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曹錦清談到當下中國信仰危機時說過:市場經濟不可避免,貨幣經濟在當下社會的展開有其必要性,但在市場經濟高度展開時,另一個相反的要求也會興起,人們在自由、獨立的同時也陷入了孤獨和不確定,因而渴望建立起直接的穩定和依賴關係。那麼如何來建立呢?我們隻能夠和自己的傳統文化進行對話。因為這類問題在曆史上都曾出現過,雖然市場規模沒有現在這麼大,但貨幣帶來的一係列問題,在先秦、北宋、中晚明等曆史時期也曾產生過,古代的思想家對這些問題的解讀為今人帶來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我們與傳統對話,可以得到精神的啟示,甚至精神的撫慰。
這並不是說將古代的經典在當代重讀一遍,而是要從當代的需求出發,重新與古人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創造性地滿足當代的需求,解決好人與自身的關係,也就是肉體與靈魂的關係、欲望與理想的關係,擴大點說也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本書的另一個看點是流淌在全書中的悲憫情懷。細讀書中每一個論述到的女性,常會感到內心有一股熱流湧動,這便是作者對人生、對女性的那一種高尚的悲憫情懷。他說:“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除《紅樓夢》外,對女性大都采取貶低歧視的態度。這一方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麵也說明這些文學大師的婦女觀是落後的,至少沒能像他們在其他領域取得的成就那樣站在了時代的前列。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這樣漫長,原因眾多,但對女性一以貫之的偏見和歧視,無疑成了阻礙社會朝正常健康方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知識精英和社會良知代表的文學家、史學家尚且如此,你還能對那個時代和社會要求什麼?這是中國女性的悲哀,也是中國文明史的悲哀。”
仔細閱讀本書的序和跋,方知作者寫這些文章時,並非隻是從書裏來到書裏去,翻翻古籍而已,其實他的有些文章寫得很慢也很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大致範圍確定之後,一放就是五六年,在這段長長的時間裏,他除了邊閱讀,邊思索,還作了一些實地考察,比如為寫楊貴妃,他會趁在西安出席會議之際,專程去陝西拜訪女作家葉廣岑,對其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上的一次演講作了摘錄和筆記。
以上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寫作的準備之紮實,之縝密。這種寫作方式和一絲不苟的精神,在浮躁的今天,的確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