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人物漫筆 4.2003年10月大哉先生
我在很多年前就懷著朝聖般的心情去龍泉山瞻仰過那四塊紀念先賢嚴子陵、朱舜水、王陽明和黃宗羲的碑,並且知道餘姚曆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東漢隱士嚴光,三國吳虞翻,晉虞喜,隋唐虞世南,宋高翥,至明清更是“姚江人物甲天下”:王陽明,謝遷,黃宗羲,以及被梁啟超譽為“清初五大思想家”之一的朱舜水等,這些可都是響當當的人物,是餘姚的驕傲。
就如有學者所指出過的,餘姚的確是產生思想的地方。
今天我之所以要特別說一說朱舜水,起因還在於5年前與董有華先生合著的那一部《寧波與日本航海交往史話》。還記得那部書中有專門的一章——《寧波與日本的文化交流》,其中第一節便是《朱舜水東渡扶桑》。在查資料和整理文稿的過程中,腦海中出現的一個想法越來越強烈,那便是:進入新時期之後,人們是那麼喜歡標榜自己的“國際影響”,好像隻要某人有幾篇文章在外刊發表,或者有專著在國外翻譯出版,或者曾應邀去某國講過幾天學,便就成了有國際影響的學者了。如果照此衡量,那麼我們餘姚的這一位朱舜水先生,早在330餘年前,就已經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有國際影響的大思想家了!
就如梁啟超所言:朱舜水“以極光明俊偉的人格,極平實淹貫的學問,極肫摯和藹的感情,給日本全國人以莫大之感化”。
一
朱之瑜(1600-1682),字楚嶼、魯嶼,號舜水,餘姚人。明諸生,崇禎末,屢奉征辟,皆不就。明亡,圖據舟山為抗清根據地,失敗後亡命日本、越南、暹羅等地,又常秘密入內地,與張蒼水等進行反清複明的活動。以上文字,錄自於新版的《辭海》。
作為明清之際的著名文人,我想朱舜水當年的生活狀態與同時代的黃宗羲等人肯定有許多相似之處,猶如今天的姚籍作家趙柏田所言:“這些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文人在明亡後各自的應對方式,究其動因都是起於對明朝覆滅的負罪感。這些忠於明朝的人都不再仕進,並相應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稍為總結一下的話,這些明朝遺民的生活又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無疑是“狂熱的政治活動”,那便是抗清。抗清失敗,便隻能進入第二階段——如黃宗羲,於1649年之後,便隱居於黃竹浦的老家,與書為伴,致力於學術,終老一生。
而朱舜水呢,則要比黃宗羲走得更遠些。
朱舜水出身望族,自幼聰穎好學,且博聞強記,曾跟從朱永佑、張肯堂、吳鍾巒等人研究古學。到30歲時,已精研史、書、六經。
明亡後,他當然也狂熱過,隨張蒼水一起從事反清複明的鬥爭。張蒼水於永曆十三年(1659)與鄭成功合兵,進入長江,圍攻南京。大約是按照聲東擊西的戰略,在大部隊圍攻南京的同時,張蒼水受命另率一軍到蕪湖,乘勝攻下四府、三州、二十四縣。但最終卻因鄭成功兵敗,遠在蕪湖的張蒼水孤立無援而退。正是在那一年,朱舜水見大勢已去,複明無望,於是懷抱孤憤,第五次流亡日本,開始了他那長達24年的寓日講學生涯。
二
朱舜水到日本後,初寓長崎,以他的才學德行,受到日本學者的禮遇與尊敬。
當時,日本幕府的海禁相當嚴厲,外國人入選已屬不易,要想長期居住幾無可能。日本學者求教心切,聯名向上懇請長留朱舜水,不知經過怎樣的千難萬難,才得以批準。
安東守約知朱舜水長期飄零,囊空如洗,便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一半來供朱舜水使用。朱舜水感於安東守約的誠意,在長崎一住七年。