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9.2011年1月評《遭遇邊緣情境:西方文學
經典的另類闡釋》梁旭東的新作《遭遇邊緣情境:西方文學經典的另類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是一部綜合論述西方文學經典的論著,不僅兼容社會曆史的傳統視角,還同時涉及多學科的理論成果。也許是筆者孤陋寡聞,此前的外國文學研究,雖也是精彩紛呈,但就總體而言,對經典文本的個別闡釋較多,猶如吉光片羽;綜合論述則往往付之闕如。因此,梁著的突破或說他的獨特價值就如浙江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朱炯強教授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所肯定的:“梁旭東老師的《遭遇邊緣情境:西方文學經典的另類闡釋》一書,選擇人學的、人文的角度,從一個寬泛的思想維度上,闡釋經典文本,這在林林總總的外國文學研究中,稱得上是另辟蹊徑,獨具特色”。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勃朗特的《簡愛》、霍桑的《紅字》、狄更斯的《雙城記》、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相信一切愛好文學的讀者都不會忘記這些世界文學的經典文本曾經給過自己的精神滋養——當然,不可否認,大多數讀者在最初捧讀它們的時候,因為年紀尚輕或者心智還不十分健全,一目十行地讀得飛快或者隻是為書中某一人物的悲劇命運而痛哭失聲,都有可能發生。當然,還有一些讀者,他們雖然未能直接接觸原著,但仍有可能從那些縮寫本、畫本以及相關的影視劇中領略到那些經典文本的精華,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地學會以一種批判的眼光打量世界。梁旭東的貢獻就在於他在告訴我們這些經典文本無一不是在講述其主人公陷入滅頂之災後的苦難曆程的同時,更深入一步地告訴我們,締造這些西方文學經典的大師們總是將那些人物置身於某一種“邊緣情境”——比如親人死亡、家庭破裂、犯罪或墮落以及個體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對話關係出現斷裂,個人置身於日常的生存秩序之外等等之中。為什麼要這樣呢?那是因為人們通常“對靈魂的真實麵貌,對整體的精神世界,知之甚少。隻有在某一種時刻,比如麵臨生死關頭、遭受生死磨難,人才得以窺見自己的靈魂”。
這是確定的。就如作者在導言中所提到的:“說到底,人是不深刻的,他不願意去做那些未雨綢繆的事情。加上受製於個體的認知水準,人不僅不會去思考邊緣情境的問題,甚至對生活中許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往往也熟視無睹,失之交臂。”
但話要說回來,這些文本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說到底還是因為有人——一代代的讀者(當然也包括研究者)對於它們的關注。人們為什麼關注它們?那是因為它們關注靈魂,關注存在的痛苦。人們閱讀、研究它們,最終還是為著完善人性。作者在寧波高校教授西方文學經典十餘年,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自身也一定常常被懸在頭頂的這一束文學經典的陽光照亮,從而孜孜矻矻地執筆為文,以開闊的視野和較高的起點重新解讀這些西方文學經典,將自己獨到的理解和發現一章一節地記下,很是不易。此書獲得了寧波市政府的學術著作的出版資助,這於作者,於讀者,都是福音。
最後還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所論及的西方文學經典,均為影響很大的名家名作,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所以就不必擔心產生閱讀上的障礙。更何況就論著本身來說,其文字樸實,敘述語言流暢易懂,同時還精選了不少與這些西方文學名著相關的書影、油畫、劇照海報等作為插圖。
一部學術論著能做到這般生動好讀,也真是難為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