厚重的傳世佳作——評《金川世家神像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曆史留給人類的精神家園,是延續民族靈魂的文脈。進入後工業化時代,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大規模的舊城改造、拆遷正在逐步清除舊城的曆史和足以見證曆史和人文情懷的物質遺存。由於我市地處沿海,經濟發達,因而文化生態的變遷就相對較快,或者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可能會比較嚴重。

老房子可以被拆除甚至連根拔起,但圍繞老房子的一些由曆代寧波人口口傳誦下來的故事和文化記憶卻不會一下子從人們心頭抹去。很多文化記憶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民間,需要有人去撿拾和串聯。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孕育了我們寧波悠久燦爛的曆史文明,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寧波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揮其聰明才智,為後人創造了風格獨特、絢麗多姿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些文化遺產世代相傳,不斷豐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寧波人,直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今天,它還是我們不可動搖的根基和取之不盡的寶藏。

在保護和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上,廣大社會人士如民間文化研究者出於對優秀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以飽滿的激情和高度的自覺全身心地投入到發現和考證工作中去。他們在付出艱辛努力的同時,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正是他們的辛勤勞動和巨大付出才使“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當然,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這項工作的開展必須有創新的工作思路,因為這確實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到底怎麼開展,具體怎麼做和做什麼都得由研究者自己理出思路。作為民間文化研究者的蔡繼承先生,其思路就是從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綿長和博大精深,尤以其神秘玄妙為世人矚目這一點出發的。他注意到,神秘文化中,說到人死後皆有靈魂而成“鬼靈”,於是就有了祖先崇拜。儒文化看重修行,而當修行達到“天人同一”時,就稱之為“聖”;釋文化也看重修行,當修行達到“梵我同一”時稱之為“佛”;道文化的修行論及“生道合一”時稱之為“仙”。聖、佛、仙皆由人修成,但此時因他們的能量已大大超越常人而被稱之為“神”,於是也就有了“神崇拜”。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神崇拜可謂曆史悠久。民間各種各樣與之相關的儀式和方式,成了中國民間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蔡繼承正是由此切入,來到江北區的慈城古鎮。這座古鎮地處中國江南文明搖籃——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中心區,中華文化的積澱尤為深厚。那裏名人輩出,其望族文化、神秘文化以及儒釋道文化曆史悠久。千年望族慈城馮氏,史稱“金川世家”。這是因為曆史上輔佐光武帝劉秀中興東漢的二十八將之一“大樹將軍”馮異就是原慈溪之金川鄉(今石神橋村)人,其後代馮冕於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南下任句章尉,定居句章(即今慈城,原慈溪)之金川鄉。他在任時,於建造金川世家金川馮祠的同時,還繪像立譜。南宋時期的禮部尚書馮世亨,則建起了金川世家馮異神像。聰明的慈城馮氏族人將祖先像和神像合二為一。這其實可說是將祖先崇拜和神崇拜融為了一體,在彰顯祖先功勳的同時,希望其庇蔭馮氏後人,這可說是將中華望族文化、神秘文化和道文化三者的結合演繹到了極致。

說到文化自覺,還得特別提一下石神橋村的村民,正是他們,在狂熱“破四舊”的當年小心地將石神像藏了起來,進入新時期之後又將它在老地方豎起來,讓後人一睹神像的風采並跪拜紀念之。

一晃近千年過去,金川世家馮異神像這一尊代表著中華望族文化、神秘文化和道文化縮影的神像——這一顆中國民間民俗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不是已被曆史遺落而無處可尋了呢?

不,不是這樣的,後人一直記著並守護著這一件曆史文化遺產,如光緒《慈溪縣誌》上就記載著,明弘治十三年(1500)以前,石神橋石像就已經兀立在慈城八寶村石神橋金川世家金川馮祠的路邊了。更有今人如寧波民間文化研究者蔡繼承先生等,孜孜矻矻,用了三年多時間,在深入金川鄉田間作了精心細致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又采用數理統計學意義上的縝密推斷,證實了金川鄉的石神像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墓道石刻,而是一尊南宋時期紀念性的石神像。這還不夠,更值得大書一筆的是,蔡繼承先生並沒有走到得出推斷結論這一步就止步不前了,他還進一步梳理了曆史記載與田野調查的所有資料,撰寫了一部有分量的近14萬字的專著《金川世家神像考》,同時還將此書譯成英法文出版,以便與國內外的文化研究者作進一步的交流和互證研究。因此我認為,這確實是一部厚重的“傳世佳作”,它的出版發行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