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16.2010年1月為百姓放歌為平民作傳——評《履痕》(1 / 3)

第六輯書人書事 16.2010年1月為百姓放歌為平民作傳——評《履痕》

近年來,國內一些名氣很大的報刊正在陸續開辦“非虛構”的作品專欄,如“紀事紀實”“敘事史”“民間紀錄”“自述自傳”“往事訪談”“冰點焦點”“口述實錄”等,發表回憶錄、曆史檔案文件等各類文章。這些作品,大多采取不同於小說的創作方法,注重深入事件和人物內心,盡量客觀地進行呈現、再現與表現,大多具備紀實作品的基本屬性與非虛構作品的特征。

據《年度報告文學作品選》編選者李朝全先生說,自2000年開始,他就將此類作品一概納入報告文學的範疇。而國內高端文學期刊《人民文學》則自2010年第2期開始舉辦“非虛構”專欄,正式亮出了“非虛構”的旗幟,每期發表一兩篇非虛構作品。這些事實表明,非虛構作品的寫作存在著拓展與前行的極大空間,有著可以無限期待的光明前程。26萬字的報告文學《履痕》就是這樣一本具有較高社會意義的非虛構類作品。

作者峻毅是慈溪一位成熟的女性散文作家,《履痕》這部作品以“翻開”“走進”“矛盾”“磨合”“和諧”“融合”“展示”“心聲”等八個章節名引路,開始了生動而詳盡的敘述。讀完全文,方知這一部報告文學寫的是正在慈溪生活和工作著的農民工群體。

農民工是我國在特殊曆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狹義的“農民工”,也就是指那些背井離鄉、奔赴城市打工的農民。他們就像山野石磨,本安心在山野轉動,可以作為供現代文明觀賞的一件展品,但他們想活得好或者更好一些,於是就放棄了土地,遠離他們曾經日夜廝守的村莊和熟悉的農業,寧可舍棄一切也要走出去。就這樣,隨著社會發展的推進,一口口石磨主動出擊了,他們從山野轉到了城市。“石磨從外表看是笨重的,但轉動起來之後,卻表現得頗為自如,這個自如,讓他們自己的日子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就如磨中的豆子變成了漿,漿滋潤著城鄉的日子;稻米成了粉,粉營養著老少的身體。這磨若是閑下不轉動,則又恢複成了沉重的石頭。”隻要有轉動,就會有美好的日子。作者峻毅分析說,農民工轉出山野農田,轉進城市,其目標正是要改善他們自己的生活現狀。故而他們進城打工的第一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峻毅認為他們類似遊擊隊員,具有相對主動和自由的因素,又在不斷地消解自己身上那些被動的因素。他們放眼天下,看什麼地方更適合自己就奔向什麼地方,何處利於掙錢就在那裏安營紮寨。除此才是第二需求——人格自尊的需求。他們像天上飛的雪花一樣,帶著寒徹,自由地飄落到一座座城市,雖然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關注著他們,不存在被社會層層壓製之說,但畢竟他們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所以就隻能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種種矛盾中沉浮和掙紮,在跋涉打拚的風雨行程中品嚐辛酸的無奈、訴求的奢望和危險的迷茫。

然而,生活也鑄就了他們明亮的眼睛和敏銳的觸覺——這讓他們總是能靈敏地找到最適合自己生存與發展之處。於是峻毅的筆鋒一轉,開始寫到慈溪。峻毅在文章中說:“慈溪這個移民城市,現有的百餘萬慈溪人,最基礎的部分,應該說是幾百年來從四周及遠地逃荒避役跋涉而來的三北平原開拓者,隻是來慈溪的年份久了些而已。”“圍海造地讓慈溪一直處於持續成陸地、持續拓域的狀態之下,這就為幾百年間持續而來的移民提供了生存最基本的土地資源和居住條件,於是慈溪的移民人數越來越眾,越緊越密。”

新移民敏銳的觸角是怎麼感知慈溪這個地方的呢?當然,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要去的地方必須足夠的強大和富足,他們驚喜地注意到:2009年,全國百強排行榜公布,慈溪在縣級市裏僅次於第22位的常熟和第25位的張家港。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所有進入百強榜的縣級市裏,慈溪名列第三,為浙江省所有縣級市之首。2010年,慈溪的GDP已達75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