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7.2006年9月一個尚未畫上的句號——讀《江亞輪慘案》(2 / 2)

在眾多旅客之中,本書前後呼應,寫得最為懸念叢生的,當數徐小文和林瑞生這一對情侶所經曆的恩怨故事了。

上海閔行南貨店老板的女兒徐小文是應其未婚夫林瑞生之邀登上江亞輪準備去寧波見其父母的。這無疑是一趟浪漫之旅——當我們讀到站在船欄杆旁的林瑞生脫下呢子大衣披在徐小文肩上時,可知他們曾是多麼相親、相知、相愛的一對。然而很快,災難當頭,尷尬的是兩人僅有一個救生圈——誰擁有它,誰便能擁有生命!回想在上海相處的日子,徐小文是清楚地記得林瑞生會遊泳的,但此時此刻,他卻斷然表態說自己不會遊泳!這真叫患難見人心。徐小文與他爭搶了嗎?沒有,她選擇的是放棄——哀莫大於心死,她的心已經涼透。

林瑞生拿著救生圈自顧自地逃命去了,我們不能不為孤立無援的小女子徐小文的生死命運擔心。這之後當然又有著一段長長的艱難的逃生故事,我們且不去複述。《江亞輪慘案》猶如一部結構縝密的長篇小說,如果我們剔去其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剩下的便隻是人物的命運——徐小文奇跡般地生還,林瑞生暫時沒有消息。

後麵的章節著重講述事故如何善後以及對江亞輪沉沒原因的探究。盡管國民黨當局對江亞輪事件不重視、不負責,但主要由寧波旅滬同鄉會等機構發起的民間善後工作還是有條理地做起來了,第一項工作便是打撈罹難者以及認領屍體。這期間,獨自逃生的林瑞生坐著黃包車又出現了。他是來找徐小文的。等待他的,當然是徐小文的冰冷回絕。徐小文在做什麼呢?蔡康寫道:“得知陸續有遇難者被打撈上來,徐小文天天跑去認屍,先去同仁輔元堂,後去四明公所”,“父母問她在找誰,她說找救命恩人”。

還真在四明公所門口巧遇了那位不顧自己生死幫她脫險逃生的救命恩人——他是來尋找結婚才兩個月的妻子的屍體的。仿佛是自此,他們才真正相識。但一年後,當滿懷報恩之心的徐小文特地跑去舟山找他,並真誠地提出願意同他一起生活時,他卻以自己是一個結過婚的農村人為理由,拒絕了她的好意。之後是徐小文做了護士,且“終身未嫁”。就像江亞輪慘案至今未能畫上句號,書讀至此,我們不由得發出一陣長長的唏噓悲歎。

在《江亞輪慘案》這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中,蔡康的敘述口吻總體是平和、客觀、冷靜的,不見有那種或呼天搶地、或鋒芒淩厲的誡世之風。但它又是有力的。因為那是一種經過歲月沉浸之後的平和與沉靜,是一種充滿著大難之後呼喚大愛的那一種熱切期盼下的平靜,大愛無聲,因而它有著一種催人淚下的力量。這些不僅表現在作家對全書史料(圖、文)的精心搜集、鉤沉以及科學合理的剖析上,也表現在對遭遇慘案前後各類人物命運的細致勾畫上,甚至也包括在書末所附的《江亞輪生還者/罹難者/失蹤者》那三份長長的名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