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真實的描述,在以往的史書中是所見甚少的。但它卻讓我們真切地理解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的那一個著名論斷:“這在黨的曆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史書的真實是最有力量的,這一點我信!
如果將全書分成上、中、下三部分的話,那麼,第二部分所敘述的,不是“話分兩段”,而是“話分四段”——分別狀寫的是中央紅軍、紅四方麵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及紅六軍團長征的始末。
其間所穿插的與張國燾分裂活動鬥爭的曆史,讀來令人揪心。紅一方麵軍(中央紅軍)在連續翻越夢筆山等大雪山之後,於1935年的7月10日到達黑水縣,一麵籌糧,一麵耐心等待張國燾所率領的紅四方麵軍北上,會攻鬆潘。
但心懷鬼胎的張國燾根本不聽中央指揮——這一點,其實早在兩河口會師大會期間就已露出端倪了。書中寫道,當張國燾從周恩來口中得知中央紅軍的實力還不到3萬人時,他的“臉色就變了”——因為他自恃所率的紅四方麵軍有8萬多人,“比中央紅軍多得多”,於是“個人野心進一步膨脹起來”。
事實上中央也是考慮到這一點的,就如書中所寫:“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由他擔任中革軍委副主席”,隻是他的野心實在太大,所以他還不滿足,“一再要求中央改組中革軍委和紅軍總司令部”。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還比這個要求走得更遠——張國燾居然“另立中央”,同時繼續頑固地堅持南下的錯誤主張,與中央唱對台戲。
這對紅軍長征所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毛澤東多次說過:“南下是絕路。”但張國燾不聽,因此最後就隻能走上絕路!
讀完全書我們還能知道:兒時學曆史所知的長征,似乎紅軍就是中央紅軍,是他們爬雪山、過草地,曆盡千辛萬苦,最後才到達在陝北建立的根據地。現在我們知道了,曆史事實遠非如此簡單:中央紅軍是1934年10月16日開始的長征;紅四方麵軍從1934年3月28日強渡嘉陵江起“就實際開始了長征”;紅二十五軍是1934年11月16日告別大別山後,走上的長征路……直到1936年的10月10日,紅軍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麵軍)才在會寧文廟前的廣場上舉行慶祝會師大會。徐向前總指揮在會上宣布:“我們一、二、四方麵軍經過千難萬險,終於勝利會師了!”頓時,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
那一種勝利的喜悅,真是無以言表。書讀到這裏,我的雙眼也不禁濕潤了。曆史是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一門科學。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第二次由失敗轉向勝利的關鍵。它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度過的最危險、最艱難的時期。自此之後,中國革命迅速地打開了新局麵,掀起了新高潮,一步步地走向了最後勝利。
所以說,長征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前奏,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地位。因此在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的今天,如何學好這一段曆史,也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