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6.2005年10月照片的力量——讀張悅鳴的大型攝影畫冊《前童》(2 / 2)

現在翻看悅鳴的這一部巨著,給人的一個最深刻的感受便是攝影的魅力絕不僅僅在於它是一門藝術。我們所審視的,與其說是曆史中的圖像,不如說是圖像中的曆史,它起著記錄曆史、警示後人的作用。自從有了攝影這行當,美好的事物就再也不會被埋沒。在這裏,圖像傳達出一種遊離於現實和虛構之間的張力,一種徘徊在熟悉與陌生(對城市中的年輕人來說,有的甚至見所未見)之間的視覺體驗。因此,後人可以從前人留下的照片中,認識過去,憧憬未來。

方孝孺的《田家樂》詩雲:“人道田家滋味薄,我道田家最歡樂。夫耕婦織兩相隨,夫婦不曾相別離。你荷犁鋤子牽犢,父子朝朝話心腹……”這樣的景象,現在也就隻能從張悅鳴的這本畫冊中去尋找了。水牛、老農、犁鋤、草棚以及在溪邊濯洗的村婦、蹣跚前行著的三四隻麻鴨等等,攝影家無一不滿懷著感情,將他(它)們表現得淋漓盡致。有時讀著圖片,我會奇怪,他是用什麼辦法將一顆顆鋪路鋪道地的閃光卵石拍得那麼具有靈性?潺潺流動著的小溪又怎麼仿佛伸手一掬便能將溪水捧在手上似的,感覺那麼真實可觸摸?

由此來談悅鳴的攝影創作——作為攝影主體,他十分善於調動環境、背景、光線以及利用構圖來凸顯客體的個性。那就不單要有藝術家的眼光,還必須有長期的觀察和捕捉。他要將一個個看似孤立的瞬間圖像連接起來,努力為閱讀者提供一個具有前後關聯性的意義空間,從而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示更大的時間背景和容量。從孤立的圖片看,明經堂內院道地上卵石的點點靈光,過街樓前那一樹怒放的桃花,矮牆上的絲瓜、葡萄藤蔓以及“群峰簪笏”宅偏院屋頂上的那一盆綠蔥,都無不使總體呈現深灰色調的畫麵突顯出頑強的生命氣息。而從總體看,很多畫麵又擔當起了敘事的功能,一格一格的排列連貫而又流暢,似乎在彌補因說明文字的過於簡約而帶來的某種缺失。

當然也不完全是一味的厚黑沉重。到《元宵盛會》這一章,整個前童便像突然活了起來,那大紅大黃的鋪張以及用整整兩個版麵的篇幅所表現的行進中人群、燈車、抬閣的密集和擁擠,仿佛在告訴人們:走了近千年的前童,就這樣走出了兩個字——“曆史”,還有兩個字——“文化”。那本是用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盡的,麵對照片,你卻忽然衝動得想落淚。或許,那就是照片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