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畫冊,《滄桑天一閣》的主體自然是圖片——攝影和紀實文學各自的特點決定了兩者的結合必定會產生正麵的互動作用,這就要求攝影家在其運用的每一個鏡頭語言中,都必須符合全書的整體構思並滲透文學思辨的智慧與理性之光,從而獲得單獨的一張照片所不可能有的思想底蘊。如《錢小姐遺憾終身化巧石》一節,寫錢秀芸因一心想登天一閣讀點書而托知府做媒嫁入範家卻終生未能看到天一閣任何一本書的悲劇隻用了短短300字,而為此所配的大大小小圖片卻有31幅,以標有“範府”字樣的燈籠、天一閣藏書、萬工轎、仕女圖、庭院四季景色、麵目猙獰的動物石雕、大門上的鐵環、書櫥上的銅鎖直至那一尊象征著遙望藏書樓鬱鬱而終的秀芸石,流暢而細膩地向讀者講述了這個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在那很少有人文主義氣息的中國封建社會裏,一個姑娘的生命如何強韌而又脆弱地與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餘秋雨語)。要說作者對這本畫冊的思想性的追求,這可說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但實際上隻要我們仔細去“讀”,幾乎隨時都能感覺到。經精選而最終收集在《滄桑天一閣》中的每一張照片,都很到位地體現了這一點。如為了體現曆史中天一閣的滄桑感,它的西大門正麵全景,作者采用的是橫跨兩個版麵的近於黑白的圖片,大氣而厚重。對於雪中的天一閣,集中安排了各個景點的9張照片,將“雪壓枝頭”的情狀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寧波不常下雪,它就顯得更為珍貴。夕陽下的東園全景,精準、明麗,堪稱光與影的絕唱。一幅《八獅亭》,近觀,樹幹上附生的青苔纖毫畢現;遠觀,則景深無限,有極好的透視效果。通讀全書,可以發現作者確實是有心人,他的每一幅照片都可說是精心之作,十分注意景的選擇和光的應用,哪怕是地上的一片紅葉,龜趺背上的一抹陽光還是石虎背上的紋路和顱頂的一點殘缺,無不在述說著天一閣這個主體的滄桑與幽美——他捕捉到了最精彩的瞬間,因而視覺衝擊力更強,更具張力,餘韻更持久。
當然,本書的文字部分也體現出了讀圖時代在圖像參與之後對文本的新需求,做到了簡約、精心、嚴密、準確,從而較好地實現了圖文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