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6.2005年10月照片的力量——讀張悅鳴的大型攝影畫冊《前童》
翻開大型攝影畫冊《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前童》的第一頁,就仿佛一腳踏進了這個已有770餘年曆史的寧海古村。
在一抹晨曦的斜照下,呈現在眼前的便是那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毀壞的、純粹的、原生態的明清古村落風貌了。那些民居擠擠挨挨而又秩序井然地擁立在一起,烏瓦、粉壁、高聳的馬頭牆乃至門楣上殘存的紅對聯以及寒冬下瑟縮著的棵棵枯枝,讓每一個翻看這部畫冊的人都不由得為之心動,像是重又回到了那久已失落的家園。在過去的年代裏,人們隻知道運用語言和文字來記言記事、表情達意。確實,語言和文字可以幫助人們把體驗到的外在現實加以概念化、係統化,並使它們得到永久的保存。但每當人們說到“事實勝於雄辯”這一句話時,就往往又要為語言的“無能”而不安,發出“言不盡意”“意不稱象”的感歎,進而想借助一種更為直觀的媒介——比如視覺意象——來作更為盡意和完美的表達。
5年前,當張悅鳴第一次帶著“看熱鬧的心態”挎著相機去前童領略鬧元宵的風采時,對於眼前所見的古村落,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震撼。而對他這種在城市出生和長大的人來說,又仿佛經受了一場農耕文化的洗禮。他急於表達,但又很明顯地感覺到了這兩種表達方式之間的細微差距,於是他想尋求一種比較完美的方式,為宣傳和保留這千年古村落的風貌,也為更多的人去尋回那心中久已失落的家園做點什麼。但又不完全如此。因為,隨著尋訪的步步深入和所積累的照片數量的激增,直至這本巨型畫冊編排完工,連他自己的心情也變得頗為複雜起來,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感到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我們姑且稱之為“曆史照片的力量”。
何為“曆史”?廣義的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對傳統的村落而言,它的發展過程所呈現的形式隻能是迅速消失——有關統計數字顯示,從1985年到2001年,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村落的數量從940617個銳減到709257個(這還不包括很多舊村落的重新規劃改造)。但前童是一個例外。前童的價值也正在這裏——由於得到妥善的保護,當攝影家的目光從城市的光怪陸離移到古村的淡定與自然時,21世紀的“現代”就像霎時隱去了。他自己的感覺就像是走進了曆史,這曆史給了他創作的衝動,於是他舉起了相機。
就這樣,從寧波到寧海,他前前後後走了5年,拍下了數千張照片。開始是膠片的,後來是數碼的。從拍攝到製作再到輸出,一切的一切又將年少時對影像的感覺找了回來,隻不過那時用的是傳統的印相方式和暗房,現在用的是電腦和照片打印機。他將這些照片像沙裏淘金似的一張張篩選出來,再將它們分門別類,組合成“山靈水秀”、“古宅宗祠”“清渠環流”“農耕生活”“歲歲紀念”“耕讀傳家”“三雕五匠”“元宵盛會”“抉奇探幽”9個部分。這整個過程不單單是一個整理過程,他感覺自己將整個前童的曆史和現狀作了一次清晰而又完整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