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13.2003年10月中國革命勝利的前奏——讀《紅軍長征史》(1 / 2)

第六輯書人書事 13.2003年10月中國革命勝利的前奏——讀《紅軍長征史》

這一部《紅軍長征史》,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沒讀便已經感覺到它的分量之重了。也不光是因為它是一部有洋洋51萬言,近500頁的皇皇巨著。我這裏所說的,主要是指它所研究和闡述的內容之重——眾所周知,即使拿整個中國革命戰爭史作分期的、斷代的或是分類的研究,“紅軍長征”這一塊的分量也應該是最重的。

何況,這部書,的的確確是一部記述紅軍長征的正史。它忠實地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在兩年時間裏行程兩萬五千裏的武裝大轉移的艱難經曆、卓絕鬥爭以及勝利會師的真實全貌。它的資料翔實,結構嚴謹,史實準確,因此,說它是一部研究紅軍長征曆史的權威性著作,是恰如其分的。

而且它寫得又是那樣的流暢好讀,一旦拿起來,就很難放得下。

1961年6月21日,毛澤東在會見外國記者時曾有過一段著名的談話:“一萬二千五百公裏的長征是光榮的,但實際上是由於犯了路線錯誤,被敵人追趕得不得不走的。”本書第一章《長征的序幕》和第二章《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所敘述的,正是紅軍為何會走上長征路那一段悲壯曆史的背景。

再往深裏說,隻有讀完這兩章,才會真切地理解:當我們說“人民群眾是曆史的真正創造者”時,其實也是充分肯定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的。

因為《紅軍長征史》告訴我們,在遵義會議之前,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在上海無法立足,被迫遷入中央蘇區,使“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蘇區得到了進一步的貫徹:在軍事上拋棄了毛澤東一貫主張並行之有效的戰略方針;在組織上實行宗派主義幹部路線,反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同誌提出的正確主張,對堅持不同意見的人實行“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將本來明朗的中央蘇區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更糟糕的是,由共產國際派來的、根本不了解中國情況的軍事顧問李德,其所有的也就是一點點在歐洲進行正規戰的經驗,而博古卻對他十分依賴和支持,把反“圍剿”的軍事指揮大權完全交給了他。

那麼,他是如何指揮作戰的呢?本書如實地告訴我們:“他一人躲在房子裏憑著地圖指揮戰鬥”,“當時的地圖又大,而且部分是一些簡單的草圖,誤差較大”,而他卻又“隻憑比例尺量地圖上的距離來推算路程,決定到達和投入戰鬥的時間,常常不留餘地”。這就難怪部隊常常吃敗仗了。尤其是采用所謂“短促突擊”的戰術,造成的後果是“每次戰役總要死傷3000人”,從而使自1933年5月到1934年末擴大吸收的15萬以上的新戰士“都在這個戰術下損失了”。書讀到這裏,真是不由得讓人抱頭長歎了!

這才有了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不僅對以往的錯誤路線作了清算,而且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